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水的组成”相关史料整理》素材-九年级上册化学沪教版.docx,共(2)页,24.873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688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水的组成”相关史料整理分类相关史料整理水的组成对水的早期认识自古以来,水一直被认为是构成宇宙的一种元素,如中国的“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印度的“四大种说”(地水火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四元素说”(水火土气),都把水看成是万物的本源之一。卡文迪许的探索1784年,
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亨利·卡文迪许(1731-1810)在一根长长的带有刻度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充入氢气和氧气,用两根铂金丝作电极,设法产生电火花,发现氢气在纯氧中燃烧生成水。拉瓦锡的探索1782年,安托万
-洛朗·德·拉瓦锡(1743-1794),在研究前人实验的基础上,觉得应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可以把生成的水分解,就像波义耳研究空气那样,先让汞消耗氧气,再把氧化汞分解。将水蒸气通过1050℃高温金属管,重新获得了氢气和氧气。人们才认识到
水不是一种元素。并提出了水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尼科尔森的探索得益于1799年“伏特电池”的问世,1800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成功在常温下对水进行了通电分解。“水分子”相关史料整理分类相关史料整理水分子时代背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化学从定性研究转向定
量研究,人们试图弄清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由此化学计算被引入化学研究,人们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倍比定律、当量定律。原子学说的发展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莫克里特就认为万物是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并把这种微粒称为原子。在我国的思想家墨翟和他
的学生们留下的《墨子》这部著作中,也能找到与原子学说接近的认识。“非半弗斫则不动,说在端。”意思是说物质到了没有一半的时候,就不能再分了,这种情形可称之为“端”。端与原子的含义很接近。但是这些都是哲学意义上的推想和臆测,没有实验依据。直到2000多年后,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进行实验并
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才建立起科学的原子论。原子论1803年10月,道尔顿第一次讲述了他的原子论:①化学元素是由非常微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质粒子原子所组成;②原子在所有化学变化中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质;③不同元素的原子
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结合,形成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原子”是“复杂原子”。盖·吕萨克探索1805年,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用电火花点燃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发现氢气、氧气、水蒸气的体积比永远是2:1:2。基于大量有关气体反应的实验,又归纳了其他化学家所做的气体实验得出规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
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原子数。盖·吕萨克认为这将是支持原子论的又一有力证据。然而最先反对这一假说的恰恰是道尔顿。道尔顿认为原子论与盖一吕萨克假说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半个原子矛盾道尔顿本人极力反对盖·吕萨克的这个假说。他认为,如果按照盖·
吕萨克的观点,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原子数相同,那么由1体积的氢与1体积的氧化合后生成2体积的水中,每个氧化氢“原子”都只能是由半个原子的氢和半个原子的氧所组成,即产生了“半个原子”的结论;同样地,如果2体积的氢和1体积的氧化合
生成2体积的水蒸气,依照盖·吕萨克的假说,应当至少有2个原子的氢与1个原子的氧相化合,生成2个水原子,如果只有1个氢原子的话,那么只能和1/2个氧原子相化合了,即也产生了“半个原子”的结论。这样的“半个原子”是与道尔顿原子论关于原
子不可分割和化学变化中原子最小的观念相矛盾的。矛盾的解决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为了合理解释道尔顿原子论与盖·吕萨克气体简比定律的矛盾,提出了分子的概念,纠正了盖一吕萨克假说的谬误之处。阿伏加德罗指出: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无论是单质还是化合物)中含
有相同数目的分子。阿伏加德罗认为简单气体的分子由2个原子构成。分子学说提出阿伏加德罗认为:①所有原子是参加化学反应的最小质点,而分子是游离状态下单质和化合物的最小质点;②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实质上就是道尔顿所讲的“复杂原子”;③单质的分子是由相同元素的原子组成,化合物的分子则由不同元素的
原子组成等。分子学说认可1860年9月3日至5日,意大利科学家康尼查罗,在德国卡尔斯鲁厄举行了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上重新论证并最终确立了阿伏加德罗分子学说的正确性。我国科学家探索2014年1月,北京大学研究团队,选取了氯化
钠作为拍摄的衬底,在世界上首次拍到水分子的内部结构,并揭示了单个水分子和四分子水团簇的空间姿态。水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