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导与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DOC
  • 阅读 5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252.000 KB
  • 2022-11-2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人教版(导与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人教版(导与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人教版(导与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人教版(导与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人教版(导与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人教版(导与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doc,共(11)页,252.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5791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控导航考点题号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2、3、4、1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5、6、7、8、9、10、11、12、14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7·河北保定模拟)2015年我国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地区的冰川发生移动,侵蚀了当地1.5万亩草场,近70户牧民房屋受到不同程度地损伤。据此回答1~2题:1.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

.地壳活动活跃B.风力作用加剧C.全球气候变暖D.流水侵蚀加剧2.下列现象与该问题有关的是()A.中纬度海域台风活动减少B.欧洲西北部夏季温度偏低C.环太平洋地区火山地震频繁D.雅鲁藏布江含沙量不断增大解析:1.C2.B第1题,我国新疆

地区的冰川移动是因为近年来全球气温变暖,冰川消融,形成了冰裂缝和冰川移动面,在外力作用下,这个区域的冰川发生大规模移动,故选C项。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使北极冰川融化,大量向南流的冷水削弱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势力,导致暖流增温作用减弱,所以欧洲西北部夏季气温偏低。(201

7·安徽安庆模拟)下图示意中国大陆海岸线纵深度变化,正值表示向海推进,负值表示向陆后退。读图,回答3~4题:3.1990~2012年,中国海岸线空间位置总体变化趋势是()A.向海推进B.向陆后退C.保持不变D.进退各半4.导致中国海岸线空间位置

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泥沙淤积B.海平面上升C.海洋资源开发D.风暴潮频繁解析:3.A4.C第3题,中国大陆海岸线空间位置变化经历了岸进与岸退基本平衡阶段、岸进明显阶段和岸进速度强烈增加3个阶段,变化以向海推进为主,

向陆后退较小。第4题,海岸线位置变化是各种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影响海岸线向陆后退的主导因素,如海水侵蚀、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均是使海岸线向陆后退,风暴潮等海洋灾害也会导致海岸线向陆后退;人为因素是海岸线向海推进的主导因素,人类围海养殖、港口码

头修建、围海造地等用海项目的使用,加速海岸线向海推进。(2016·江苏卷,17~18)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

了大雪„„”据此回答5~6题:5.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A.山地针叶林带B.高山草甸带C.高山苔原带D.冰川带6.阿尔泰山南坡()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C.此时季节为冬季D.降

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解析:5.B6.D第5题,阿尔泰山的垂直带谱从下到上为荒漠带、草原带、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和冰雪带。从题干材料中教授日记的内容,推知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高山草甸带。第6题,阿尔泰山由于纬度较高,且森林主要分布于海拔较高处,因此森林大多为亚寒带针叶林;

草场分布于山麓地区和森林与冰川的过渡地带;此时“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应为当地的夏季;阿尔泰山南坡降水主要受西风带来的大西洋水汽影响。(2017·江西永丰模拟)年平均气温0℃以下地区有常年积雪分布,常年积雪下限称为雪线,雪线高度与气温和降水相关。下图是北半球某

山地南坡和北坡年平均气温随海拔变化情况。读图,回答7~8题:7.甲坡的雪线高度约为()A.3100mB.3300mC.3700mD.3900m8.下列关于甲坡和乙坡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坡是南坡,湿度小于乙坡B.甲坡是北坡,湿度小于乙坡C.乙坡是南坡,湿度小于甲坡D.乙坡是北坡

,湿度小于甲坡解析:7.C8.D第7题,以均温0℃数值的海拔为参照。第8题,同海拔相比,山麓地带甲坡气温高于乙坡,表明甲坡为南坡,乙坡为北坡,甲坡雪线(0℃数值为参照)高度低于乙坡,表明甲坡湿度大,乙坡湿度小。(2017·山东威海模拟)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

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读图,回答9~10题:9.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的类型最可能是()A.针叶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硬叶林10.近年来观察发现,该山地过渡带的范围向更高处扩展,其主要原

因是()A.气候更加湿润B.林木品种改良C.气温升高D.土壤更加肥沃解析:9.A10.C第9题,读图可知,该山地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在海拔1800~1900米,该森林植被在阴坡、迎风坡的分布在各海拔阶段所占比重都最大,说明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喜阴、喜湿,最可能是针叶

林。第10题,近年来该山地过渡带的范围向更高处扩展,说明高海拔处气温升高,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2017·浙江杭州模拟)读“部分陆地沿某方向的自然植被依次分布状况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回答11~12题:11.甲植被最可能是()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常绿硬

叶林D.温带草原12.形成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A.地形B.水分C.土壤D.热量解析:11.C12.D第11题,图中显示气温和太阳辐射量由苔原、针叶林、混交林、落叶林、甲、荒漠逐渐升高,则甲位于亚热带;同时甲处降水在6

00mm左右,不可能是常绿阔叶林,只能是常绿硬叶林。第12题,由图中气温和自然植被变化可知,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致,热量是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2017·湖北武汉八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克兰河发源于阿尔泰山南坡(图1),由北向南穿

过阿勒泰市区,属额尔齐斯河的一条支流。我们把从阿勒泰市以上的河流流域作为克兰河的上游(即阿勒泰水文站以上流域)。材料二全球气候变暖对克兰河上游气候和水文的影响(图2和图3)。(1)根据材料说出克兰河河水的

主要补给水体,并指出克兰河上游水域降水的水汽来源。(4分)(2)根据图2归纳全球气候变暖对克兰河上游流域气候的影响。(6分)(3)根据图3回答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克兰河上游水文特征的变化。并推测其变化对下游的阿勒泰市生产生活的影响。(12分)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和图文信息可知,该河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且在4~6月克兰河阿勒泰水文站流量较大,降水却较少,故判断可能是受气温影响,其补给可能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若为冰川融水补给,则7、8月补给量最大,水文站水量峰值应发生于7、8月

。克兰河上游在阿尔泰山北坡,根据坡向和所处的风带,可以推出其降水主要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第(2)题,读图分析,从图中去分析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读图,克兰河1958~2005年月升温速率(虚线)和月降水变化速率(实线)都是波动上升,从曲线的

变化可以看出,冬季增温最大,降水增加主要是在冬季和初春(11月~次年的4月),增加了冬春的积雪量,夏季(5~7月)减少。第(3)题,克兰河补给主要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全球气候变暖,河流径流最大月从6月提前到5月,汛期提前,水量增大。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由于该地区位于西

北内陆地区,水源不足,到了春季农作物播种时需要水灌溉,水量增大,有利于缓解春旱;也有不利的影响,气候变暖,汛期提前,水量加大,洪灾加剧,同样会导致初夏缺水,影响农业活动。答案:(1)季节性积雪融水;大西洋或

北冰洋。(4分)(2)全球气候变暖使克兰河流域降水和气温都表现出波动上升,冬季增温最大,降水增加主要是在冬季和初春(11月~次年的4月),增加了冬春的积雪量,夏季(5~7月)减少。(6分)(3)气温增加使得汛期提前(河流径流

最大月从6月提前到5月),汛期水量变大。(4分)有利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春旱。(2分)不利影响:加剧初夏缺水程度;影响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渔业用水;春季融雪山洪灾害加剧。(6分)14.(2017·福建模拟)下图

示意新疆部分地区环境及景观。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0分)目前新疆的许多地方仍然存在着大规模、远距离的游牧(季节性转场)现象,即随着季节的变换,牧民们在盆地和山地间的不同海拔上,相应地变换着牧场。(如图甲)(1)A山峰北坡下半部分布着山地针叶林带、山地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和高山草甸带四

个自然带。请根据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的规律,按图乙中①→②→③→④顺序,依次写出各自然带的名称,并分析①自然带的形成原因。(6分)(2)在A山峰高山荒漠带平坦的山坡处,常出现由大小不一碎石组成的高山流石滩(如图丁),请运用外力作用的原理推测流石滩的形成过程。(6分)

(3)季节性积雪是牧人的生命线,牧人常说:“羊群是被雪线牵着走,不是牧人。”请分析原因。(10分)(4)转场游牧的过程历经艰辛,要面临许多“挑战”,请说明转场面临的主要“挑战”。(8分)解析:第(1)题,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距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加上山地的阻挡作用,使得该地气候干旱,山麓

地带形成温带荒漠带;随着山体海拔上升,水热条件随之变化,依次出现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和山地草甸带。第(2)题,该地气候干旱,物理风化作用强,是形成碎石的主要原因,而冰川和冰雪融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是碎石在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形成碎石滩的主要原因。第(3

)题,雪线高度受气温的影响较大,不同季节气温变化导致雪线高度变化,从而引起高山草甸带的水热条件变化,造成牧草分布的变化,是导致牧人迁徙的主要原因。第(4)题,考查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其中不利的因素可从地形、自然灾害

、水资源等方面分析。答案:(1)自然带的名称:温带荒漠带、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4分)形成原因:A山峰山麓地带位于温带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再加上高大山脉阻挡,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形成荒漠。(2分)(2)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差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

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并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6分)(3)从盆地到高山,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气温和水分条件或水热条件或气温和湿度条件)垂直差异大,雪线会随季节变化而升降。每到春夏来临

,随着雪线不断上升,高山草甸带水热条件适宜,牧草生长茂盛(或高山草甸带气温升高,湿度增加,牧草生长条件改善,牧草丰富),气候温和,羊群被赶到海拔较高的夏季牧场。当秋冬季节来临,雪线又不断地下降,高山草原牧草被

积雪覆盖(或水热条件不宜牧草生长,或气温降低,湿度减小,不利于牧草生长),且高山草原上的气候寒冷,气温较低,牲畜无法生存,羊群被赶到相对温暖的山麓牧场越冬。或夏季山上较为温暖,牧民在高山草甸带放牧;冬季高山寒冷,牧民到位于山麓的山地草原带放牧。(10分

)(4)距离远(时间短);地形复杂,高差大;沿途畜牧生产保障条件差;容易遭受自然灾害(雪灾、冻害、旱灾、风灾等)的威胁;导致牧草不足,牲畜掉膘(减重)、疾病、甚至死亡,使畜牧业产量下降。(8分)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