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月考模拟试卷三(含答案).doc,共(27)页,382.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748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27页)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月考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方程(x﹣1)2=4的根是()A.3,﹣3B.3,﹣2C.2,﹣3D.3,﹣12.函数y=﹣21(x﹣2)2+5的顶点坐标为()A.(2,5)B.(﹣2,5)C.(2,
﹣5)D.(﹣2,5)3.已知Rt△ABC中,∠C=90°,AC=2,BC=3,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A.sinB=B.cosB=C.tanB=D.以上都不对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的圆心在原点,半径为2,则下面各点在⊙O上的是()A.(1,1)B.(
﹣1,)C.(﹣2,﹣1)D.(,﹣2)5.已知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的外部,则这个三角形是()A.任意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钝角三角形6.下列命题中:①两个端点能够重合的弧是等弧;②圆的任意一条弦把圆分成优弧和劣弧两部分;③长度相等的弧是等弧;④半径相等
的两个圆是等圆;⑤直径是最大的弦;⑥半圆所对的弦是直径.其中是真命题的有()A.3个B.4个C.5个D.6个7.如图,在⊙O中,OC⊥弦AB于点C,AB=4,OC=1,则OB的长是()A.B.C.D.8.如图,AB是⊙O的切线,B为切点,AO与⊙O交于点C,若∠
BAO=40°,则∠OCB的度数为()第2页(共27页)A.40°B.50°C.65°D.75°9.如图,已知线段OA交⊙O于点B,且OB=AB,点P是⊙O上的一个动点,那么∠OAP的最大值是()A.90°B.60°C.45°D.30°10.如图,已知直线y=x﹣3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
点,P是以C(0,1)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上一动点,连结PA、PB.则△PAB面积的最大值是()A.8B.12C.D.二、填空题11.若∠A为锐角,当tanA=时,cosA=.12.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经过点(cos60°,tan45°),则k=.13.二次函数y=3x2+4x与
一次函数y=x+b只有唯一公共点,则b=.14.形状与y=﹣x2+3的图象形状相同,但开口方向不同,顶点坐标是(4,5)的抛物线的解析式.15.如图所示,若⊙O的半径为13cm,点P是弦AB上一动点,且到圆心的最第3页(共27页)短距离为5cm
,则弦AB的长为.16.如图,将半径为2cm的圆形纸片折叠后,圆弧恰好经过圆心O,则折痕AB的长为cm.17.如图所示,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构成的网格中,半径为1的⊙O的圆心O在格点上,则∠AED的正切值等于.18.如图,PA、PB分别切⊙O于点A、B,若∠P=70°,则∠C的大小为(度).
19.如图,AB是⊙O的直径,直线PA与⊙O相切于点A,PO交⊙O于点C,连接BC,∠P=40°,则∠ABC的度数为.第4页(共27页)20.如图,四边形ABCD的边AB、BC、CD、DA和⊙O分别切于L、M、N、P,且AB=10cm,CD=5cm,则四边形ABCD周长为cm.21.⊙O为△
ABC的外接圆,∠BOC=100°,则∠A=.2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4,则此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是.三、解答题23.用适当的方法解方程:(1)(x+)(x﹣)=0;(2)(2x+1)(x﹣4)=5.24.已知一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是A(﹣2,0)、B(1,0),且经过点C(0
,﹣4).(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求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25.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mx﹣2=0.(1)若﹣1是方程的一个根,求m的值和方程的另一根;(2)证明:对于任意实数m,函数y=x2﹣mx﹣2的图象与x轴总有两个交点.第5页(共27页)26.如图,AD是⊙O的弦,A
B经过圆心O,交⊙O于点C.∠DAB=∠B=30°.(1)直线BD是否与⊙O相切?为什么?(2)连接CD,若CD=5,求AB的长.27.如图,在小山的东侧A点处有一个热气球,由于受西风的影响,以30米/分的速度沿与地面成75°角的方向飞行,25分钟后到达C点处,此时热气球上的人测得小山西侧B
点的俯角为30°,求小山东西两侧A、B两点间的距离.第6页(共27页)2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CDE的三个顶点分别是C(3,0),D(3,4),E(0,4).点A在DE上,以A为顶点的抛物线过点C,且对称轴x=1交x轴于点B.连接EC,AC.点P,Q
为动点,设运动时间为t秒.(1)填空:点A坐标为,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在图1中,若点P在线段OC上从点O向点C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E上从点C向E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运动,当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
个点随之停止运动.连接PQ,是否存在实数t,使得PQ所在的直线经过点D,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在图2中,若点P在对称轴上从点A开始向点B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运动,过点P作PF⊥AB,交AC于点F,过点F
作FG⊥AD于点G,交抛物线于点Q,连接AQ,CQ.当t为何值时,△ACQ的面积最大?最大值是多少?第7页(共27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方程(x﹣1)2=4的根是()A.3,﹣3B.3,﹣2C.2,﹣3D.3,﹣1【考点】解一元二次方程-直接开平方
法.【分析】利用直接开平方法解答即可.【解答】解:∵x﹣1=±2,∴x=1±2,∴x1=3,x2=﹣1.故选:D.2.函数y=﹣21(x﹣2)2+5的顶点坐标为()A.(2,5)B.(﹣2,5)C.(2,﹣5)D.(﹣2,5)【考点】二
次函数的性质.【分析】根据二次函数的顶点式直接求解.【解答】解:因为y=﹣21(x﹣2)2+5是抛物线的顶点式,根据顶点式的坐标特点可知,顶点坐标为(2,5);故选A.3.已知Rt△ABC中,∠C=90°,AC=2,BC=3,则下
列各式中,正确的是()A.sinB=B.cosB=C.tanB=D.以上都不对【考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分析】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B,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各个三角函数值,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如图:由勾股定理得:AB=,第8页(共27页)所以cosB=,si
nB=,tanB=,所以只有选项C正确;故选C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的圆心在原点,半径为2,则下面各点在⊙O上的是()A.(1,1)B.(﹣1,)C.(﹣2,﹣1)D.(,﹣2)【考点】点与圆的
位置关系;坐标与图形性质.【分析】根据点的坐标性质结合勾股定理得出斜边长,进而得出点与⊙O关系.【解答】解:如图所示:A、(1,1)点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小于2,故不在⊙O上,故此选项错误;B、(﹣1,)点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2,等于2,故在⊙O上,故此选项正确;C、(﹣2,﹣1)点构
成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大于2,故不在⊙O上,故此选项错误;D、(,﹣2)点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大于2,故不在⊙O上,故此选项错误;故选:B.5.已知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的外部,则这个三角形是()A.任意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钝角三角形【考点】三角形的
外接圆与外心.第9页(共27页)【分析】三角形的外心是三角形的三条垂直平分线的交点.【解答】解:根据三角形的外心的概念,知:锐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的斜边中点处,钝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的外部.故选D.6.下列命题中:
①两个端点能够重合的弧是等弧;②圆的任意一条弦把圆分成优弧和劣弧两部分;③长度相等的弧是等弧;④半径相等的两个圆是等圆;⑤直径是最大的弦;⑥半圆所对的弦是直径.其中是真命题的有()A.3个B.4个C.5个D.6个【考点】命题与定理.【分析】根据等弧
的定义对①③进行判断;根据优弧和劣弧的定义对②进行判断;③长度相等的弧是等弧;根据等圆的定义对④进行判断;根据弦与直径的定义对⑤进行判断;根据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对⑥进行判断.【解答】解:能够完全重合的弧是等弧,所以①错误;圆的任意一条弦(非直径)把圆分成优弧和劣弧两部分,
所以②错误;能够完全重合的弧是等弧,所以③错误;半径相等的两个圆是等圆,所以④正确;直径是最大的弦,所以⑤正确;半圆所对的弦是直径,所以⑥正确.故选A.7.如图,在⊙O中,OC⊥弦AB于点C,AB=4,O
C=1,则OB的长是()第10页(共27页)A.B.C.D.【考点】垂径定理;勾股定理.【分析】根据垂径定理可得AC=BC=AB,在Rt△OBC中可求出OB.【解答】解:∵OC⊥弦AB于点C,∴AC=BC=AB,在R
t△OBC中,OB==.故选B.8.如图,AB是⊙O的切线,B为切点,AO与⊙O交于点C,若∠BAO=40°,则∠OCB的度数为()A.40°B.50°C.65°D.75°【考点】切线的性质.【分析】根据切线的性
质可判断∠OBA=90°,再由∠BAO=40°可得出∠O=50°,在等腰△OBC中求出∠OCB即可.【解答】解:∵AB是⊙O的切线,B为切点,∴OB⊥AB,即∠OBA=90°,∵∠BAO=40°,∴∠O=50°,∵OB=OC(都是半径),∴∠OCB==65°.
故选C.第11页(共27页)9.如图,已知线段OA交⊙O于点B,且OB=AB,点P是⊙O上的一个动点,那么∠OAP的最大值是()A.90°B.60°C.45°D.30°【考点】切线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分析】当AP与⊙O相切时,∠OAP有最大值,连结OP,根据切线的性质得OP
⊥AP,由OB=AB得OA=2OP,然后根据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即可得到此时∠OAP的度数.【解答】解:当AP与⊙O相切时,∠OAP有最大值,连结OP,如图,则OP⊥AP,∵OB=AB,∴OA=2OP,∴∠PAO=30°.故选D.10.如图,已知直线y=
x﹣3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P是以C(0,1)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上一动点,连结PA、PB.则△PAB面积的最大值是()第12页(共27页)A.8B.12C.D.【考点】圆的综合题.【分析】求出A、B的坐标,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B,求出点C到AB
的距离,即可求出圆C上点到AB的最大距离,根据面积公式求出即可.【解答】解:∵直线y=x﹣3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A点的坐标为(4,0),B点的坐标为(0,﹣3),3x﹣4y﹣12=0,即OA=4,OB=3,由勾股定理得:AB=5,过C作CM⊥AB于M,连接A
C,则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得:×AB×CM=×OA×OC+×OA×OB,∴5×CM=4×1+3×4,∴CM=,∴圆C上点到直线y=x﹣3的最大距离是1+=,∴△PAB面积的最大值是×5×=,故选:C.二、填空题(每
小题3分,共36分)11.若∠A为锐角,当tanA=时,cosA=.第13页(共27页)【考点】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分析】根据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即可求得∠A的度数,继而可得出cosA.【解答】解:∵∠A为锐角,tanA=,∴∠A=30°,则cosA=cos30°=.故答案为:.1
2.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经过点(cos60°,tan45°),则k=.【考点】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分析】先求得该点的坐标,然后代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即可求得k的值.【解答】解:∵tan45°=1,cos60
°=,∴k=tan45°×cos60°=.故答案为.13.二次函数y=3x2+4x与一次函数y=x+b只有唯一公共点,则b=﹣.【考点】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分析】根据抛物线与直线的交点问题得到△=32﹣4×3(﹣b)=0,然后解不等式
即可.【解答】解:由题意得:,整理得:3x2+3x﹣b=0,∵二次函数y=3x2+4x与一次函数y=x+b只有唯一公共点,∴△=32﹣4×3(﹣b)=0,解得:b=﹣.故答案为﹣.第14页(共27页)14.形状与
y=﹣x2+3的图象形状相同,但开口方向不同,顶点坐标是(4,5)的抛物线的解析式y=(x﹣4)2+5.【考点】二次函数的性质.【分析】由于已知顶点坐标,则可设顶点式y=a(x﹣4)2+5,然后根据二次项系数的意义得到a=,从而确定所求抛物线的解析式.【解答】解:设所求的抛物线解
析式为y=a(x﹣4)2+5,因为抛物线y=a(x﹣4)2+5与抛物线y=﹣x2+3形状相同,但开口方向不同,所以a=,所以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4)2+5.故答案为y=(x﹣4)2+5.15.如图所示,若⊙O的半径为
13cm,点P是弦AB上一动点,且到圆心的最短距离为5cm,则弦AB的长为24cm.【考点】垂径定理;勾股定理.【分析】过O点作OC⊥AB于C,连OA,根据垂线段最短得到OC=5cm,根据垂径定理得到AC=BC,再利
用勾股定理计算出AC,即可得到AB.【解答】解:过O点作OC⊥AB于C,连OA,如图,∴OC=5cm,AC=BC,在Rt△OAC中,OA=13cm,∴AC===12(cm),∴AB=2AC=24cm.故答案为:24cm.第15页(共27页)16.如图
,将半径为2cm的圆形纸片折叠后,圆弧恰好经过圆心O,则折痕AB的长为2cm.【考点】垂径定理;勾股定理.【分析】通过作辅助线,过点O作OD⊥AB交AB于点D,根据折叠的性质可知OA=2OD,根据勾股定理可将AD的长求出,通过垂径定理可求出AB的长.【解答】解:过点
O作OD⊥AB交AB于点D,连接OA,∵OA=2OD=2cm,∴AD===cm,∵OD⊥AB,∴AB=2AD=cm.故答案为:2.17.如图所示,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构成的网格中,半径为1的⊙O的圆心O在格点上,则∠AED的正切值等
于.第16页(共27页)【考点】圆周角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分析】在Rt△ABC中,易知∠ABC的正切值为;根据圆周角定理可得,∠AED=∠ABC,由此可求出∠AED的正切值.【解答】解:在Rt△ABC中,AC=1,AB=2;∴tan∠ABC==;
∵∠AED=∠ABC,∴tan∠AED=tan∠ABC=.故答案为:.18.如图,PA、PB分别切⊙O于点A、B,若∠P=70°,则∠C的大小为55(度).【考点】切线的性质.【分析】首先连接OA,OB,由PA、PB分别切⊙O于点A、B,根据切线的性质可得:OA⊥PA,OB
⊥PB,然后由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求得∠AOB的度数,又由圆周角定理,即可求得答案.【解答】解:连接OA,OB,∵PA、PB分别切⊙O于点A、B,∴OA⊥PA,OB⊥PB,即∠PAO=∠PBO=90°,∴∠AOB=360°﹣
∠PAO﹣∠P﹣∠PBO=360°﹣90°﹣70°﹣90°=110°,第17页(共27页)∴∠C=∠AOB=55°.故答案为:55.19.如图,AB是⊙O的直径,直线PA与⊙O相切于点A,PO交⊙O于点C,连接BC,∠P=40°,则∠
ABC的度数为25°.【考点】切线的性质.【分析】先利用切线的性质得到∠OAP=90°,则利用互余和计算出∠AOP=50°,再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外角性质可计算出∠B的度数.【解答】解:∵直线PA与⊙O相切于点A,∴OA⊥PA,∴∠OAP=90°,∴∠AOPP=90°﹣∠P=50°,
∵∠AOP=∠B+∠OCB,而OB=OC,∴∠B=∠AOP=25°.故答案为25°.20.如图,四边形ABCD的边AB、BC、CD、DA和⊙O分别切于L、M、N、P,且AB=10cm,CD=5cm,则四边形ABCD周长为30cm.第18页(共27页)【考点
】切线长定理.【分析】理由切线长定理,首先证明AB+CD=AD+BC,由此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四边形ABCD的边AB、BC、CD、DA和⊙O分别切于L、M、N、P,∴AP=AL,BM=BL,CM=CN,DN=DP,
∴AL+BL+DN+CN=AP+BM+DP+CM,即AB+CD=AD+BC,∵AB=10cm,CD=5cm,∴AB+CD=AD+BC=15cm,∴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30cm.故答案为30.21.⊙O为△ABC的外接圆,∠BOC=100°,则∠A=50°或130°.【考点】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外
心;圆周角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分析】分为两种情况:当O在△ABC内部时,根据圆周角定理求出∠A=50°;当O在△ABC外部时,根据圆内接四边形性质求出∠A′=180°﹣∠A即可.【解答】解:分为两种情况:
当O在△ABC内部时,根据圆周角定理得:∠A=∠BOC=×100°=50°;当O在△ABC外部时,如图在A′时,∵A、B、A′、C四点共圆,∴∠A+∠A′=180°,∴∠A′=180°﹣50°=130°,故答案为:50°或130°.第19页(共27页)22.一个直角三角
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4,则此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是2或.【考点】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外心.【分析】直角三角形的外接圆圆心是斜边的中点,那么半径为斜边的一半,分两种情况:①4为斜边长;②3和4为两条直角边长,由勾股定理易求得此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进而可求得外接圆的半径.【解
答】解:由勾股定理可知:①当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4,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为2;②当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16和12,则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5,因此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为.故答案为:2或.三、解答题(共64分)23
.用适当的方法解方程:(1)(x+)(x﹣)=0;(2)(2x+1)(x﹣4)=5.【考点】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分析】(1)将方程左边的多项式利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化为积的形式,然后利用两数相乘积为0,两因式中至少有一
个为0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次方程的解即可得到原方程的解;(2)将方程移项变形后,提取公因式化为积的形式,然后利用两数相乘积为0,两因式中至少有一个为0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次方程的解即可得到原方程的解.第20页(共27页)【解答】解:(1)(x+)(x
﹣)=0,x+=0,x﹣=0,解得:x1=﹣,x2=;(2)(2x+1)(x﹣4)=5,2x2﹣7x﹣4=5,2x2﹣7x﹣9=0,(2x﹣9)(x+1)=0,2x﹣9=0,x+1=0,解得:x1=4.5,x2=﹣1.24.已知一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是A(﹣2,0)、B(1,0),且经过点C
(0,﹣4).(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求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考点】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分析】(1)设交点式,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化成一般式后,配方求顶点坐标.【解答】解:(1)∵A
(﹣2,0)、B(1,0),∴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2)(x﹣1),把C(0,﹣4)代入得:﹣4=a(0+2)(0﹣1),a=2,∴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2(x+2)(x﹣1)=2x2+2x﹣4;(2)y=2x2+2x﹣4=2(x2+x+﹣)﹣4=2(x+)2﹣4.5;∴顶点
坐标为(﹣,﹣4.5).25.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mx﹣2=0.(1)若﹣1是方程的一个根,求m的值和方程的另一根;(2)证明:对于任意实数m,函数y=x2﹣mx﹣2的图象与x轴总有两个交点
.【考点】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根与系数的关系.第21页(共27页)【分析】(1)由于﹣1是方程的一个根,直接把它代入方程即可求出m的值,然后解方程可以求出方程的另一根;(2)证明对于任意实数m,函数y=x2﹣mx﹣2的图象与x轴总有两个交点,就是证明函数的判别式是
一个正数即可.【解答】解:(1)∵﹣1是方程的一个根,∴m=1,将m=1代入方程得x2﹣x﹣2=0,解之得x1=﹣1,x2=2.∴方程的另一个根是2;(2)∵△=m2﹣4×1×(﹣2)=m2+8,∵无论m取任意实数,都有m2≥0,∴m2+8>0,∴函数y=x2﹣mx﹣2的图象与x
轴总有两个交点.26.如图,AD是⊙O的弦,AB经过圆心O,交⊙O于点C.∠DAB=∠B=30°.(1)直线BD是否与⊙O相切?为什么?(2)连接CD,若CD=5,求AB的长.【考点】切线的判定;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圆周角定理.【分析】(1)连
接OD,通过计算得到∠ODB=90°,证明BD与⊙O相切.(2)△OCD是边长为5的等边三角形,得到圆的半径的长,然后求出AB的长.【解答】解:(1)直线BD与⊙O相切.理由如下:如图,连接OD,∵∠DAB=∠B=30°,∴∠ADB=120°,∵OA=OD,∴∠ODA=∠O
AD=30°,第22页(共27页)∴∠ODB=∠ADB﹣∠ODA=120°﹣30°=90°.所以直线BD与⊙O相切.(2)连接CD,∠COD=∠OAD+∠ODA=30°+30°=60°,又OC=OD∴△OCD是等边三角形,即:OC=OD=CD=5=OA,∵∠ODB
=90°,∠B=30°,∴OB=10,∴AB=AO+OB=5+10=15.27.如图,在小山的东侧A点处有一个热气球,由于受西风的影响,以30米/分的速度沿与地面成75°角的方向飞行,25分钟后到达C点处,此时热气球上的人测得小山西侧B点的俯角为30°,求小山东西两侧A、B两点间的距离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问题.【分析】过点A作AD⊥BC,垂足为D,在直角△ACD中利用三角函数求得AD的长,然后在直角△ABD中利用三角函数求得AB的长.【解答】解:如图,过点A作AD⊥BC
,垂足为D,∵在Rt△ACD中,∠ACD=75°﹣30°=45°,AC=30×25=750(米),∴AD=AC•sin45°=375(米).第23页(共27页)在Rt△ABD中,∵∠B=30°,∴AB=2AD=750(米).所以小山东西两侧A、B两点间的距离为750米.2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
系中,矩形OCDE的三个顶点分别是C(3,0),D(3,4),E(0,4).点A在DE上,以A为顶点的抛物线过点C,且对称轴x=1交x轴于点B.连接EC,AC.点P,Q为动点,设运动时间为t秒.(1)填空:点A坐标为(1,4),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2x+3;(2)在图
1中,若点P在线段OC上从点O向点C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E上从点C向E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运动,当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随之停止运动.连接PQ,是否存在实数t,使得PQ所在的直线经过点D,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在图2中,若点P在对称轴
上从点A开始向点B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运动,过点P作PF⊥AB,交AC于点F,过点F作FG⊥AD于点G,交抛物线于点Q,连接AQ,CQ.当t为何值时,△ACQ的面积最大?最大值是多少?【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分析】(1)由矩形的性质可直接求得A点坐标,可设顶点式方程,把C点坐第24页(共27页
)标代入可求得抛物线的解析式;(2)根据题意表示出P,Q点坐标,再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PQ所在直线解析式,进而将D点代入求出答案;(3)先求得直线AC的解析式,可分别用t表示出P点和Q点的坐标,从而可求得FQ的长,可用t表示出△ACQ的面积,再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可求得其最大值.【解答】解
:(1)∵抛物线对称轴为x=1,∴OB=1,∵E点坐标为(0,4),∴AB=OE=4,∴A点坐标为(1,4),可设抛物线解析式为y=a(x﹣1)2+4,把(3,0)代入可解得a=﹣1,∴抛物线解析式为y=﹣(x﹣1)2+4=﹣x2+2x+3,故答案为
:(1,4);y=﹣x2+2x+3;(2)如图1,过点Q作QF⊥OC于点F,可得:QF∥EO,则△QFC∽△EOC,故==,∵CO=3,EO=4,QC=2t,∴解得:QF=t,FC=t,则Q(3﹣t,t),P(t,0),设直线PQ的解析式为:y=dx+e,则,第25页(共27页)解得:
,故直线PQ的解析式为:y=x+,当PQ所在的直线经过点D,则4=×3+,整理得:2t2﹣17t+15=0,解得:t1=7.5(不合题意舍去),t2=1,故PQ所在的直线经过点D,t的值为1;(3)设直线AC的解析式为y=kx+b,把A、C两点
坐标代入可得,解得:,∴直线AC的解析式为y=﹣2x+6.∵P(1,4﹣t),∴将y=4﹣t代入y=﹣2x+6中,得x=1+,∴Q点的横坐标为1+.将x=1+代入y=﹣(x﹣1)2+4中,得y=4﹣,∴Q点的纵坐标为4﹣.∴QF=(4﹣)﹣(4﹣t)=t﹣.∴S△ACQ=S△AFQ+S△CF
Q=FQ•AG+FQ•DG=FQ(AG+DG)=FQ•AD第26页(共27页)=×2(t﹣)=﹣(t﹣2)2+1.∴当t=2时,△ACQ的面积最大,最大值是1.第27页(共27页)2017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