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0.3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DOC
  • 阅读 89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48.000 KB
  • 2022-11-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0.3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0.3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3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2.00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0.3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doc,共(5)页,48.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222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材分析: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

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模式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究模式,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2.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3.了解比热容的概

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2.通过阅读“气候与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

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教学难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课前准备: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3.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热得快、铁架

台、水、沙子、煤油、搅拌棒等。教学过程:一【抛锚】设置情境,引出问题(大屏幕投影大海美丽的图片)提问:美不美?想不想去?想象是无限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假如我们现在身临其境,在海边玩耍,赤着脚走在沙滩上会有什么

感觉?(学生回答)走在海水中又是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我也会有这样的感觉,那么为什么会觉得沙滩上烫脚而海水中却不怎么烫呢?(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简短的讨论)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二、【探锚】探究问题,分工合作(一)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1.提出问题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

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学生回答)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学生回答)。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继续提问)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它们的吸热能力是否

相同?2.作出猜想学生可能从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多种猜想:如:吸热能力不相同,夏天到海边洗澡时,会感觉沙子烫脚,而海水却比较凉;沙子的温度高,说明沙子的吸热本领大。如:吸热能力相同,因为它们受同样的太阳光照射。„„教师总结说明:吸收热量多少、或温度变化多少,都反映了物质

吸热能力的大小。怎样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呢?请同学们参看桌上的实验器材,边讨论边合作设计实验方案。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并设计方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入学生的探究设计环节,倾听学

生的思路,并适时加以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师让学生进行实物投影展示设计方案,并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学生可能设计的方案:(1)用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通过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2)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

,温度升高相同时,通过比较它们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吸热能力强弱。教师将实验设计中相同或相似方案的学生重新分组。并把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先提出来讨论,有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3)设置问题:a.你会选择什么物质作为研究对象?应该用什么实验方法?(选择水、干砂石既可满足“不

同物质”,又可使探究对象更具普遍性,因此地球表面的主要组成物质是“水、土、砂”;在探究时采用“控制变量法”,使水、砂的质量相等,因为质量也是影响吸热的因素。)b.怎样获得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c.怎样测出它们的温度?d.教材上的实验装置能否很好的完成本次探究活动?本套装置有何缺陷?该如何

改进?(建议学生用“热得快”,能更好的控制不同物质在单位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并且在给沙子加热时需要不断地搅拌,让沙子的各个部分均匀受热。)e.怎样确定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学生思考、讨论,并逐一回答,教师作正确引导,把学生的方法引向更合理的途径

上。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表1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时升高的温度/℃水沙子(煤油)升高的温度/℃表2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加热的时间/S水沙子(煤油)加热的时间/S5.分析归纳请同学们从这些数据中,总结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谁的吸热能力强,谁的吸热能力弱。学生自由讨论,并归纳结论。可能存在的分歧:在第一种设计方案中用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通过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时。很多同学都可能认为沙子温度升高的要高,所以沙子的吸热能力强。这实际上是学生已习惯的顺向思维方式阻碍了学生正

确判断。我们可以做一个类比分析:同样是一篇课文,有些同学需要40分钟才能背下来,而有些同学只需要20分钟就可以背熟了,很显然需要时间短的同学的记忆能力更强。所以我们可这样理解:在给等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时,水只需要升高较小的温度就可以吸收与沙

子相同的热量,当然水的吸热能力强。其实这种逆向的思维方式在速度、功率中也有体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结论,在学生结论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依据,并明确谁的吸热能力强(或弱)?为什么它的吸热能力强(或弱)?教师指出其中不严密的地方,加以引导和纠正。6、得出结论a、在给等质

量的水和沙子加热时,让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高的温度低,吸热能力强;沙子升高的温度高,吸热能力弱。b、在给等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时,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水的吸热能力强;沙子吸收的热量少,沙子的吸热能力弱。(二)比热容概念

在物理学中怎样表示各种物质在这种性质上的差异呢?类比分析:在研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我们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是一定的,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一般是不同的。在物理学中我们用密度来表示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

。物理学中我们也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量,来表示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的特性。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oC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比热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oC是吸收的热量

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J/(㎏·℃)】,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a焦耳/(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该种物质,温度每升高1℃时(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a焦耳。几种物质的比热:(屏幕投影)不同物质的比热

容不同,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提问)请同学们分析讨论从这个表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三)比热容与生活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沙子烫,而海水凉的道理了吧?那么到了晚上谁的温度要高?为什么?(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后回答)教师继续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解

决。问题:1.为什么沿海地区昼夜温差比较小,而内陆地区昼夜温差比较大呢?2.为什么北方冬季供暖和汽车发动机冷却剂都用水作为工作物质呢?(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后回答,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相联系,体现物理是有用的。)师:请同学们

完成下列巩固练习。(用屏幕显示)(四)热量的计算请同学们思考,2kg铝温度从30℃加热到100℃,怎样计算铝块吸收的热量?(屏幕显示)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做出解答。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热量计算公式:Q=cmΔt。三、【定锚】交流评价,巩固练习1.为比较不同物质的

_吸热_能力,引入了比热。水的比热是4.2×l0³J/(kg·℃。2.水的比热是4.2×l0³J/(kg·℃),这说明1kg的水每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l0³J_。3.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D)A.物体温度越高,比热容越大B.物体的质量越大,比热容越小C.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比热容越大D.物质的比热容跟物体的质量大小,温度变化的多少以及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都无关。4.下列物质的比热容发生改变的(B)A.一杯水倒掉半杯B.水凝固成冰C.0℃的水变成4℃的水D.将铁块锉成铁球5

.质量为8kg的热水,从100℃降到80℃放出的热量是多少?四、【思锚】课后反思,改进不足本节课采用了抛锚式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在此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对本节课进行反思: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个人感觉

第五步在实际教学中不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教师教学设计中不能充分的估计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所以在设计中害怕学生不能够分析出水的比热容在生活中的作用,用教师的活动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分析了比热容在生活中的作用。由于估计不足,以及害怕学生活动停滞,

所以仅接着教师又代替学生进行了下列的活动,即帮助学生分析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教室取暖、机器冷却、稻田对稻苗保温,并且帮助学生解释了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小的原因,充分的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活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

动性,学生在这一环节上是忠实的听众。总体上这一节课个人感觉还是成功的,大体上一直是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多,最后的板演,很好的发现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提醒学生以下面的练习中要注意这

些问题,效果不错。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2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