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5-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docx,共(11)页,462.359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393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三章声》期末复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是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的内容。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全章分为五节,教材首先安排的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得出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这是本章重点所在。通过探究活动也能让
学生体会到物理的学习方法,并且掌握这种通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的物理研究方法,这对将来进一步学习物理奠定了基础。本章的探究活动难度不高,因此只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中最好是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总结出实验结论。本章中还要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继续探究乐音的
特性,在第一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乐音的特性的探究就更加容易。二、学情分析本章是与生活现象相结合的非常紧密的一章,理解上会更容易一些。八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对物理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通过师
生的双边活动、大量的实验、小组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在期末复习时,学生对本章的很多知识和重点实验有所遗忘,因此知识梳理、实验的再现、知识应用等是期末复习的重要部分。三、复习目标1.能熟练说出声音的
产生条件和传播条件(重点)2.知道乐音的三个特性、影响因素及会辨析三个特性(重点、难点)3.了解噪声的减弱途径,知道超声波及次声波的利用4.学会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梳理并运用知识5.通过复习,让学生通过理解物理现象,
在再次科学探究中,培养和提高物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乐音的三个特性2.教学难点:知道乐音的三个特性、影响因素及会辨析三个特性五、教学方法前置学习法、演示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归纳法六、教学过
程设计六、教学过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前置学习】1.生课前提前绘制本章知识的思维导图,采用希沃授课助手将学生推选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师生共同进行评价。2.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知识的思维导图。3.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对重点知识用红笔标注
,并互相进行提问。环节二:【前置讨论】1.声音产生和传播需要什么条件?生提前绘制本章知识的思维导图,使知识的梳理进行前置,也是复习课知识梳理的课前翻转,不仅节约了课堂的复习时间,同时也让学生对章节知识的理解更加清晰、系统化。采用
希沃授课助手,及时将学生的思维导图2.音调、响度和音色与哪些因素有关?怎么区分它们?3.怎样减弱噪声?4.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环节三:【知识应用】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例1.(2015成都)如图,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
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B.超声波具有能量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演示实验一:敲击音叉发声,按压音叉停止(声音或发声)实验说明什么?分
组实验:感受声带的振动师生回顾声音产生的条件,总结实验方法(转换法)。思考1:人听到声音需要什么条件?思考2: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响度和和速度是否改变?微课:真空电铃实验变式1.如图1所示,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振动,听到电铃发出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
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是()进行投屏出来,同学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及时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思路更加清晰。通过前置讨论强化重点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也符合“生本教育”的理念。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专题是中考的
重点,学生对发声和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B.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D.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能穿透玻璃二、乐音的三特征微课:音
调、响度与音色的辨析游戏:闭眼猜猜是什么乐器在发声(请三位同学演奏吉他、笛子、鼓)例2.男低音独唱时有女高音轻声伴唱,下面对二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A.“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高、响度大B.“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低、响度小C.“男声”音调低
、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D.“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思考3:音调和响度有什么区别?变式1:(2017成都)如图2所示,小秦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他听到的声音不同.这表明()A.音色
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B.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C.响度跟人与声源的距离无关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活动:标题中关键词,分析思路,思考实验探究的振动的关系比较迷惑,通过演示音叉的振动,触摸发生的声带、练习题等进行巩固提高,教师进行举例点拨。强化转换法的物理方法以问题串的方式引
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采用微课再现真空电铃实验,对声音传播的条是乐音的哪一个特征?分组实验:改变尺子伸出的长度,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尺子,听声音的不同,强化变式训练。演示实验:生弹奏不同粗细、长短、松紧的琴弦,生
观察琴弦的振动,听声音的不同。小组讨论:发声体的频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方法归纳变式2.如图3所示,小明用筷子的一端捆上棉花蘸水后充当活塞,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做成“哨子”。吹奏乐曲时,用嘴吹管的上端,同时上下推拉活塞。推拉活塞主要是为了改变乐音的()A.音调B.
音色C.响度D.速度思考4:图3中推拉活塞时,什么振动在发声?思考5:在试管中装一定量的水,敲击试管与用嘴吹试管口,前后两次声音的振动分别由什么引起的?(演示实验: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装不同质量的水的试管)方法
归纳三、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例3.以下四个措施中:①马路旁的房子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②城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③马路两旁植树;④高架道路两侧设隔音板墙。对控制噪音污染有作用的是()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思考6:减少噪声的环节和途径分
别是什么?件进行及时强化,并及时进行变式训练,并引导学生对思考“光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举例说明”对知识进行对比和拓展,拓宽学生的思维。采用微课动画对乐音三特征进行知识强化前的知四、声与现代技术微课:声的利用例4.(
2013成都)如图所示,与图中情景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动物之间可以通过声音传递信息B.声音经过传播频率会降低C.海豚只能接收超声波D.交响乐队中所有乐器音色完全相同环节四:【课后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我学到了„„„„环节五:【巩固提高】(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唐诗《枫桥夜
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发出,诗人听到的“钟声”是通过传到客船上的。识翻转,并在微课的观看中思考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影响因素与区别,突破复习的重难点。采用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
音色与音调和响度区分开来,降低复习的难度。2.(2016成都)如图4所示关于图中的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BCDA.拉小提琴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是为了改变响度B.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发声体在振动C.道路两旁设置隔音墙,是为了防止道路上的汽车发出噪声D.发声的音
叉靠近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二)乐音的三特征3.当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的男声演唱时,小明和小亮齐声说:“是刘欢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演员声音的()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声速不同4.如图5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各
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下图所示,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小组讨论,强化音调的影响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而进行方法的归纳,突破复习的重难点。及时的变式训练,突破复习5A.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B.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C.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D.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三
)控制噪声5.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寂.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A.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B.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C.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D.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6.控制噪声可以从
三个方面入手,下面关于控制噪声的措施的说法,正确的是()A.摩托车的消声器是防止噪声进入耳朵B.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是防止噪声产生C.道路旁植树是阻断噪声的传播D.工厂用的防声耳罩是防止噪声的产生(四)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7.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
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则该处的海深位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8.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距正前方峭壁0.81km处鸣喇叭,经过4.5s后司机听到回声,求汽车行驶的速度。(设当时的声速为340m/
s)(五)综合9.如图6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的重难点。并通过课堂的演示实验,及时布置相关的课外简单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练习及思考,增加学生的日常经验,注重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加深对控制噪声措施的理解,体现从物理走向
社会的理念。通过微10.如图7所示,描述正确的是()A.甲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手机铃声越来越大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课,学生对生活中对声的利用
尤其是超声波和次声波更加熟悉,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和社会的理念。声的利用内容较少,题目简单,关键是让学生知道传递信息的例子和传递能量的例子。通过谈收获讲知识和思维系统化、条理化,在交流中也将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升华。课堂时间有限,关于回声测距、声
的波形图等没有时间一一复习,因而在巩固提高体现。同时将巩固提高进行分版块分开,更加系统化、条理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