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化学让世界更美好》教学设计1-九年级上册化学北京版

DOC
  • 阅读 5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8 页
  • 大小 258.000 KB
  • 2022-11-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一节 化学让世界更美好》教学设计1-九年级上册化学北京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一节 化学让世界更美好》教学设计1-九年级上册化学北京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一节 化学让世界更美好》教学设计1-九年级上册化学北京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5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0 元
/ 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一节 化学让世界更美好》教学设计1-九年级上册化学北京版.doc,共(8)页,258.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956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教学基本信息课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否学科化学学段:初中年级九年级相关领域科学教材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日期:2013年6月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最近微信群里流

传这样的一张图片,图片的原意是告诉人们请放弃无效社交。但看到图片的人却有不同的认识,因此衍生出很多版本的图片解释,大多指向这种社交也是有意义的。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对同一个事物形成的观点和看法是不同的。观念建构是化学教学中一个热议

的话题,教师一般会给学生提供一些素材,就像上面的图片,并附加上自己的解释、说明,然后就认为学生形成了这种观念,殊不知学生对素材的理解可能与教师的观点不同,教师并不能从输入判断学生是否形成观念,而应该从学生的产出判断其形成的观念是否正确。基于以上思考,我认为在化学反应观建构

的过程中,教师应选择合适的素材和途径,通过问题引领,使学生表达出他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并不断修订他认识的偏差,完善其观念的形成。教学背景分析2教学内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初中化学的第一节课,但对化学反应观的建构有深远的影响。化学反应观包含两个方面:一是

对化学反应本身的认识,二是对化学反应功能与价值的认识。而本节课能涉及到这两个方面。就对化学反应本身的认识来说,通过本节课学生应该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以及判断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认识到化学变化伴随有一定现

象的发生。就化学反应功能与价值的认识而言,学生应该体会到研究物质的变化是认识物质性质的重要手段。学生情况:因为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初中化学的第一节课,学生近乎一张白纸,可能借助的教学基础有:1.一点零散的化学知识来自于小学科学课程,但现实中小学科

学课并不尽如人意。2.一些生活经验,例如对食盐、蔗糖等溶解现象的观察.但现在的学生吃的用的都是成品,据调查仅70%的同学了解食盐在水中能够溶解,而不足一半的同学了解如何从食盐水中得到食盐。3.对文字本身的理解能力。据调查,学生对变化的理解仅局限在物理变化方面,例如水变为水蒸气等,但对物

质本质上的变化并不了解。教学方式:实验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手段:探究实验、演示实验、多媒体技术准备:蜡烛燃烧实验、镁条燃烧实验、镁条与盐酸的反应教学目标(内容框架)1、通过探究实验初步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能够对一些易分辨、典型的实验根据依

据确定变化的类型。2、通过实验能够初步区分哪些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3、通过镁条变化的实验初步学习观察和描述实验的方法。初步体会寻找证据的方法。4、通过寻找证据的过程初步体验追寻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的精神。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问题线索学生活

动设计意图观看视频:四季交替冰雪消融问题1:你知道变化的含义吗?查阅字典:物质在形态上或本质上的改变。新课引入了解变化的含义3问题2:根据定义,你认为变化分几种?思考并回答:变化分为形态上和本质上的变化探究:利用所给物品使蜡烛发生变化:

切碎、蜡烛熔化、凝固、蜡烛燃烧问题3:这些变化哪些是形态上的,哪些是本质上的?回答问题:切碎、蜡烛熔化、凝固是形态上的变化,燃烧是本质上的变化思考、回答问题:蜡烛最终变少了。探究实验:在燃烧的蜡烛火焰上罩一个烧杯,观察到水雾生成。问题4:

为什么蜡烛燃烧是本质上的变化?你如何证明?问题6:上述实验的变化中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判断依据是什么?尝试表述出两种变化的区别:形态上的变化没有变成其他物质,本质上的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观察并进行实验:1.砂纸打磨镁条2折断镁条3.将一段镁条放入稀盐酸中4.点

燃镁条思考并回答问题:砂纸打磨、镁条折断镁条属于物理变化、镁条与盐酸的反应和燃烧属于化学变化。问题5:现在你能体会形态上变化与本质上变化的不同了吗?请用你的方式表达一下理解形态变化与本质变化的区别学会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道判断依据。4教学过程(表格描

述)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创设情境播放视频:四季交替、冰雪消融观看视频,思考我们处在一个变化的世界新课引入多媒体视频1min认识新知【提出问题1】我们一直处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风霜雨雪、四季交替,那么你知道变化的含义吗?[板书]变化的含义思考变化的含义

,动手查字典,了解变化的含义:物质在形态上或本质上的改变。了解变化的含义字典2min【问题2】根据定义,你认为变化分几种?【讲述】今天我们为大家准备了蜡烛和一些工具,你能利用工具来使蜡烛发生变化吗?思考并回答:变化分为形态上变化和本质上的变化探究实验:利用所给物品使

蜡烛发生变化:①切碎、②蜡烛熔化、凝固、③蜡烛燃烧理解形态变化与本质变化的区别蜡烛变化的实验6min【问题3】这些变化哪些是形态上的,哪些是本质上的?回答问题:切碎、蜡烛熔化、凝固是形态上的变化,燃烧验证蜡烛8min问题7:镁条消失是否

能作为判断的依据?思考并回答问题:不能判断,镁条消失可能溶解了,也可能变成了其他物质。问题8:你如何证明镁条变成了其他物质呢?观察演示实验:蒸发反应后溶液,观察所得固体的颜色状态并与镁条对照。问题8:通过以上的变化,你对镁条有了哪些认识?思考并回答:1.银白

色固体2.易折断3.能与盐酸反应4.能够点燃学会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寻找证据定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5是本质上的变化燃烧产物的实验巩固提高【问题4】为什么蜡烛燃烧是本质上的变化?你如何证明?【展示】将一只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燃着的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现象。【问题5】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能体会

到形态上和本质上的变化的不同吗?请用你的方式来表达一下。【简述】我们将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之为物理变化,将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之为化学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定义思考、回答问题:蜡烛最终变少了。探究实验:在燃烧的蜡烛火焰上罩一个烧杯,观察到水雾生成。尝试表述出两种变化

的区别:形态上的变化没有变成其他物质,本质上的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记笔记,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讲述】下面我们来进行镁条的相关变化实验【展示】镁条实验的内容【简述】大家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问题6】上述实验的变化中哪些是物

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你判断依据是什么?【追问1】如何证明镁条燃烧产生了新的物质?【追问2】镁条与盐酸反应镁条消失了,放出了热量,产生了气泡。哪些可以作为判断反观察并进行实验:1.砂纸打磨镁条2折断镁条3.将一段镁条放入稀盐酸中4.点燃镁条观察四步实验的现象:1.表面变为银白色2.镁条

很容易被折断3.镁条消失,放出热量,有气泡产生4.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热,产生白色固体。思考并回答问题:砂纸打磨、镁条折断属于物理变化、镁条与盐酸的反应和镁条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砂纸打磨、镁条折断镁条均形态没有改变,镁条燃烧变成了白色的物质,镁条与盐酸反应镁条消失了,

产生了气泡。实验验证:将产生的新物质放入盐酸中没有气泡产生思考镁条减少是否可以作为反应的依据。学会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道判断依据。学会为物理变镁条的变化实验验证镁条反应8min6min6应的依据?【问题7】镁条消失是否能作为判断的依据?【问题8】你如何证明镁条变成了其他物

质呢?【讲述】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我们判断变化类型的依据。思考并回答问题:不能判断,镁条消失可能溶解了,也可能变成了其他物质。观察演示实验:蒸发反应后溶液,观察所得固体的颜色状态并与镁条对照。思考、

理解判断变化类型的依据。化和化学变化寻找证据后产物的实验拓展延伸【过渡】通过以上的变化,我们对镁条有了一些了解。【问题9】你对镁条有了哪些认识?【讲述】镁条的这些性质中,有些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我们称之为化学性质,而有些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

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之为物理性质。【板书】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问题10】你能判断出镁条的性质中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思考并回答:1.银白色固体2.易折断3.能与盐酸反应4.能够点燃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思考判断镁条性质:1.银白色固体2.易

折断属于物理性质,3.能与盐酸反应4.能够点燃属于化学性质定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多媒体5min交流收获【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交流分享本课收获:认识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理解了判断的依据。了解

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体验了简单的实验并尝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交流总结本节收获多媒体4min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1.以激励法促进学习活动的进行,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以不同形式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如:“太棒了”,“语言表达规范、意思明了”等,从而不断发展学习动力和兴趣。2.通过探究实验和实践活动将观念

建构与实验技能有机的整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入,通过实验和活动理解物质形态上和本质上变化,并通过活动找出本质上的差别和判断的依据。3.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表述,有效的考察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7评价量规评价内容评价等级及标准评价方式ABC个人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

参与程度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能举手发言,有参与讨论与交流。少有举手发言,较少参与讨论与交流。合作情况团结合作,在小组中起领导作用,吸收接纳并能给出建议,并帮助其它小组成员,贡献大。帮助协调,推动整个小组的工作,鼓励其他成员。工作至最后一刻,对最终成果有

一定的所贡献。参与了讨论、工作,并对最终成果进行了评价,对评价过程只是旁观。创新情况学习中有明显的创新意识,且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学习中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学习中能开始培养创新意识。学习态度能刻苦钻研,

积极主动交流、思考回答问题,努力争取最出色的完成任务。能认真听讲,参与交流,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能认真听讲,在同伴帮助下完成任务。自主探究有强烈的求知欲,不断提出许多与任务相关的问题,并努力寻找答案。能在遇到问题时独立寻找解决办法,不放弃。能够提出

与主题相关问题,希望找到答案。能在遇到问题时自己进行探究或与同伴讨论寻求解决途径。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的进一步学习和

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层次的要求。重视化学反应观的形成,重视学生观念的建构。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8和现象为素材,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这一基本概念。一、注重学生化学反应观的建构学生已有的化学观念是学生最稳定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

构,观念建构的化学教学以观念建构为目标,以学生已有的知识、观念为生长点,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对原有的观念进行改造或发展,最终形成新的化学观念。本课反应观的建构并不是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既定的知识和经验,而

是在调查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后,依据学生的现有观念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形成自己的化学反应观,并通过学生的反馈交流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观念。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通过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变化为素材,

让学生体验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呈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三、重视通过实验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本节课设计的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要基础,这几个实验具有一定层次性,属于依次递进关系,所以由

教师演示和学生共同探究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能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将有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地

位和作用。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8762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