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年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精练(含答案).doc,共(13)页,92.5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940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七单元精练补充阅读:荷叶韩开春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
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
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
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
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
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或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
撑起的太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子的样子,
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入水底,浮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发出‚叭‛的一声。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
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装食物。我祖父
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
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选自《2010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
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中间,有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
—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
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我生于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好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
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
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
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
最容易体会得出。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散步
)一词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江南河港交流,且
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
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
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有几
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
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作
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一、基础积累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
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穿着夹.()袄的都市闲人,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说:“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岐韵,倒来得正好。B.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可见当时
嘻游的光景了。C.十月的风翻动安祥的落叶,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园中播散.()着熨.()贴而微苦的味道。D.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B.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设身处地....去闻才能明了。C.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
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D.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几乎..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凌万顷之茫然A.渺渺兮予怀B.而今安在哉C.崖限当道者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
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B.顺流而东.也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D.明烛.天南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其代表作有《沉沦》《迟
桂花》《春风沉醉的晚上》等。B.史铁生,北京人,现代作家。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他对社会和人生有着深刻的哲理性思考。C.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官至礼部尚书。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诗文
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D.“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为文提倡“考据、义理、辞章”兼备,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6.填空。(1)苏轼《赤壁赋》中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侧面写出箫声凄婉动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2)《赤壁赋》中采用比喻手法描写客人感慨生命短暂、人生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壬戌之秋”中“壬戌”是用__________纪年法。二、专题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7—10题。[甲]①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我爱热闹,也爱宁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
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②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
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
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乙]①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
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
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②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
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
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③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
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
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节选自季羡林《清塘荷韵》)7.解释下列短语在文中的含义。(1)独处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样的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两篇选文都写了荷,但形象特点和表现手法各有特色,请
结合画线处句子进行赏析。(1)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阅读[乙]文,说说燕园的“季荷”有什么特点,根据文意分点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两篇选文均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
不尽相同,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甲]赤壁赋(节选)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
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
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乙]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
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
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
.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
,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正襟危.坐而问客曰攀栖鹘之危.巢B.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有孤鹤,横江东来C.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归而.谋诸妇D.枕藉乎.舟中放乎.中流12.下面是
关于《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C.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
苦闷。D.前后二赋都是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
客从予,过黄泥之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后赤壁赋》最后写道士化鹤及梦醒不见道士,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表达运用(一)语言运用15.仿照示例,在下面的横线处,续写一句话。帆因船只而存在,而船
也因有了帆的扬起,才多了动力,少了阻碍。烛因黑暗而存在,而暗也因有了烛的照耀,才多了些希望,少了些迷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6.请你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竹露滴清响”这一诗句的优美意境,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作文17.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朱自清看到的,是别样
的荷香月色;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普普通通的枣树,郁达夫感受到的,是故都的清、静、悲凉;天天进去的地坛,竞相生长的草木,史铁生发现的,是生的欢喜,是生命的坚韧和顽强„„熟悉的地方有风景,熟悉的地方常常蕴含着一个个你我都容易忽视的美丽。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参考答案一、基础积累1.D解析:A夹,岐—歧;B媛,嘻—嬉;C祥—详,散,贴—帖2.C解析:A不绝如缕,形容声音微弱悠长,也形容事情危急,本句误用为连绵不绝之意。B设身处地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此处应改为“身临其境”。D“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差不多,“简直”表
示完全如此,语气带有夸张,此句用“简直”更恰当。3.C解析:C和例句都是定语后置句,A是主谓倒装句,B是宾语前置句,D是被动句。4.A解析:A名词作状语,向西,B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行,C名词用作动词,砍柴,D名词用作动词,照亮。5.A
解析:郁达夫是浙江富阳人6.(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干支二、专题阅读7.(1)独处的妙处在于可以不按别人的意思说话、做事、想问题,身心得到了自由。(2)这样的境界是指静中见动、动而归静的空灵优美的境界,淡然面对生死的态度。8.(1)甲
文:①运用拟人手法,把盛开的荷花比作成熟的女子袅娜的身影,把含苞待放的荷花比作害羞的少女的脸庞,形象地表现出月下荷花的楚楚动人,可谓形神兼备。②运用博喻手法,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写出了荷花明丽透亮、点点闪烁、清新自然的美丽形象
。(2)乙文:①运用对比手法,将季荷和其他地方的荷花在色彩、花瓣上进行比较,写出季荷色彩红艳耀目、花瓣多的特点。②运用拟人手法。“凌驾”“迎风弄姿”“睥睨一切”等词语赋予荷花人的情态,表现了荷花生命力的张扬和顽强。9.①荷
叶扩张速度和范围惊人;②荷花高擎花瓣红艳且繁多;③莲瓣对影落水面意境清幽。10.(1)甲文通过描写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呈现出朦胧静谧美。前三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暂得安宁时的淡淡喜悦之情,透露出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2)乙文写了荷叶的生长茂盛以及莲瓣凋落时的宁静安
详,赞美了荷蓬勃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面对生命消逝的豁达超然的人生境界。11.D解析:D乎,都是介词,相当于“于”,在。A危,前句为“正”,危坐即端坐,后句是“高”。B适,前句是为动词“享有”,后句是“刚好,恰好”。C而,前句是连词
,表修饰,后句也是连词,表顺承。12.D解析:D后赋非情、理、景交融,也没有写出矛盾解决过程。13.(1)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2)这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
走出,将要回到临皋去,两位客人跟随我,同过黄泥坂。14.鹤象征着高贵优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作者写道士化鹤,是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已升华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梦醒后不见道士,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表现了作者在儒家
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的徘徊困惑。三、表达运用15.桥因河流而存在,而河也因有了桥的横跨,才多了份神秘,少了份俗尘。16.夏日的夜晚,微风轻拂,窗外的竹林在月光下身姿袅娜,那竹叶如裙裾般轻轻摇曳,滴滴露水从竹叶上滑落,发出滴滴答答的脆响,更显出夜的幽深宁静。微风过处,送来竹
的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17.【写作指导】材料的关键句是“熟悉的地方有风景,熟悉的地方常常蕴含着一个个你我都容易忽视的美丽”,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事物,关注自我的心灵世界,发掘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美。“熟悉的地方”这个限制语把学生带回久违的、熟悉的地方和场景
,也许是从小到大生活的村子,也可能是日日走过的小桥,甚至是有点厌倦的校园等。“风景”的含义应该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自然界的风景,如田园风光,校园美景,四时之景等;一个是精神层面的风景,即一种好的风尚,一种精神、品质
等等。写作时可以选择其中一种,也可以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