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01 (含答案)

DOC
  • 阅读 5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43.000 KB
  • 2022-11-2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01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01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3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2.00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01 (含答案).doc,共(5)页,43.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756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9.1念奴娇·赤壁怀古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国..神游故国:古战场B.卷起千堆雪.比喻浪花C.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功业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桅杆和摇船的工具【

答案】D【解析】D项,应是代指曹操的战船。2.从修辞手法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答案】B【解析】B项,‚樯橹‛是借代,其他三项是比喻。3.填入下面一段

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苏轼生活在党争酷烈的北宋中后叶,一再因文字受累,因群小告讦遭祸,动辄得咎,进退失据,其生存环境之凶险,实非常人所能想象。对于自己历尽坎坷之由,苏轼曾有过冷静的反思。。。。。。。①苏轼深爱陶渊明《饮酒》一诗,称‚与渊明诗意不谋而合‛②于

是,‚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予。以谓宁逆人也,故卒吐之‛便成了苏轼的最终选择③所谓‚不谋而合‛者,即世人皆与世推移,而自身与世俗并不谐合④因此,不愿违背自己心愿的苏轼,‚吾驾不可回‛,其人格理想不可逆转⑤正是这种勇气与品格,给苏轼带来了无尽的灾难⑥苏轼乃性情中人

,‚性不忍事‛的坦率性格因其人格的自觉而无可更改A.③①④⑥⑤②B.③①⑥④②⑤C.⑥①③④②⑤D.⑥④①③⑤②2【答案】C【解析】⑥总叙苏轼性格使然,紧承前面反思,故排在最前面,⑤是反思的结果,应放在最后,运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再根据关联词‚因此‛‚于是‛,④②是说苏轼的选择,应相连,

故选C。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但要注意的是,苏轼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①是他的另一面。这一面②是苏轼所以为苏轼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

正‚归田‛,③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更深刻更沉重。④,苏轼诗文中所表达的‚退隐‛心绪,已⑤对政治的退避,⑥种对社会的退避。①②③④⑤⑥A/才因此然

而不只是而且是B恰好也因此所以不是而是C/也但是因此不是而是D恰好才但是因为不只是而且是【答案】D【解析】②处不能用‚也‛,因为前文说了‚苏轼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是‚另一面‛,排除B和C两项;③前后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应该用‚但是‛,排除A项。答案已经出来了。如果拿不

准,再往下看,④句后面的文字是对前文的解释,应该用‚因为‛,⑤⑥两处,‚对政治的退避‛和‚对社会的退避‛都是苏轼诗文中‚隐退‛心绪的内容,二者是递进关系,应该用‚不只是‛‚而且是‛。故选D。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衬托了周瑜的在战场上的英气勃发。【答案】(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

豪杰(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解析】注意正确书写。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念奴娇·赤壁怀古3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

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6.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一个“

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D一个“惊”字既写出波涛之气势,更写出波涛给人的感觉。【答案】C【解析】‚卷‛并非拟人手法。7.对诗句‚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B.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C.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

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D.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笑自己虽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却早已长出白头发了。【答案】D【解析】该句考核对课内诗文的理解。该句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作者:苏轼。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神游:于想象、梦境中

游历。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华发(fà):花白的头发。句意为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8.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直奔历史,把奔流

不尽的大江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背景。B.‚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直插云霄的山峰、拍岸惊涛和澎湃的雪浪。C.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着力塑造了年轻有为、春风得意、指挥若定的东吴将军周瑜的形象。D.词中所描绘的‚

乱石‛‚惊涛‛的赤壁景色与‚雄姿英发‛的周郎形象,相映生辉,各臻其妙。【答案】A【解析】A项,‚词的开篇,直奔历史‛不当,词的开篇写的是眼前景。9.有人说,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成分,与全词豪壮情调不合,你的看法如何?(6分)答案‚

多情‛是古代诗词中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是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华发‛固然已使人生悲,这种悲是因为尚未实现青云之志。‚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统观全词,可以说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

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4【解析】作者用祭奠江月来收束全词,表现了自己的忧谗畏讥和无可奈何,但‚江月‛一词,又让人感到作者的豁达与豪放。10.《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怎样显示苏轼词作的豪放风格的?【答案】本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

表作。在词中,他把轰轰烈烈的赤壁之战,运用突出重点和环境烘托的手法,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开头三句便响遏行云,气势不凡,给人以沧桑的历史感。作者写赤壁时,为了写峭岩高耸,就夸张为‚穿空‛;为了写江涛汹

涌、浪花怒卷,就夸张为‚千堆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赤壁的壮丽景色。作者的情绪也不断变化,由欣赏山河之美到赞赏、追慕英雄豪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显而易见,词意至此达到高潮。但这些都是‚神游‛,眼前现实却是‚早生华发”“人生如梦”的

无奈,豪放之外渐融入悲郁之语。对此,作者用旷达的姿态以酒自慰,超然物外。全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作者的豪迈之情也抒发得淋漓尽致,充分显示了豪放派的词风。【解析】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这首

宋词,完成各题。满庭芳苏轼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①来过余,因为赋此。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摐摐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

,真梦里相对残釭④。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注]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②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当时居住黄陂。③摐摐:拟声词。④釭:灯。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既

包含着词人岁月流逝、傲视天下的感慨,又将王长官其人与长江共论,有赞颂之意。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C.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

先生高雅的志趣。D.‚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E.‚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和二人的不舍。5【答案】AD【解析】A

项,‚傲视天下‛分析不当;D项,‚居士先生老矣‛并不是劝酒之辞,而是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12.本词的结尾‚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结合全词分析此感情产生的原因。【答案】感情:行人未起,别离的船鼓就已经响起,仿佛在催促一般,从而表达了词人

心中的惜别之情。产生的原因:①词人对王长官很仰慕,以经冬不凋的‚苍桧、竹坞、松窗‛等代表正直刚毅的景物烘托了王长官正直耿介、性格刚毅的隐士形象;②词人与王长官情意相投,词中写了自己与客人畅谈,整整一夜,把酒都喝完了。【解析】‚歌声断,行人未起‛表现了词人与客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对客人的留恋之情。‚船

鼓已逢逢‛又表示不得不离开,更加深了这种留恋之情。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要结合注释和词的有关内容分析,特别是苏轼被贬之后的处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

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3.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奠定基调,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B.‚吟啸且徐行‛的意思是‚在雨中边吟诗边啸歌散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C.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何妨‛二字透出一点忧伤,更增加挑战色彩。D.结尾三句是饱含人生哲理的

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人生顿悟。【答案】C【解析】C项,‚‘何妨’二字透出一点忧伤‛错,应为‚洒脱‛。14.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

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答案】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

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解析】解答这个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任天而动‛的含义,‚天‛指自然,‚动‛指诗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词前面的小序和词结尾处的‚胸臆‛语分析即可。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1
  • 被收藏 0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