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9《水的运动》(含解析) .doc,共(5)页,210.5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953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后限时集训(九)(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2018·重庆重点中学月考)下图为我国某区域湖泊分布图,图中盐湖湖水盐度高以产盐而得名。在盐湖西北侧,自东向西分布着3个内流湖。2011年9月卓乃湖溃决后,库塞湖、海丁诺尔湖湖水外溢使盐湖面积迅速扩张,并在各湖之间形成河道。据此
完成1~3题。1.对盐湖面积季节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降水B.蒸发C.下渗D.气温2.科学家发现2011年9月盐湖增加水量远小于卓乃湖溢出水量,原因最可能是()A.沿途气候干旱、蒸发强烈B.灌溉农业区用水量多C.库赛湖和海丁诺尔湖截留D.经河流流入其他
区域3.受卓乃湖溃决的影响,库赛湖的主要变化是()A.含沙量减小B.水位变低C.盐度下降D.结冰期缩短1.D2.C3.C[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盐湖及其集水区均位于我国西北内流区,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其水位的季节变化受气温影响大。第2题,从图中可知卓乃湖溃决之前,上游
的3个湖泊均为内流湖,可以判断3个湖泊相互独立,无水系沟通。卓乃湖溃决后各湖之间形成河道,说明卓乃湖溃决使得湖泊的水位上升,突破了原来地形的限制,形成联系,则可以判断库赛湖和海丁诺尔湖对卓乃湖来水截流是主要原因。第3题,结合上题分析可以判断库赛湖的
水位升高,卓乃湖溃决后,库赛湖、海丁诺尔湖湖水外溢使盐湖面积迅速扩张,并在各湖之间形成河道,使得库赛湖湖水可以通过河流排泄,盐度下降。上游卓乃湖溃决,更可能使下游的库赛湖含沙量增加,湖水盐度下降结冰期不会缩短。]下图示意河套灌区区域
。灌区引黄灌溉全年分夏灌(4~6月)、秋灌(7~9月)和秋浇(9-10月)三个阶段。农田退水通过排干渠排入乌梁素海。近年来随灌区耕地面积的增加,乌梁素海水域面积越来越小。为解决乌梁素海面积缩小的问题,灌区采
取了生态补水的措施,即引黄入海。据此完成4~5题。4.河套灌区夏秋季节大量灌溉的原因是()A.昼夜温差大B.蒸发旺盛C.土地盐渍化严重D.地下水不足5.生态补水的时机应选()A.3~4月B.4~6月C.7~9月D.11~12月4.B5.A[第4题,河套灌
区夏秋季节大量灌溉的原因是蒸发旺盛,容易导致干旱灾害,昼夜温差大不是大量灌溉的原因,大量灌溉可能加重土壤盐渍化,不能解决地下水不足。第5题,为解决乌梁素海面积缩小问题,灌区采取了生态补水的措施,生态补水的时机选择在3~4月,此时农业灌溉用水较少
,黄河水量较充足,4~6月、7~9月农业灌溉用水量大,蒸发旺盛,区域内水资源紧张,11~12月黄河水结冰,不适宜进行生态补水。]东海北部海域汇聚了多种水流,如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中国沿岸流、东中国海沿岸流以及日本暖流分支,这些水流相互作用,加上风的作用力,使得该海域具有丰富的冷暖水的
生成、消散现象,从而形成与常见天气系统类似的典型锋面涡。读6月份东中国海的主要水流分布图,完成6~8题。6.下列水流对应正确的是()A.Ⅰ-中国沿岸流B.Ⅱ-东中国海沿岸流C.Ⅲ-长江冲淡水D.Ⅳ-日本暖流分支7.甲、乙
、丙、丁四海域,最容易出现典型锋面涡的是()A.甲B.乙C.丙D.丁8.典型锋面涡形成产生的影响最有可能是()A.有利于海洋航运B.有利于污染物扩散C.吸引鱼群聚集D.形成连续性降水6.D7.D8.C[第6题,读图,图中Ⅰ为长江冲淡水,Ⅱ为中国沿岸流,Ⅲ为台湾暖
流,Ⅳ为日本暖流分支。故选D。第7题,甲、乙海域为东中国海沿岸流,洋流性质稳定,不易形成锋面涡,AB错。丙海域台湾暖流经过,没有其他水流进入,也不易形成锋面涡,C错。丁海域是日本暖流与长江冲淡水相互穿插区域,所以是锋面涡的多发海域,D对。故选D。
第8题,根据上题,该区域的锋面涡是由日本暖流西侧伸出一股逆时针的暖水舌,先向西北,后转向西南,与黑潮西侧之间出现冷水舌交汇,有利于鱼群的集聚。故选C。](2018·赣州高三联考)海水透明度是指用直径为30c
m的白色圆板,在阳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垂直沉入水中,直到看不见的深度,下图为中国沿海夏季海水多年平均透明度等值线(单位:m)分布图,读图完成9~11题。9.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原因是()A.海水深度小B.水质较清的暖流流经C.
海水深度变大D.水质较浑的寒流流经10.冬季时,乙处数值为1的等值线将会()A.向东移动B.向南移动C.向西移动D.向北移动11.从总体看,图示各海域中渤海透明度最低的原因是()①表层浮游生物密度大②周
围地区人类活动强度高,污染物排放量大③入海河流含沙量大④海域较封闭,污染物难以扩散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B10.C11.D[第9题,海水的透明度主要与海水中的污染物、悬浮物质等有关,与海水的深
度关系不大,故A、C选项错误;图中等值线向北凸出,凸向了低值区,故比所凸向的海域海水透明度要高。水质较清的暖流流经可以增加海水透明度,故B选项正确;水质较浑的寒流流经,降低海水透明度,故D选项错误。第11题,冬季时,长江进入枯水
期,流量减少,水质较清,入海泥沙量减少,沿海的海水能见度有所增加,故乙处数值变大,数值为1的等值线将会向西移动,故A、B、D选项错误,正确选项为C。第11题,渤海属于内海,周围是陆地,周围地区人类活动强度高,污染物排放量大,黄河、海河含沙量大,同时海域较封闭,污染物难以扩散,所
以透明度较低,②③④正确;污染严重,浮游生物受影响,密度小,①错。综上,选D。]二、非选择题12.(2019·成都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洞庭湖位置图。材料二洞庭湖湖面多年平均日降水量距平值变化图。(1)说出图示地区主要
的水循环类型并简述其过程。(2)据材料二,说出洞庭湖湖面降水的日变化规律,并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其原因。(3)分析洞庭湖面积减小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水循环原理、热力环流、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
地理问题的能力。第(1)题,水循环类型有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图示区域可受来自太平洋水汽的影响,且河流最终又注入太平洋,因此为海陆间循环。具体的形成过程按照海水蒸发—水汽输送—陆地降水—地表径流(地下
径流)的顺序逐一展开描述。第(2)题,读图可知,洞庭湖湖面多年平均日降水量距平值白天小于0mm,夜晚大于0mm,据此可推断其夜晚降水量大于白天。具体的原因结合海陆性质差异的特征从热力环流的角度分析白天和夜晚的区别即可。第(3)题,湖泊具有调蓄水量、净化水体、
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因此洞庭湖面积减小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上各功能的。[答案](1)海陆间循环;太平洋海面蒸发的水汽,随东南季风被输送到该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水通过地
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入长江,最后流回太平洋。(2)夜晚降水量大于白天。原因:夜晚湖面气温高于陆地,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白天湖面温度低于陆地,空气下沉,降水少。(3)①湖泊调蓄水量能力减弱(或湖泊对河流径流量的
调节作用减弱),洪涝(旱涝)灾害频繁;②湖泊水量减少,自净能力减弱,水质下降(水污染加剧);③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湖泊减少,调节气候能力下降。13.(2019·湖北八市联考)读世界渔场分布图,回答问题。(1)描述大范
围渔场的分布特点。(2)图中A、B两海域分布有世界著名渔场,简析其形成渔场原因的差异。(3)目前,世界渔业资源普遍萎缩,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大范围渔场从纬度的分布范围来看,主要分布在温带,但北半球比南半球范围要广。第(2)题,A渔
场是位于北太平洋的北海道渔场,B渔场是位于南太平洋的秘鲁渔场,都是世界著名的渔场;北海道渔场主要是由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形成的,秘鲁渔场主要是由上升流形成的。第(3)题,原因可从自然(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
等)和人为(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两个方面回答。对策应主要从加强海洋资源管理、控制人口数量、防治海水污染等方面回答。[答案](1)大范围渔场主要分布在温带,北半球比南半球范围要广,面积最大的是北太平洋渔场。(2)A渔场是北海道渔场,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大量繁
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洋流汇合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形成大渔场。B渔场是秘鲁渔场,受离岸风的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大渔场。(3)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拉尼
娜)现象、酸雨等。人为原因:人口增加导致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造成海洋生态环境恶化;重大工程的不利影响。对策:加强海洋资源管理;控制人口增长;防治海水污染,改善海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