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二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2-八年级物理上册【鲁科版】.doc,共(3)页,225.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865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学习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学习难点】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导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照相机照相时,物体离照相镜头比较远,成的是、的像。2.投影仪投影胶
片时,物体离投影仪比较近,成的是、的像。3.放大镜看物体时,物体离放大镜很近,成的是、的像。二、合作探究演示实验:凸透镜成不同性质的像。1.提出问题:根据演示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你认为凸透镜成像有时倒立,有时正立,有
时放大、有时缩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呢?)2.实验器材:光具座、光屏、凸透镜(f=cm)、蜡烛、火柴。两个概念(1)物距:到的距离。(2)像距:到的距离。3.设计和进行实验(1)记下
凸透镜的焦距:f=9厘米;(2)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在同一高度;(3)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烛焰的像,同时记录物距、像距。然
后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再次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烛焰的像,再次记录物距、像距。重复以上的过程。要求在光屏上依次成倒立缩小的像、倒立等大的像、倒立放大的像。同时每种成像情况对应的物距和像距记录两组2数据。(4)继
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的位置,你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像吗?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能否观察到蜡烛的像?如果能,像在什么位置?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并记录物距。4.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物距u/c
m像的性质像距v/cm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等大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5.分析数据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像的性质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应用大小正倒实虚u>2fu=2ff<u<2fu=fu<f三、交流展示6.分析与论证分
析表中的记录,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3(2)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实像?有没有缩小的虚像?(3)像的正倒: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
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四、反馈练习一个凸透镜焦距是8厘米,(1)若物体放在距透镜20厘米处,在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可得到一个、的像,利用这个原理制成了;(2)若把物体放在12厘米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可在透镜上得到一个、的像,利用这个原理制成了;(3)若把物体放在
距透镜6厘米的地方(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成像。那么能成一个、的像,应用是。五、作业布置1.抄写并背诵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抄写并背诵基本规律推论。六、反思与记载《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节课是在先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之后学习的,学生已经知道了凸
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知道了凸透镜所成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有了感性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难度降低了。这节课我的实验探究教学思路是让凸透镜分别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等大的实像、倒立放大的
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让同学们记录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等大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时的物距和像距,然后通过在白板上画图,来展示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对应的物距和像距处的烛焰和烛焰的像,接下
来通过对所画的图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凸透镜成不同性质的像时,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和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从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最后通过分析论证环节和凸透镜成像基本规律推论,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理解较为深刻,反馈练习完成情况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