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二节 密度》教学设计1-八年级物理上册【鲁科版】.doc,共(7)页,60.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864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密度》教学设计课题密度教材分析《密度》是鲁科五四学制2011课标版第五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是初中物理的教学重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
点。“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
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
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强化学生对密度物理意义及概念的构建与理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特性。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3、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
。4、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二、过程与方法: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概念的过程中,教学目标体会利用(数学知识)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活中有
应用密度知识的意识,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教学重点探究密度概念建构的过程。教学难点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教学用具银项链、烧杯、水、酒精、木块、铝块、天平、刻度尺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和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
入新课出示:银项链,问怎样知道这个项链是不是纯银的?用密度知识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观察讨论,说明不同的鉴别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教学如何区分下列几组物质?(实验桌上已有器材)(1)一杯酒精和一杯水?(2)体积相同的铝块和木块?通常我们可以用气味、软硬度和外观的颜
色等来区分常见物质。但是,用上述方法来鉴别项链是否由纯银所制成的,显然是不思考、讨论学生回答。闻闻辨气味看看辨颜色思考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利用已知的物质特性鉴别不同物质行的,怎么办?新课教学用两张白纸把上面的体积相同的木块和铝块包起来,区别哪个是木块,哪个是铝块?出示:体积大
小不一样的铝块,有何区别?进一步总结: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同物质不同体积,质量不同,这可能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也可以作为鉴别物质的依据。思考称轻重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质量的角度去探究感受新的鉴别方法有
目的的向新课目标发展一.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1、提出问题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是什么关系?2、猜想和假设引导学生从“正比”与“反比”方面思考。3、设计实验根据现有器材让学生自己简单设计实验:突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的设计。4、进
行试验和收集数据学生讨论学生大胆猜想,讨论得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学生回答实验步骤。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新课教学m/gv/cm3m/V铝块1铝块2铝块3m/gv/cm3m/V铁块1铁块2铁块35、分
析与论证引导学生利用物理、数学手段明确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教师总结:实验证明,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比值是恒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是不同的。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因此,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记录数据,绘制表格和图像分析质量与对应体积比值的特征.
。理解,领会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比值不同,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即物质的密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新课教学二、密度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2、符号:ρ强调复合单位的读法和写法3、公
式:ρ=m/V4、单位:kg/m3、g/cm31g/cm3=1×103kg/m3注意两个密度单位的关系和换算关系。5、观察课本三个密度表,了解一些物质的密度,说说其密度的意义。理解密度的含义:ρ水=1.0×103kg/m3并讲解其含义。6、怎么利用密
度知识鉴别项链是否为纯银?学生体会、总结。学生体会。分析,领会各物理量的意义,对公式进一步熟悉,理解.学生对一些单位进行换算练习。观察P15的三个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和其含义,会查密度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学习用公式表达物理意义的一种方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
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学习查表寻找规律的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新课教学7、讲解例题并归纳出解密度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1)已知、求、解、答;(2)公式、带单位代入数值;(3)单位统一;8、公式推导引导学生根据密度公式推倒2个
变形公式:m=ρV学生听课,并思考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学习从例题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密度的知识,它是这章最重要的一个物理量。我们经过实验知道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等的,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
值是不同的,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正好反映了某种物质的一种属性,什么属性呢?就是单位体积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的属性,这对于区分不同的物质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们把这个比值定义为密度。其公式、单位和单位的换算都是由此概念延伸出来的。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2、
3题。板书设计5.2密度一、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成正比。二、密度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2、符号:ρ3、公式::4、单位及换算:㎏/m3、g/cm31g/cm3=1×103kg/m35.、单位的物理意义:水的密度
为1.0×103㎏/m3教学反思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课题我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