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考试 语文试题三 (含答案)

DOC
  • 阅读 38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 页
  • 大小 75.000 KB
  • 2022-11-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东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考试 语文试题三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考试 语文试题三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考试 语文试题三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考试 语文试题三 (含答案)
山东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考试 语文试题三 (含答案)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东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考试 语文试题三 (含答案).doc,共(12)页,75.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833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考试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新乡贤”文化建设以其深厚的历史传承和创新性的当代建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时代诉求。在今天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进程中,“

新乡贤”的时代角色十分突出。他们很多人出身于乡村,成就于城市;成长于乡土,弄潮于商海,在乡村与城市的内在关联上,具有天然独特的优势。在现代化进程的趋势中,从基层乡土去看中国社会或文化的重建问题,是怎样

把现代知识输入中国经济中最基本的生产基地乡村里去。作为输入现代知识必须的人这一媒介,“新乡贤”的社会建构,具有尝试破解百年中国乡村社会发展困境的珍贵价值。传统中国文化深植于乡土之中,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有着一种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有机循

环中所培养出的精神。在中国家族、乡土文化传承中,具有深厚的根系和广阔的脉系。乡土文化的有机循环,一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从农民一朝的拾粪起,到万里关山运柩回乡止,那一套所系维着的人地关联,支持着这历久未衰的中国文化。

”“新乡贤”文化建设无疑秉承和凸现着这一传统文化的底色。(摘编自王先明《“新乡贤”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建构》)材料二:城镇化已经变成了一个滋味复杂的命题,近20年以来,它陆续将诸多治理困境呈现给了转型中的中国。在

这当中,乡村空心化、乡村文化断裂、农村社会治理失效尤其令人忧心。人们的普遍感受是,中国乡村已经被一路高歌猛进的城镇化抛在了身后,正气喘吁吁地奔跑在它狭长的影子中。稍微盘点一下就会发现,近年来以城镇化为关键词的

农村报道少见正面的消息,浙江上虞“乡贤文化”确实是难得的例外。在这里,公共服务普及、基层民主建设与乡土文化的延续、公序良俗的形成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一个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既存续了人文精神,也展现了现代公共治理规律的新型乡村模式,呈现在人们眼前。乡土社会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

文化特征的地方,也是中国现代转型中最艰难的部分。费孝通先生曾言,“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产生了流弊”现代社会是法理社会,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现代社会崇尚契约精神

,乡土社会通行伦理规矩,简单嫁接与拿来主义在这里是行不通的。成功的乡土社会治理,需要礼乐政刑综合为治,需要从现代公共治理和传统人文精神中找到双重支点。上虞的“乡贤文化”,正是对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乡贤是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他们回乡安

度晚年,不仅能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支援新农村建设,还能以自身的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泽被故土。他们既了解乡土文化心理,又热诸现代社会规则,既经历过传统文化熏陶,又具备了现代人文精神。他们离乡与返乡的过程,正是在文化意义上打通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过程,而他们返乡支援农

村建设的过程,也是乡土社会启蒙和转型的过程。因此,对乡村治理而言,发挥乡贤作用、培育乡贤文化要会用劲、用巧劲。上虞的做法有其地域特色,是地方政府有效探索的成果,但其所体现的“方法论”,当是中国乡土社会

转型和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它以自身的成功再次重申了两个判断:一、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智慧,二、中国社会必须以自身文化为基点完成现代转型。今天我们所致力于探索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以这两个判断为前提。招商引资不算难,打造特色经济不算难,将某一地的GDP提升到某一数字也不难

。对于城镇化中的乡村,最难的是继承和重塑乡土文化,重新找到自身角色,搭建一个“法情允谐”的基层治理构架,找到公共治理规则与传统礼俗的最佳平衡点。上虞的“乡贤回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也为乡村治理命题设臵了一个讨论层次,应该有更多的探索在这个层面上进行。(摘编自《浙

江“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的采访和思考》)材料三:“乡贤文化”要“新”在与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上。“乡贤”,过去多指有文化、有识见又善行乡邻的贤达之人。有史以来,乡贤就是维系中国乡村运转的重要力量,乡贤文化作为管理文化在中国乡土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绵延不绝,显然有其相当的存在价值与现实意义。

然而,也应看到,我们现在涵育的“乡贤文化”,其主体不仅有别于旧时代乡贤,而且文化内涵既应传承过去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重要要素,更应有着契合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指向。况且,并不仅仅是有文化、能说会道的就是“新乡贤”,根本是要紧密联系乡村实际,围绕核心价值观在农民群众中的确立与弘扬来干事情、

做贡献。明乎此,“新乡贤”才具有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目标,“乡贤文化”的涵育才能保障社会主义特质的新方向。“新乡贤”的确立成长与“新乡贤文化”的培育涵养,并非一蹴而就,既需要在火热的新农村建设中锻炼提高,更需要在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上构建养护,还需要

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社会贤达反哺桑梓、造福乡里,扶持“新乡贤”,推介发展“新乡贤文化”。(摘编自姬建民《涵育“乡贤文化”贵在其“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乡贤文化”建设需要以中国乡土文化为底色,也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创新为引领。B

.近年来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很多负面报道,这都是“乡贤文化”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造成的。C.材料二在实践中为材料一提供了观察样板,这一样板可能具有个性特点,但也反映了一些共性问题。D.材料三对乡贤进行了符合时代价值观的定义,这里的“新乡贤”和材料一、二中“

乡贤”的含义相同。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想要破解百年中国乡村社会发展困境,需要大力发展经济,也需要培育更多“新乡贤”重建乡村。B.我国城镇化让人们滋味复杂,是因为城镇化给农村带来了许多治理困境,更因为

其取得些成绩。C.只有落实好浙江上虞做法重申的两个判断,才能做到中国乡土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D.“新乡贤”的确立成长与“新乡贤文化”的培育涵养需要多方发力、多点突破,不能急功近利。3.下列说

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是看人民怎么去应用这些设备。”B.“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索都被遏制着。”C.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在人民实际生活

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D.“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4.材料三第一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新乡贤相比旧时代乡贤应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

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当我死时余光中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

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1966年6月24日美国密西根州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我死时

,葬我,在长江与黄河”,塑造了期盼落叶归根并希望与祖国生死相依的爱国青年形象。B.“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写诗人想象回到祖国怀抱的坦然,把祖国当作自己最圆满的归宿。C.“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望透”一词写出诗人时刻牵挂新生祖国的发展又不得回归的苦痛。D.“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用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意象写出了诗人的思归之情。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枕我的头颅”运用倒装句式,并省略了宾语,与上文更连贯,表达也

更简洁,富有冲击力。B.“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在结构上只是对上文想象的总结。C.“饕餮地图”中“饕餮”一词贬词褒用,运用通感,把无形的思国之情化为贪婪看地图的行为。D.本诗的情感真挚浓烈,语言大气厚重,在诵读时应

该语调低沉、饱含深情,节奏舒缓中有变化。8.诗中作者说“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9.想象是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而该诗的想象是超现实的。请结合诗句的相关内容从修辞内容两方面说明作者的想象是怎样

做到超现实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婺,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

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

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始皇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

扶苏、蒙恬死。二世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日:“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

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

地脉哉?(《史记〃蒙恬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B.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

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C.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D.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

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古代多指黄河,“河南”“河北”分别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B.参乘,古时乘车时陪乘的人。古人乘车,尊者在左,一人在右陪坐。C.崩

,古时专指皇帝的死亡,等同于“驾崩",文中指秦始皇病死在沙丘。D.太子,常作为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按礼俗多由嫡长子来担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蒙恬出身名门。祖父蒙骜侍奉秦昭王,位至上卿,蒙恬因家世荫庇担任秦将

。B.蒙恬功劳卓著。他统军北逐戎狄,修筑长城,威震匈奴,并参与修建秦直道。C.蒙恬深受重用。始皇帝宠信蒙恬;他的弟弟蒙毅也被始皇帝亲近,位列上卿。D.蒙恬结局悲惨。蒙恬有大功于秦而被秦二世逼杀,他的弟弟也受他牵连而死。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4分)(2)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4分)14.蒙恬一生,功勋卓著,而司马迁却评价他“此其

兄弟遇诛,不亦宜乎”,请结合文本说明司马迁这样评价的原因。(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读赤壁赋前后二首文天祥(其一)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汗漫游。今古兴亡真过影,乾坤俯仰一虚舟

。人间忧患何曾少,天上风流更有不。,我亦洞箫吹一曲,不知身世是蜉蝣。(其二)一笑沧波浩浩流,只鸡斗酒更扁舟。八龙写作诗中案,孤鹤来为梦里游。杨柳远烟连北府①,芦花新月对南楼②。玉仙来往清风夜,还识江山似旧不。注:

①北府:东晋建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军府设在建康之北的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故称军府曰北府。②南楼:古楼名,在今湖北省武汉市。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3分)A.第一首诗颔联诗人想象自己乘舟,俯仰天地,感叹人世兴亡更替之快。B.第二首诗颈联描写了

读《后赤壁赋》时的眼前之景,写出内心的宁静。C.在表达方式上,其一更注重抒情,其二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D.两首诗都写了诗人读前后赤壁赋后的独到心得,既着眼原文,又有生发。16.这两首诗在情感的侧重

点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师说》认为,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就要去请教、学习,如果有疑惑且不跟从老师学习,就会造成“,”的

情况。(2)《劝学》中从反面论证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3)《静女》中说静女赠送的彤管很美丽、讨人喜爱,后面又退步说“,”。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城市的

表情在过去如果说是因含蓄而充满魅力的话,那么说城市的现在,则全然抛开了这份传统的服饰,①不是吗?玻璃幕墙体通体透亮,还有什么含蓄可言?钢架交错,似裸露闪亮的筋骨,没有任何羞涩需要多余的遮掩。远去了,哥特式建筑;远去了,巴洛克的

繁绮奢华;远去了,爱奥尼与陶立克柱子,就连我们古典的影壁墙、歇山顶、鸱吻、雕梁画栋也无法取悦都市的目光。大工业与现代化正在不可阻挡地改变着我们的城市的面孔,犹如一双粗暴的手,把城市陈旧的服饰一件件剥光。由城市及人,由城市的服饰演进说到人的装束变化,这是

很有意思的。古罗马的著名建筑师威特鲁威早就给建筑下过这样的定义,他说:“建筑就是组织人们的生活。”城市建筑对于人们的生活的影响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有目共睹的。城市在告别繁冗,在失去含蓄,城市中的人,势必也要适应这种流向。②。比如,过去的女

人以包裹严实为尊为美,连衣裙是小翻领口,还是长袖的,腰间还有个捆扎的带子,不扎不端庄,不淑女,现在还有人穿这种连衣裙吗?不仅不穿长袖的,甚至连袖子都是多余的。由长袖而半袖,再由半袖而变成无袖。裙身过去长至膝下,甚至垂

到脚面,走起路来风摆杨柳,婀婀娜娜,不乏古典韵致。从什么时候起时兴了超短?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A.比拟、比喻、夸张B.对偶、比拟、夸张C.反问、对偶、引用D.比拟、反问、引用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哥特式建筑、巴洛克的繁绮奢华、爱奥尼与陶立克

柱子都远去了,就连我们古典的影壁墙、歇山顶、鸱吻、雕梁画栋也远去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①②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

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研况畅。(4分)①《沁园春〃长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着强烈动感、浓烈色彩的立体秋景。②其意象亮丽,意境壮阔。③从作者笔下,自古寂寥的秋富有动感,昂扬着顽强的生命力。④视野开间,所选取的景物或广

博,或雄峻。⑤以上阕“看”字总领的几句词为例,⑥入词的意象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⑦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树林,有动态的“百舸”的“争流”。⑧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真

正做到了“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22.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表达简明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在陶诗中,最常用的形象有松树、菊花、鸟。松和菊都是耐寒的植物,它们能够抵抗风霜,保持自己的品格。一般说起来,陶渊明在用这两个意象时,它们象征的含

义是比较固定的。但陶渊明在用鸟的形象时却与此不同:他说,“久在樊笼里”,那是一只被关在笼子里不自由的鸟,它被世界上很多事情约束、限制;他说,“望云惭高鸟”,那是一只高飞的代表自由的鸟,它不受人世间种种事情的限制约束

;他说,“飞鸟相与还”,那是一只找到归宿的鸟,正在飞回巢中。而且,陶渊明所用的鸟的形象到底是哪一种鸟?是燕子、喜鹊?还是乌鸦、麻雀?他都没有说。那是一种普遍的、概念中的鸟,而不是现实中特定的某一只鸟。这也是陶诗

中鸟的形象的一个特色。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这是某校运动会时的图片,看了这幅图片,你有什么联想与感悟?请你结合图片的内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一语文试题(

A)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C(A.“也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创新为引领”错误,原文是“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时代诉求”,“不断创新”无中生有;B.“都是

因为‘乡贤文化’的作用没得到充分发挥”表述太绝对;D.材料一、二中的“乡贤”主要指从城市回乡的社会贤达,材料三中的“新乡贤”还包括紧密联系乡村实际干事情、做贡献的人)2.B(应该是“是因为城镇化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给农村带来了许多治理困境”)3.A

(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成功的乡土社会治理,需要礼乐政刑综合为治,需要从现代公共治理和传统人文精神中找到双重支点。”“对于城镇化中的乡村,最难的是继承和重塑乡土文化,重新找到自身角色,搭建一个‘法情允谐’的基层治理构架,找到公共治理规则

与传统礼俗的最佳平衡点。”A.谈到单纯的现代法治无法完全治理好乡村,因此需要找到现代公共治理和传统人文精神的结合点B.讨论秩序与个性的问题,与材料二观点无关;C.意在表明政府对乡村治理能力欠缺,与材料二观点违背;D.是说名与实的分离,与材料二观点无关。)4.①采用总分式结

构,先总说观点,然后进行分析,结构谨严。②注重辩证论述,用“然而”“况且”等让步分析,让逻辑更严密。③运用对比说理,在古今乡贤的对比中阐明“新乡贤”的含义,使人容易理解。(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5.①时代角

色突出,在乡村与城市的内在关联上,具有天然独特的优势。②兼具乡土性和现代性,既了解乡土文化心理,又熟谙现代社会规则,既经历过传统文化熏陶,又具备了现代人文精神。③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文化内涵贯

穿古今,又要紧密联系乡村实际。(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C(“时刻牵挂新生祖国的发展”属于过度解读,此处只有对新生中国的憧憬。)7.B(结构上承上启下,连接想象与现实)8.①作者把祖国比作“床”,寄寓着游子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无

限思念。②“纵容”表现出作者想象中祖国母亲对自己的爱,“宽阔”写出了想象中祖国温暖与舒适;③暗含着一个游子常年漂泊他乡的凄苦心境。(每答出一点得2分,给够4分为止)9.修辞方面:想象部分用了象征、夸张、比喻等手法,例如“长江”“黄

河”象征祖国,“睡整张大陆”是夸张,把长江、黄河的滔滔之声视为安魂曲是比喻。这些修辞的使用使诗歌中意象的特点超出了事物的现实特征。内容方面:死亡本来是痛苦的、可怕的,在诗中作者却把想象成了一种满足,超出了常理。(修辞方面4分,答出两种手法即可得2分,阐释手法与超

现实的关系2分;内容方面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A(原句应为: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11.C(崩,是称天子之死,皇太后

等身故也可称“崩”)12.D(“他的弟弟也受他牵连而死”错。原文“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应该是蒙恬受他弟弟的牵连)13.(1)蒙恬在外担当着军事重任而蒙毅经常在朝廷出谋划策,被誉为忠信大臣,因此,即使是其他的将相们也没有敢和他们争宠的。(得分

点:“外”“内”名词作状语,在外,在朝廷内;“虽”,即使;每点1分,句意1分)(2)赵高平常就非常得到胡亥的宠幸,打算拥立胡亥继承王位,又怨恨蒙毅依法惩处他而没有袒护他。(得分点:“雅”,十分,非常;“法治”,古今异义,依法惩治;“不

为己”,不袒护自己。每点1分,句意1分)14.不重视百姓的人力物力。秦国刚刚统一,天下尚未安定,蒙恬身为名将,应尽力谏诤,赈救百姓急难,致力于百姓安定生活;却迎合始皇心意,大规模地修筑长城。所以他们兄弟遭到杀

身之祸,顺理成章。(“不重视百姓的人力物力”“应尽力谏诤”“却迎合始皇心意”,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B(第二首诗颈联不是实写,是诗人的想象)16.①第一首侧重表达的是乐观豁达的情怀。尾句诗人将自己与《赤壁赋》中的“客”作

了对比,也吹一曲洞箫,却没有“寄蜉蝣于天地”的感伤。②第二首侧重表达的是江山不可复识的感慨。诗人想象苏轼再次重游赤壁,面对眼前的山河,可能也已经不认识了,暗含了对国运的担忧。(每答出一点给3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骐

骥一跃不能十步(或:锲而舍之朽木不折)(3)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8.D19.①原文中“远去了”单独成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整齐有力。②原文运用排比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形象性。③原文更能强调作者对城市中传统建筑形态被抛弃的不舍与惋惜之情。(答

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0.①变得简单而直露。②这种变化首先从服装上表现出来。(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

不合要求,酌情扣分)21.示例:(1)语句①修改为:“秋景”后加“图”。(2)语句③修改为:“从”改为“在”。(3)语句④修改为:“视野”前加“作者”。(4)语句⑦修改为:“百舸”与“争流”位置互换。(每改对一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表达准确、协调,可酌情

给分)22.答案要点:①陶诗中最常用的形象有松树、菊花、鸟。②松菊形象的含义是比较固定的。③鸟形象的含义是不固定的。④鸟是一种普遍的、概念中的形象。(写出一个关键信息给1分,句子简洁流畅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

扣分)四、写作(60分)请参考2019课标卷评分细则,建议44分为基准分。附:参考译文蒙恬,他的祖先是齐国人。蒙恬的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秦昭王,官做到上卿。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蒙恬由于出身将门做了秦国的将军,率兵攻打齐国,大败

齐军,授给他内史的官职。秦国兼并天下后,就派蒙恬带领三十万人的庞大军队,向北驱逐戎狄,收复黄河以南的土地。修筑长城,利用地理形势,设臵要塞,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逶迤绵延一万余里。于是渡过黄河,占据阳山,曲曲折折向北延伸。这时,蒙

恬的声威震慑匈奴。秦始皇特别尊重推崇蒙氏,信任并赏识他们的才能。因而亲近蒙毅,官至上卿。外出就陪着始皇同坐一辆车子,回到朝廷就侍奉在国君跟前。蒙恬在外担当着军事重任而蒙毅经常在朝廷出谋划策,被誉为忠信大臣,因此,即使是其他的将相们也没有敢和他们争宠的。赵

高犯下了重罪,秦王让蒙毅依照法令惩处他。蒙毅不敢枉曲法令,依法判处死刑,剥夺他的宦籍。始皇因为赵高办事勤勉尽力,赦免了他,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始皇走到沙丘就逝世了,始皇逝世的消息被封锁了,文武百官都不知道。这时丞相李斯、

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经常侍奉在秦始皇左右。赵高平常就非常得到胡亥的宠幸,打算立胡亥继承王位,又怨恨蒙毅依法惩处他而没有袒护他。于是就产生了杀害之心,就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策划,拥立胡亥为太子。太子拥立之后,派遣使者

,捏造罪名,拟定公子扶苏和蒙恬死罪。二世皇帝又派遣使者前往阳周,命令蒙恬说:“您的罪过太多了,而您的弟弟蒙毅犯有重罪,依法要牵连到您。”蒙恬沉重地叹息说:“我对上天犯了什么罪,竟然没有过错就处死呢?”很久,才慢慢地说:“我的罪过本来该当死罪啊。起自临洮接

连到辽东,筑长城、挖壕沟一万余里,这中间能没有截断大地脉络的地方吗?这就是我的罪过了。”于是吞下毒药自杀了。太史公说:我到北方边境,从直道返回,沿途实地观察了蒙恬为秦国修筑的长城和边塞堡垒,挖掘山脉,填塞深谷,贯通直道,本来就是不重视百姓的人力物力。秦国刚刚灭掉其

他诸侯的时候,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创伤累累尚未痊愈,而蒙恬身为名将,不在这时候尽力谏诤,赈救百姓的急难,恤养老人,抚育孤儿,致力从事于百姓安定生活的工作,反而迎合始皇心意,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他们兄弟遭到杀身之祸,不也是应该的事嘛!哪里是什么挖断地脉的罪过呢?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