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太阳和月球》(第一课时)教案.docx,共(4)页,19.174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41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太阳和月球一.教材内容浙江省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太阳和月球(第一课时)二.教学准备电热炉一个、胶头滴管、蒸馏水、每人一张太阳黑子活动原始图表、多媒体辅助课件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太阳的基本知识(如太阳大小、温度、太阳活动
)(2)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与所学后新旧知识的对撞檫出思维的火花,重新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
和情感。(2)学会对图表的分析及得出结论和应用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教学过程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活
动1【导入】创设情境:古希腊哲学家名言导入。展示宇宙的星空图,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么多恒星对地球最重要的是哪一颗?并给出理由。从而引出课题太阳过渡:既然太阳对地球这么重要,为什么?你对太阳了解多少呢,说说看你心目的太阳是
怎样的?活动2【师生对话】学生发言,对太阳进行描述。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评价,并从热———温度大———体积重———质量远———日地距离等几个角度进行总结,并以太阳为中心在板书中呈现四个角度过渡:但是我们对于太阳的这
些认识还是初步的,今天我们就从这几个角度更系统的认识太阳(课件展示出四个超链接,由学生挑选最想了解的角度,依次递推)活动3【活动】太阳概况教学(一)温度课件呈现常见的物质熔沸点表格,请学生查找资料并思考:
1.太阳表面的温度有多少?2.如果把地球上这些常见的物质转移到太阳表面会发生什么现象?(物质会变成气体)3.结合上述两个问题,你认为太阳应该是一个什么态星球?(气态星球)师:同学们觉得太阳表面很热,但是老师认为还
是不热的,有没有同学知道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太阳的中心温度,将表面温度与中心温度进行比较,再给出“冷和热是相对的”)课件返回至挑选界面,由学生选择第二个角度。(二)质量引导学生翻阅课本并思考1:太阳重吗?有多重?2:太阳和谁比相对来说是
重的?(学生说出地球后,教师展示地球的质量,并给出太阳质量与地球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3:太阳和谁进行比较,质量又不算重?(学生进入思考状态,教师呈现出银河质量与地球质量之间的比值关系,并运用课件动画展示质量大小
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的“轻和重也是相对”,课件返回至挑选界面,由学生选择第二个角度。(三)体积展示地球照片,问:地球的体积大不大?和太阳比较呢?(课件将地球缩小和太阳作比较)讲授: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因此太阳的体积很大。师:地球的体积真的大吗?(课件上缩小地球形状,展示银河系
形状)引导学生回答银河系的直径是地球的6793亿倍,体积的大和小也是相对的。(四)日地距离展示一幅日出照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我们看到的太阳真的是此时此刻的太阳吗?2.不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得出是500秒之前的太阳,日地距离有1.5亿千米,光的传
播需要一定的时间)3.太阳距离我们很远,可是真的远吗?(银河系的直径是10万光年,引导学生得出“远和近也相对的”)活动4【活动】太阳外层结构教学过渡:刚才,我们从四个角度对太阳进行了了解,但是这些了解还只是初步的,要想进一步认识太阳
,我们就需要对太阳进行观测,往往我们会选择在日全食去观测太阳(展示日全食的太阳照片)引导学生观察日全食时的太阳照片,使学生对于太阳外层的结构有一定初步的认识后。展示太阳外层大气结构示意图,教师从外向内介绍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并阐明日冕层、色球层平时不可见。学生认识三层
结构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光球层不是最外层,为什么平时可见?(学生若无法给出答案,可通过白炽灯和蜡烛的对比,给学生一些启发)活动5【视频及实验演示】太阳活动教学过渡:日全食时对太阳进行观察还是不够全面,而且我们的观
测范围仅仅只是局限在地球上,如果想要更详细的了解太阳我们还可以到航天站上去观测(教师展示航天站上拍摄的太阳照片和地球上拍摄到的地球照片)学生思考:1.航天站拍摄的太阳照片和平时的太阳照片存在什么区别?学生描述两者差别,教师可以从颜色,形状等角度进行总结。教师总结后,对
学生描述的三种现象,给出相应的名称过渡:在太阳的表层不断的发生的变化,我们把这三种现象叫做太阳活动,那么这三种太阳活动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一个个来了解(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个)(一)日珥展示日珥放大后的图片,请学生观看日珥视频,并思考:1.什么是日珥?2.日珥是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教师给出“日珥是太阳表面一些气状喷发物;发生在色球层”)(二)耀斑展示耀斑放大后的托片,请学生观看耀斑视频,并思考:1.什么是耀斑?2.耀斑是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教师给出“耀斑是太阳表面出现的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发生在色球层”)(三)太阳黑子展示太阳黑子照片,将太阳黑子照片局部放大学
生思考:黑子是如何产生的?(学生翻阅教材可以得出)在学生给出答案之后,师提问:“为什么某一部位温度相对较低看上去就是黑色呢?”并追问:“同学们能否从生活中寻找类似的例子?”教师对学生的例子进行评价,展示电热炉照片,简单介绍电热炉原理,从烧开的沸
水滴到电热炉上局部变黑着手,启发学生能否用该装置模拟太阳黑子的形成?学生思考:1.如何模拟太阳黑子的形成?2.模拟过程中电热炉模拟的是什么?模拟的太阳黑子又怎么产生?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后,演示实验,学生观察会产生
什么样的现象学生思考:1.电热炉局部为什么会变黑?2.电热炉局部被黑和太阳黑子的形成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得出水沸腾吸收热量,导致电热炉局部温度降低,变黑的部分相当于太阳黑子,并指出这种科学方法叫“模拟法”)过渡:太阳黑
子形成之后,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如果变化,这种变化是否存在某种潜在的规律?学生思考之后,教师展示太阳黑子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根据这幅图表,能否发现某些规律)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之后请学生表达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层次性的讲授太阳活动峰年和太阳活动谷年。学生
思考:峰年谷年是纵向上的规律,那么横向上呢?(在图表上标注相应的时间)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峰年和峰年之间,谷年和谷年之间的时间间隔约为11年。教师讲授太阳活动周期,及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过渡:既然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那么研究太
阳活动有什么意义呢?活动5【师生对话】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例举影响,教师从正面和负面进行总结活动6【共同探讨】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说出收获了什么知识,教师在总结的时候板书中形成思维导图,展现本
节课的逻辑顺序:太阳概况——地球上观测——航天站观测——对地球的影响2.学生思考:对于太阳还存在什么疑问?教师对学生疑问进行评价后,师:老师也有一个疑问.展示常见物质的密度表和太阳的密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表达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归纳,从温度角度思考,太阳是一个气体星球,但是从密
度角度思考太阳又是一个固体星球了,教师总结,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仍然存在着很大局限性,对于宇宙的认识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