【文档说明】《第二节 密度》教学设计2-八年级物理上册【鲁科版】.doc,共(8)页,2.172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865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密度》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解读课标要求:课程标准中对于《密度》一节的要求位于一级主题“物质”下的二级主题“物质的属性”里,课标具体描述为:1.2.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课标解读:第一点
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建立密度的概念。属于认知目标的理解水平。用实验的方法,通过测量若干个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如铁块和铝块)的质量和体积,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恒定的,这一比值(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属性,从而建立密度的概念。这种
用比值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是物理学常用的方法。学生还应能用语言和公式来表述密度,并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第二点要求是将所学的密度知识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体会比值法定义密度的科学
思维方法。2.会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和单位。4.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新型材料,通过对科技发展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5.通过实验,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学情分析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来看八年级
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的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质量的方法,他们注重直观感性认识不能深入思考,很难从现象看到本质,不会完整的探究总结。从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来看多数学生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能在实验探究中发现问题,具有初步
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能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来看90%的学生有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教学策略本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既是质量的深
化和延伸,同时也为后面的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的难点对“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的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从导入到实验探究都紧紧围绕性质展开。本节课的重点是密度概念的建立。通过探究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得出同种物质质量与
体积的比值相等,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相等,引导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之比的不变性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从而引入密度的概念。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等知识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类比速度,建构密度。对公式的运用设计了求木制哑铃和铁质哑铃的质量,既练习了公式又与前面导
入相呼应。评价设计1.通过问题1、2,活动1、2达成目标1。2.通过活动2达成目标2。3.通过活动3,反馈练习达成目标3。4.通过活动4、5,反馈练习达成目标4。5.通过问题1、2,活动2达成目标5。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习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每天锻炼一小
时”是国家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目的是提高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能,今天我们要进行一个小小的体能比赛。活动1:举哑铃比赛请两位同学参加比赛,规则是相同时间内将哑铃举起次数多者获胜。准备两对哑铃:女生举木制哑铃,男生举铁制哑铃.
比赛结束后解释这两个哑铃体积相同,同学们通过比较质量进行了区分,这其实与物质另一个特性“密度”有关。导入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既强调体质锻炼的重要性,又通过体验活动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新知板块一、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提出问题
】问题1: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果一个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你认为质量可能会有怎样的关系?如果恰好也是2倍的关系接着追问如果体积是另一个的3倍,你认为质量会是它的几倍?进而提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猜想与假设】猜想是否成
立,还要经过实验的验证。【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每个小组桌上都有一组同种材料做成体积不同的物块问题2:要完成本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用什么工具测量?说明自己的方案,然后进行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活动2: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小组合
作,根据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并及时把测量的数据填到学案的表格中。(1)测:用天平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木块(铝块、塑料块)的质量m。用刻度尺测量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V。由定性引导着学生朝定量关系上思考。让学生亲自选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合作等能力。物理量类比速度建构密度1.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2.公式3.变形公式4.国际单位5.常用单位6.换算关系1m/s=3.6km/hstv=m/skm/hs=vtsvt=探究新知(2)算:请计算出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填入表
中。(3)画:以体积为横轴、质量为纵轴,在方格纸上描点,再画出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注意:当体积为0时质量也是0,所以根据V=0和m=0,也可以作出一个点。【分析与论证】学生展示出数据,并对图像进行解说,
共同得出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交流评估】通过图像可知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引导学生利用图像对不同种物质进行比较,得出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板块二
、密度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也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性质。物理学中用密度来表示这种性质。【活动3】学生自学课本P107密度部分的内容,并类比速度完成学案上的相关内容。通过对数据和图像的分析与论证帮助学生建立密度概念让学生理
解密度反映物质的某种性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类比速度学习密度,既可以简化学习密度的难度,又可以让学生知道这种学习方法,让学生以后能更容易的学习新的物理量。了解不同物质的密度,会从小【活动4】阅读小资料,了解一些物质的密度,并从密度表获取信息。①水的密度是多少?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②对比水和冰的密度你有什么发现?③对比蜡和植物油、煤油和酒精的密度你有什么发现?【反馈练习】①一瓶水,喝掉了一半,则剩下的一半,质量,体积,密度.(填如何变化)②鸡尾酒是由几种不同的酒调配而成的,经过调配后不同颜色的酒界面
分明。这是由于不同颜色的酒有()A.不同质量B.不同体积C.不同温度D.不同密度③假设今天比赛所用的哑铃每个体积2×10-4m3,已知ρ铁=7.9×103kg/m3,ρ木=0.5×103kg/m3,请男生计算出铁制哑铃的质量,女生计算出木制哑铃的质量是多少?密度的应用资料中获取信息。通
过反馈联系学以致用第一小题重在让学生理解好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第二题体会生活中的物理由第三题结果引发影视剧中巨石材料的思考,体验密度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力量【活动5】介绍新材料,感受科技前沿。相关链接细微差别中的重大发现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精确测量各种气体的密度时
,发现由空气中提取的氮气的密度为1.2572kg/m3,而从氨气中提取的氮气的密度为1.2508kg/m3。虽经多次重复测量,仍然存在这个令人奇怪的差异。瑞利由于不放过这个细微的差异而执著地研究下去,最终发现了氩气,并因此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课堂总结对照知识结构,
师生共同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让知识更系统。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估计你们教室里空气的质量有多少?2.人的密度跟水的密度差不多,根据你的质量估算自己身体的体积。�巩固基础知识,同时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板书设计密度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
。2.公式:ρ=m/V3.单位换算:1g/cm3=103kg/m3数据收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导学案一、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器材天平和砝码、体积不同的长方体物块、刻度尺步骤1.调节天平平衡2.测:用天平测量三个物块的质量m。用刻度尺测量边
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V,记在表格中。3.算:计算出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填入表格中。4.画:以体积为横轴、质量为纵轴,在方格纸上描点,再画出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5.分析表格数据,得出结论。数据表格次数质量m/g体积V/cm3质量与体积的比值m/
V123图像(注意:体积为0时质量也是0,所以根据m=0和V=0,也可以作出一个点)结论分析图像可知: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提示:小组进行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如实验员、记录员、监督员等。希望同学们合作愉快!二:密度1.阅读课本P11
4“密度”部分的内容,类比速度完成学案。物理量类比速度建构密度1.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2.公式stv=3.变形公式s=vtsvt=4.基本单位米每秒符号m/s5.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符号km/h6.换算关系1m/s=3.6km/h2.阅读
小资料,了解一些物质的密度,并从密度表获取信息。①水的密度是?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②对比水和冰的密度你有什么发现?③对比蜡和植物油、煤油和酒精的密度你有什么发现?3.反馈练习①一瓶水,喝掉了一半,则剩下的一半,质量,体积,密度(填如何变化)②鸡尾酒是由几种不同的酒调配而成的,经过调配后不同
颜色的酒界面分明。这是由于不同颜色的酒有()A.不同质量B.不同体积C.不同温度D.不同密度4、学以致用:假设今天所用的哑铃每个体积2×10-4m3,已知ρ铁=7.9×103kg/m3,ρ木=0.5×103kg/m3,请
男生计算出铁制哑铃的质量,女生计算出木制哑铃的质量是多少?相关链接细微差别中的重大发现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精确测量各种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空气中提取的氮气的密度为1.2572kg/m3,而从氨气中提取的氮气的
密度为1.2508kg/m3。虽经多次重复测量,仍然存在这个令人奇怪的差异。瑞利由于不放过这个细微的差异而执著地研究下去,最终发现了氩气,并因此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课后作业:1.估计你们教室里空气的质量有多少?2
.人的密度跟水的密度差不多,根据你的质量估算自己身体的体积。温馨提示:写清文字说明、公式,代数时要带上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