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二氧化碳》教案 (2)-八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doc,共(5)页,178.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427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二氧化碳的性质》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会鉴别二氧化。2、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能力目标: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情感目标: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和生活实际,进行理论联系实验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教育
及人身安全教育。二、重点难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性质推出的用途。三、教学方法:以实验为主探索性质,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四、教学器材:仪器:塑料瓶、蜡烛、烧杯、火柴、导管,试管夹,酒精灯药品:二氧化碳、蒸馏水、紫色石蕊试液、蓝色石蕊试纸、澄清石灰水、
雪碧。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摇一摇雪碧,有气泡【提问】什么气体?如何验证?【演示实验】利用导管将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利用实验直观地让学生知道雪碧当中含有二氧化碳,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讲
述】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气体,但能通过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引导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学生思考,书写化学方程式培养学生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方法【过渡】刚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来自于汽水,那我们自己来制一制汽水动手
自制汽水,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实验技能培养及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提问】1、出现什么现象?2、现象出现的原因?3、仅仅只是溶解在水中,会观察现象,思考原因,并得出结论。联系实际教学。对CO2的溶解性,有初步的定量了解。不会与水反应呢?【引导】学生动手检验
汽水是否成酸性动手检验,观察现象并记录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探究】什么物质使得石蕊变色?引导学生猜想并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提问】石蕊试液为什么不能用?【演示实验】证明是碳酸使得石蕊试液变红1、学生合作完成实验2、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在任务单记录下来。3、产
生现象的原因。1、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2、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培养。3、培养学生敢于提出科学假设的能力。4、培养学生设计对照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渡】碳酸受热易分解,使得二氧化碳到空气中,当空气中二氧化
碳浓度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头晕、窒息死亡。【课件】揭开“死狗洞”之谜„„【提问】1、为什么狗死了?2、为什么人没事?分析思考问题得出结论:1、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2、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自己倒一倒二氧化碳,体验它的密度大小
。注意实验操作【提问】1、蜡烛火焰发生了什么变化?2、为什么蜡烛火焰自下而上熄灭?3、说明了它有哪些性质?1、学生合作完成实验2、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在任务单上记录下来。3、产生现象的原因。1、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2、观察和分
析能力的培养。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1、菜窖、深洞等场所往往二氧化碳浓度较高,进入的方法注怎样?学生分析。1、前后呼应。2、增强安全意识。3、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教育。【总结】1、二氧化碳的性质2、引出CO2的
用途。1、归纳总结2、学生归纳CO2的用途1、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教育。【学以致用】区分氧气、二氧化碳分析、思考利用二氧化碳性质来解决问题【作业布置】1、作业本A2、结合本节内容和相关资料,归纳总结二氧化碳“功与过”六、板书设计:七、教学
反思:在讲授完二氧化碳性质这一节后总体感觉心情愉悦。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达成了预期目标。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探究过程中,设置了问题串,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
出结论。在检验碳酸饮料中的气体的环节中,学生积极寻找多种方案。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对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一、此节课的成功之处:1、精心设计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课的开始,将雪碧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并通过
提问的方式引出本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在后面的教学中,一共设计了四个实验,实验的材料阶梯蜡烛、矿泉水瓶等均取自于学生身边的物质;实验内容图文并茂,通过大屏幕展示后一目了然;实验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环环相扣。可以看出,
大多数学生处于极度兴奋状态,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及时做出分析和判断,整堂课在积极、有序、和谐地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2、设置探究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①二
氧化碳的密度是怎样的?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②矿泉水瓶变瘪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原因?③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都有什么?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你的说法?④如何从深洞或古墓中取一瓶气体带入实验室研究?⑤如何进入长时间
不开的地窖等。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我、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学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想象。3、教学方法得当,教会学生学习
对比实验的利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是否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呢?这时我分别取水、溶有二氧化碳的液体于两只试管中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通过现象得出水不能使石蕊变红色。然后再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通过现象分析得出绪论。同学们亲身
感受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兴趣盎然的攻破了难点。二、不足之处:1、这节课有点超前了,学生还没有学习前面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在要求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比较迷茫,所以本节课我对化学方程式的要求降低,没有要求学生到黑板上写,更没有要求必须写对
2、因为前面性质讲解的过细,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导致最后设计的五道习题学生没有做,而这五道习题的设计正是本节课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具体应用和延续,是本节课设计的一个亮点,由于时间关系没能都完成,比较遗憾。三、改进的措施:1、
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学习,提问自己的提问水平和语言描述的准确严谨性。2、教学中提高探究意识。在备课中做到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法,设计出符合所教班级学情的教案。遇到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及探究能力。3、在授课中,一定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能力,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与此同时,这样也帮助教师自己提高积极性和自信心,在教与学中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