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7)

DOC
  • 阅读 5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 页
  • 大小 51.500 KB
  • 2022-11-2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7)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7)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7)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4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0 元
/ 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7).doc,共(7)页,51.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37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一、设计理念教学过程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教学问题进行探索,在探索中相互交流与质疑,从而了解彼此的想法,是在学生现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造的过程。本节课采用:引入原有的错误理论——

讨论探究建立新的理论——实验探究验证新的理论——揭示原有理论的错误,新理论的成立——解释定律,这种教学设计方式,层层深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在亲自探究的基础上掌握实验方法,领悟新知识。其中融入科学史的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情感。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第三章,第四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讲述的是力和运动的关系这一动力学基础问题。在前面的3节课中已经介绍了运动、运动的形式、力、力的表示方法以及一些常见的力。本节课主要是将前面学习的力和运动加以整合,深入的来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不

仅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加强,也是为今后的物理动力学的学习打基础。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下册的学生,他们在上一学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但是熟练度还是有所欠缺的,尤其是对实验中控制变

量的思想,尚不能够灵活得应用,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相应的问题加以引导。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力和运动的一些基本的概念知识,但对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仍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由于本身所处阶段认知的特点,在抽象思维上仍处于较薄弱的阶段,

尤其是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理想实验,对于理想这个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抽象思维推理来研究,这对于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以及其主要推理过程2.了解笛卡尔对伽利略结论的推论3.理解牛顿的推论以及牛顿第一定律的

内容、意义(2)过程与方法目标:1.观察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2.通过探究实验,掌握一般的推理过程,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3.通过探究实验、合作讨论,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

过科学史的学习,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性2.初步建立科学知识是随时代的进步在不断完善的思维概念五、教学重难点重点:1.运用实验手段探索力和运动的本质关系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3.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日常生活的现象难点:1.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2.学会如何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得

出科学的观点来代替原有的错误观点六、教学课时本节有两个课时,本次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七、教学方法以引导—探究法为主,结合问题—解决、讲授和讨论等方法八、教学准备1.伽利略小车实验装置2.多媒体课件九、教学过程教

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1.教师提出问题:现在老师的面前放着一个粉笔盒,它是处于什么状态的?2.同学们想一下,如何利用前面学习的知识,使这个桌面上的粉笔盒,运动起来呢?3.如果老师不再去推他了呢?他还会运动吗?(停止推的动作)4.那么力和运

动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在“3.4牛顿第一定律(一)”主标题下添加副标题“——力与运动的关系”](二)新课教学【第一环节】:引入原有的错误理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在引课的基础上,紧接着例举“敲铁钉”的生活例子——用力敲钉子

的时候,钉子会往下运动,停止敲的时候钉子就会静止在原处。同学们想一下这两个例子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呢?(提示:力和运动方面的)通过大家描述的这些共同点,老师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物体的运动是需要力来维持的,要是没有力的存在物体就不能继续运动下去了,即“力是维持

物体运动的原因”。【第二环节】:建立新的理论假设: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在学生讨论,提出反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认真思考问题,积极讨论,踊跃回答。认真思考问题,积极讨论,踊跃回答,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两个例子的共同点的大致方向是:都涉及

到力,在有力的作用时物体会运动,停止力的作用时,物体就会停下来。在教师结论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得出物体停止运动是由于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通过设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知识来解决,在回顾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入问题,令学生产生思考。这样既有助于帮

助他们回顾已学的知识,又能够充分得调动原有认知中对于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通过例举生活中常见例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进而自行的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运动的物体会停止运动是

因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因而在课堂上是可以对我提出的错误观点进行相应的反驳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不妥协与权威。但是有部分学生可能会被我所举的例子所迷惑,而跟着我的观点走,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他们也可以学着联系前面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1.老师的

理论提出其实是有保障的,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观察的基础上也得出了和老师一样的结论(通过介绍亚里士多德来巩固自己观点的权威性)。那么同学们,你们提出这样的结论老师很难信服,你们怎么证明自己的假设呢,摩擦阻力对物体的运动是怎么样的一个关系呢?2.(在学

生思考的基础上)300多年前,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也曾对这个观点提出质疑,我们先来借鉴一下科学家是怎么来设计他的实验的。请看书本65页的实验装置,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研究什么问题?2).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如何改变阻力的大小?4).小车速度减慢的快慢看什么?5).为了比较小车

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继续运动的距离,还要控制什么因素?6).如果给你一个斜面,你如何确保小车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具有相同的初速度?3.你预计在这个实验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第三环节】实验探究:摩擦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同学积极思考,通过多个同学发言:1)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受不同阻力作用时速度减小的

快慢有什么不同;2)小车;3)水平面铺不同的材料;4)看小车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继续运动的距离;5)应使小车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具有相同的初速度;6)让小车在斜面的同一个位置静止滑下。(并初步得出要统一同一个斜面,同一辆校车等变量)以小组为单位,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关于小车

在水平面上运动受不同阻力与速度减小快慢的关系的初步假设【学生实验】探究:摩擦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1.水平桌面上铺好毛巾,小球从斜面的某一高度滚下,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滚动一段距离在学生提出反驳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支撑自己的观点。通过科学史的

引入,使学生初步对科学产生一定程度的怀疑。同时在借鉴科学家实验设计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来掌握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通过以上的讲解,方便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科学探究法,合理科学的建立假设。教学不只是学生的听和老师的讲,而应该是学生亲身参与探究

的过程。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增强了从旁指导学生实验,规范操作,帮助解决困难1.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与你设想是不是一样?2.各小组都已经完成了实验,那么哪些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结论呢?(选取2组学生发言)3.同学们想一

下,有没有什么东西比木板还要光滑,摩擦力更小的材料?如果换上这种材料,实验结果又该是怎样?根据我们前面的结论,如果假设桌面是完全光滑的一个“理想平面”,小车会怎么样运动呢?(自然界中不存在)4.400多年前,伽利略,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做了这个实验后,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推测得出

:若物体在运动中不受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大小将保持不变。后停下。记下小球停下的位置。2.水平桌面上改铺棉布(粗糙程度比毛巾小),控制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滚下,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滚动一段距离后停下。记下小球停下的位置。3.水平桌面上不铺任何东西,控制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滚下,小球在水平桌

面上滚动一段距离后停下。记下小球停下的位置。实验次数、表面材料;摩擦力大小;滑行距离;速度变化快慢1、毛巾;大;小;快2、棉布;较大;较大;较快3、木板;小;大;慢结论: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越小,通过的距离越大(远),速度减

小得越慢。(推理)4、玻璃;摩擦力最小;滑行距离最大;速度减小最慢(推理加想象)5、理想平面;无摩擦阻力;滑行距离无限大,速度大小不变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激烈讨论的刺激,感受意见被认可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有些时候同学间的只言片语比老师的长篇大论更能有用。突破本节的一个重难点。在学生亲身探究的基础上,培养其归纳处理信息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一般的推理过程,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学生亲身探究的基础上,采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层层深5.同学们

你在做了这个实验后,对伽利略的结论有其他要补充的地方吗?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速度大小不变的是什么运动呢?物体的速度描述除了大小还有哪个方面?它会改变吗?会不会转弯呢?(在同学们的充分思考下,介绍笛卡儿的推论)6.那同学们再想一下,这样的

情况是不是只有在小车的身上才会出现呢,如果那个物体原来是就是静止的呢?介绍牛顿得出完整的结论: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再次强调点明牛顿第一定律中的重要词语:一切物体,不受外力等。【第四环节】:应用新的理论解释现象1.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一切物体在不受

外力的情况下,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原来静止的,将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将保持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不会停下。而一开始老师和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物体要运动一定要有力对其作用,原来运动的物体若不受力的作用就会静止下来,运动要靠力来维持。

粉笔盒放在桌面上,推它,就会动起来,不推它,就会停下来。这又如何解释呢?2.现在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我们能不能就认为亚里士多德是很菜呢?在老师的启发下,积极开动脑筋,说出伽利略的结

论少了物体运动方向的说明。在老师的启发下,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全面。除了运动的物体,还有一开始就是静止状态的物体。知道并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粉笔盒静止下来不是因为撤去了推力,而是它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学生讨论发言,各抒己见。入,步步逼近

,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得靠近最终结论。虽然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得出的,但却是出自同学们自己的口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通过科学史的讲述也使学生了解到了科学理论的得出是需要经过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相应的物理现象,同时培养学

生辩证得看待科学家犯的错误,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十、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引入原有的错误理论——讨论探究建立新的理论——实验探究验证新的理论——揭示原有理论的错误,新理论的成立——解释定律,这种教学

设计方式,层层深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在亲自探究的基础上掌握实验方法,领悟新知识。其中融入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情感。总体来说,思路还是清晰的,重难点也突出,上课节奏的把控也基本到位,但

是由于准备仓促,上课时就怕学生不知道,上课时语言不够精炼,还有一些细节没有处理到位,导致最后学生虽然都会说“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但是理解较“生硬”,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接受,这个问题在之后的作业本练

习中体现出来。【改善方案】:在讨论、判断“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原因”两个观点之前,先用小车实验让学生讨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还是“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学生很容易就能判断“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再提问“为什么小车最终还是会静止下来?”,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是

因为摩擦力,追问“摩擦力又是如何改变小车运动状态的,假如摩擦力更小一点会怎么样?”然后引导学生完成“伽利略小车实验”,实验基础上加上科学的推理和想象,得出“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外力作用,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再追问“如果一开始就是静止的物体呢,如果一切外力消失,它将如

何?”进而得到完善的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样一步步,层层递进,力与运动的关系更能为学生所真正接受。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95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