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脑瘫的康复课件.ppt,共(144)页,18.574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4402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脑瘫的康复内容脑瘫主要康复问题脑瘫儿童康复原则脑瘫儿童康复方法CP主要康复问题一、运动发育异常1、发育落后(delay)Vojta认为落后3个月以上则为落后。脑性瘫痪、智力低下、先天性神经和肌肉疾病等患儿,发育落后几乎是必然的症状,
这些可以作为诊断参考条件之一。CP主要康复问题2、发育的解离脑性瘫痪患儿会有运动发育与精神发育之间的解离。CP主要康复问题二、异常的运动模式Bobath认为,脑性瘫痪患儿不是不能运动,而是存在许多复杂、奇怪姿势和运动。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分析,有三个特点:1、由于脑的正常发育障碍而引
起的运动发育迟滞或停止即未熟性;2、由于上位中枢控制的解除而出现的各种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即异常性;3、神经支配紊乱CP异常运动模式:1、四肢、躯干的左右存在差异,呈非对称性;2、只以某种固定的模式运动;3
、抗重力运动困难;4、分离运动困难;5、发育不均衡(上肢、下肢、仰卧位、俯卧位、左右);6、肌张力不衡定(异常姿势的肌紧张,姿势变化时肌张力升高、低下与不定);7、6个月以上患儿,原始反射残存;8、正常感
觉运动发育缺乏,异常感觉运动的存在;9、有联合反应、代偿运动CP主要康复问题三、主动活动受限随意功能丧失;肌张力异常不能维持身体的姿势,没有支撑功能;痉挛及反射异常妨碍运动的完成;协调、精细、控制活动丧失;CP主
要康复问题四、感觉异常1、深感觉异常视觉障碍的手眼协调、图和背影、形状的恒定性、空间的位置和空间关系障碍。2、视觉障碍眼肌障碍(斜视、眼肌麻痹、眼睑下垂、先天性白内障、视神经萎缩、网膜变性、角膜混浊等,所致的手眼协调、图和背影、形状的恒定性、空间的位置和空间关系障碍)。3、听觉、运动知觉、触觉、嗅
觉异常。CP主要康复问题五、高级脑功能异常1、言语障碍言语障碍要分清楚是视觉、听觉、味觉、手感觉异常等造成的外部语言障碍,还是大脑思维异常造成的内部语言障碍。2、智力低下脑发育障碍。3、缺乏知觉、感觉运动体验运动障碍影响活动,
对周围事物难以像正常儿童那样到处走走、看看、摸摸。如果合并智力低下时,更是对外界难以定位,想要的握不住,手拿不到口中,拿到手中的东西不会玩,这样具体的体验越少,对外界了解和物品的熟悉程度就越少。CP主要康复问题六、日常生活能力低下肢体运动能力的障碍姿势的
异常智力的受损社会心理异常饮食困难穿衣困难体位转换困难移动困难用厕困难CP主要康复问题七、缺乏社会生活的体验正常儿童2岁以后,能对人和周围事物具有一定的社会认识。而脑瘫患儿则由于发育障碍而和同年龄儿童接触
、游戏的机会少,活动困难,不少事情依靠别人,或因治疗的影响等而缺乏社会生活体验。所以,绝大部分患儿存在人际关系不良,以及自立、意志表达或传达意见的能力差等问题。脑瘫儿童的康复目的通过多种康复手段,实现身、心、社会等方面最大程度的恢复和补偿。力求最佳功能(获得正常的肌
张力和姿势,维持和提高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生活质量;平等享有权力,参与、分享社会和经济发展成果的目的。1.三早原则: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康复;2.按发育规律循序渐进;3.全面康复,功能训练为主,注重医教结合;4.提供安全环境,加强合作关
系,确保动作正确、数量适宜;5.结合日常生活,结合游戏,强调家长参与;6.持之以恒。(一)基本原则一、康复原则1.痉挛型•①降低肌张力,去除诱因;•②维持扩大关节活动度;•③提高平衡能力;•④抑制原始
反射,鼓励进行避免痉挛姿势的自发活动,诱发随意性、分离性运动。一、康复原则(二)各型脑瘫儿童的治疗原则活动中正常姿势和运动模式的促通痉挛型偏瘫型CP患儿的治疗痉挛型双瘫CP患儿的治疗躯干强直、髋屈曲、内收痉挛严重的CP患儿的治疗年龄稍大的痉挛型四肢瘫CP患儿的治疗2.手足徐
动型•①加压固定,静态制动为主,控制关键点;•②减少过度刺激和过度活动;•③强调保持对称姿势,控制头的中线位运动;•④ROM训练多做过中线运动;•⑤抑制原始反射,促通平衡保护反应。一、康复原则(二)各型
脑瘫儿童的治疗原则手足徐动CP患儿的治疗3.肌张力低下型•①鼓励主动运动和负重运动;•②采用刺激手法;•③抑制原始反射。一、康复原则(二)各型脑瘫儿童的治疗原则4.共济失调型•①加压固定近端关节,维持体位的稳定,使动作协调;•②平衡能力训练。一、康复原则(二)各型脑瘫
儿童的治疗原则轻型共济失调型CP患儿的治疗⒈运动疗法⒉作业疗法(感觉统合训练)⒊传统康复医学疗法⒋文体疗法⒌矫形器和辅助具治疗⒍物理因子疗法⒎药物疗法(巴氯酚或肉毒毒素神经阻滞法)二、康复方法⒏艺术疗法⒐手术疗法⒑言语治疗⒒教育康复⒓心理疗法⒔康复护理⒕引导式教育二、康复
方法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根据运动学、神经发育学的理论,借助器具或徒手的方法,对脑瘫患儿实施运动疗法治疗。其目的是改善运动功能,尽可能使其正常化,提高生活活动能力。运动疗法运动训练的要点:(一)头部的控制头不稳定是指颈肌无力,生后3个月还不能
抬头,竖头不稳,左右倾斜及头过度背屈等。根据这些条件可以确定以下几种治疗方法:1、抑制头背屈抱球姿势模式、利用褥巾调节、正确的抱位姿势2、促进脊柱伸展全身伸展模式、上肢外展外旋上举模式3、促进体轴回旋体轴回旋模式、被动回旋、主动回旋4、促进肘支撑,促进抬头Bob
ath球、三角板等训练法,面对面训练法5、促进头部活动及抵抗重力立直追视玩具法、抗重力头立直模式6、平衡反应的促通倾斜板法、平衡反应模式(二)翻身训练翻身的正常发育时期是生后3—6个月。不会翻身的患儿是指翻身发育停留在新生儿期或头
背屈、角弓反张。根据以上分析,治疗不会翻身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抑制非对称性ATNR姿势抱球姿势模式2、抑制TLR姿势全身伸展模式3、手、口、足协调的促通4、躯干回旋运动的促通5、被动翻身运动6、单臂支撑能力的促通(三)爬行训练不会
爬行是指7—8个月以后还不会腹爬和四爬,或两下肢不会做交互运动。根据以上分析治疗不会爬的主要方法有:1、两手支撑训练2、四爬位及脊柱、骨盆分离运动训练3、立直和平衡反应的促通抗重力头立直模式,俯卧、坐位、立
位平衡4、侧卧单肘支撑姿势5、对于姿势变化调节能力的训练四爬位平衡调节能力侧坐位到四爬位俯卧位到四爬位6、下肢交互运动的促通全身伸展模式、关键部位(四)坐位训练坐位的正常发育是生后5—6个月拱背坐(独坐开始阶段),7—8个月直腰坐。不会坐是指坐位的发育停留在扶腰坐以前的阶段或
出现跪坐、坐位后倾、硬直伸腿坐等异常姿势,应及时治疗。独坐是四爬运动出现以后不久就可出现的运动机能,所以一切适用于不会爬行治疗的方法和手技,都适用于不会坐的治疗。异常坐位姿势的矫正,可使用正常的坐位姿势进行。(五)站立
和立位训练独站的正常发育时期是在生后11—15个月。不会站是指下肢不能持重,身体不能垂直位上站起及独自站立,或出现尖足、交叉、膝反张等异常站立姿势。不会站的治疗:1、爬行还不完善时要先进行爬行的训练和治疗2、跪位平衡反应促通双膝立位,单膝立位,单、双膝
立位转换3、立位平衡反应促通4、促进正确站立5、姿势转换训练6、扶站和独站训练(七)步行训练独走的正常发育时期是生后11—15个月。独走的条件与独站基本相同,即均需要两下肢有持重能力及立位平衡反应,不同的是还需要有动态平衡反应及两下肢的交互伸展能力。会爬就会走。异常步态的矫正较为
复杂也较困难。异常步态的矫正应着眼于步行之前。返回运动疗法脑瘫儿童常用的方法:1、Bobath疗法2、被动操3、上田法4、Vojta疗法5、模式训练6、SET技术返回Petö法概念引导式教育体系最重要的就是教育这一概念,所谓的引导式教育
,就是要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功能障碍者的异常功能得以改善或恢复正常。基本原理•PetöPëto教授认为,脑瘫儿童最主要的问题是学习困难基本原理Pëto教授认为人类的正常机能是在种系发生中早就存在的、即使发生了脑损伤,这种机能也是潜在地存在的,可以通过引
导教育,重新诱发出这种潜在的机能,重现正常化动作。这就是Pëto教授认为运动障碍者可以复归社会、走向康复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基本原理•如何挖掘潜能?克服学习困难需要专业的引导员和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基本原理1、强调引导主动性学习2、功能障碍(广义
)——同步发展3、手段:小组、习作分析、节律性意向、游戏、日课等基本原理•引导式教育:是一个以教与学互动为本,从而达到功能康复的复杂而完整的体系引导式教育的原则(一)以儿童需要为中心(核心)(二)诱发学习动力、激发主动意识(三)整体意识、全面发展(四)按性质分组、可选择上课(五)循序渐进、
融会贯通(六)极端负责、团队精神引导式教育体系•1、引导员•2、小组•3、节律性意向:如“我躺下,1、2、3、4、5”•4、引导式教育家具•5、习作程序或习作分析•6、每日常规坐位至站起课题•a、坐位身体前倾,两手扶地,抬臀站起;•b、坐位两上肢前平举,两手互握抬臀站起
;•c、两手推椅或木箱,抬臀站起,注意尽量高抬臀;•d、扶椅(床)站起。引导式教育体系•日课范例6:30起床7:30向餐桌移动。7:45早餐。8:30卧位、坐位课题。10:00立位、步行课题。11:45向餐桌移动。12:00午餐。12:45午睡14:30学龄
儿、幼儿园授课。15:30间餐。16:00上肢、手的功能训练课题以及与语言有关的课题。17:15向餐桌移动。17:30晚餐。18:30看电视(少儿节目)。19:00娱乐活动、洗澡21:00就寝返回被动操一、作用•降低肌张力•扩大关节活动度二、手技1、上肢被动操2、下肢被动操(一)上肢被动操第1节肩
关节运动第2节肘关节运动第2节肘关节运动第3节腕关节运动第4节掌指关节运动第5节指关节运动(二)下肢被动操第1节下肢屈伸运动第2节下肢屈曲旋伸运动方法一第3节下肢直腿运动方法二第3节下肢直腿运动第4节下肢
外展运动第5节双下肢屈曲压膝运动第6节双下肢屈曲旋伸运动•印度返回脑瘫的作业治疗作业治疗是为改善患者的功能,以恢复其独立生活的能力。•脑瘫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会有重叠,都会涉及到坐起、爬行、行走、平衡、反射等运动技术•PT更多侧重于大体运动技术的发展,主要涉及大肌群如腿、躯干部位的肌
群。•OT侧重于精细运动技术的发展,主要涉及手、臂和脸部的肌群,在训练中注意视、听、触等感觉输入。目的•1、增大关节活动范围,掌握实用性动作,促进运动功能发育(主要是促进上肢功能发育);•2、改善及促进感知觉及认知功能的发育;•3、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4、改善精神心理状态,促进情绪、社会性
的发育。OT定计划的原则•根据患儿的要求随时调整训练内容•针对患儿的不足设计作业•鼓励患儿的每一个进步•详细的解释与示范•定期随访与观察•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明确各型脑瘫患儿的训练目标不同分型的作业治疗•痉挛型–重点放松僵硬的肌肉、避免痉挛体位的运动,预防畸形•手足徐动型–重点学
会用手抓握,稳定不自主的运动、纠正异常体位•共济失调型–重点改善跪位、站立位和行走时的平衡能力,稳定站立和行走,控制双手的抖动治疗的重点•一、保持正常姿势•二、促进上肢功能的发育•三、促进感觉知觉运动功能的发育•四、促进日常生活动作•五、促进情绪的稳定和社会适应性一、保持正
常姿势•保持正常姿势是进行各种随意运动的基础。•按照儿童发育规律一、保持正常姿势(一)俯卧位抬头双肘(前臂)支持体重双手支持体重一、保持正常姿势(二)仰卧位两侧上肢伸展向上并固定在中间位双下肢也可上举(促进平衡功能)也可设计抬头动作一、保持正
常姿势(三)坐位促进直立调节促进侧、后方平衡反射的发育(保护性伸展姿势)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弛缓型一、保持正常姿势(四)立位返回二、促进上肢功能的发育(一)上肢粗大运动功能1、促进手臂与肩胛带的动作分离:固定肩胛带,
伸手向前2、增加肩胛带的自主控制,提高上肢的稳定性:俯卧,重心转移3、诱发肘关节伸直:伸4、训练坐位平衡,诱发保护性伸展反应5、诱发手到口的动作6、诱发双手在中线上的活动二、促进上肢功能的发育训练原则①坐位②不用的手摆放在恰
当的位置上③考虑操作物件的大小、质地、重量与形状④鼓励采用双手性活动⑤动作难度应在患儿通过努力就能完成的范围二、促进上肢功能的发育(二)促进手的精细运动功能1、手的把握2、使整个上肢有更好控制的感觉性活动3、使手和手指有更好控制的感觉性活动二、促进
上肢功能的发育4、拿起东西的训练5、放下东西的训练6、促进手抓放物体及手-眼协调的活动7、用于手指分离性运动控制的活动返回三、促进感觉知觉运动功能的发育脑瘫不只是随意运动功能障碍,而且存在感觉运动障碍。因此应进行感觉统合训练。•触觉
过敏–降低触觉敏感部位如手掌、足趾的刺激–触压全身其他部位–手和足负重下完成作业–足底可以踩特制海绵或让其在棉垫上翻滚–用塑料梳子搽刷手掌和足趾或在有毛刷的板块上玩,以增加手的触觉输入•触觉减退–采用坚固而有深度的压力刺激触觉三、促进感觉知觉运动功能的发育三、促进感觉知觉运动功能的发育(一
)对身体、方向、距离、位置关系的认识1、叩击、敲打及触摸、轻按关节等,也可用刷子刷磨患处、玩黏土做泥人、玩布娃娃玩具、画人脸和身体等游戏2、通过钢琴、打字机、电子琴、电脑、游戏机来增强浅感觉及深感觉的输入3、做体操和移动性训练、坐三轮车等。也可做钻木箱、爬障碍和向各个方向投球等游
戏。或比大小、高低。可做手工等进行手功能训练。4、促进深感觉输入:做手操、托沙袋、玩哑铃,也可按压关节和敲打刺激。三、促进感觉知觉运动功能的发育(二)视觉、听觉、触觉等刺激1、视觉刺激:视觉跟踪、认颜色2、听觉刺激:各种声音,方向、远近、强度3、触觉刺激:不
同质地,软硬、轻重、大小、冷热、粗糙光滑三、促进感觉知觉运动功能的发育(三)注意力训练(四)记忆力训练(五)其他提高智力水平的训练返回四、促进日常生活动作作业治疗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患儿的生活自理。因此,应与日常生活动作训练相结合。四、促进日常生活动作(一)
进食训练基本原则为抑制躯干和肢体张力增高;避免或抑制原始反射和不自主运动出现;头居中、躯干对称。A必备条件:头、躯干、上肢,坐位平衡,手口眼协调,手,口唇、舌、下颌B潜在问题:咀嚼、吞咽、嘴闭合障碍;不会用嘴
从匙中取食;不能保持正确的坐姿;不能从盘中取食后送至口中;不能控制流涎等C体位:头和肩向前,髋关节屈曲。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迟缓型四、促进日常生活动作D口部控制法(下颌控制技术):改善患儿的吸吮吞咽反射。四、促进日常生活动作E增加口唇的力量(以能控制伸舌为前提)F增加咀嚼力G控制伸舌H饮水训
练I进食动作训练四、促进日常生活动作针对脑瘫儿在进食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以不同的方法指导训练。训练时要有耐心,可把进食动作分解成几个连贯的小动作,分头训练,以后再将其连贯起来。训练时要注意在保证患儿入量的
基础上,每日三餐都要训练。四、促进日常生活动作(二)更衣训练脱衣时先脱健侧,后脱患侧;穿衣时先穿患侧,再穿健侧;先给予辅助,后逐渐减少借助,学会自己独立穿脱。四、促进日常生活动作(三)如厕训练大小便训练一般可从两岁开始训练。要养成定时大小便的习
惯,学会控制大小便,然后一日中每次大小便都给以训练机会。二便训练亦是综合动作训练,其中包括穿脱裤子、站立、坐位平衡训练,甚至蹲起训练,便后处理训练等。一般1—2小时让患儿解小便一次。四、促进日常生活动作(四)沐浴训练A、辅助患
儿洗澡的训练:•痉挛型——俯卧位四、促进日常生活动作•手足徐动型——坐位四、促进日常生活动作•弛缓型——半坐位四、促进日常生活动作B、独自沐浴的训练:四、促进日常生活动作(五)学习与交流(六)其他清洁等其它生活动作训练清洁、整容、
使用器具动作等的训练。返回五、促进情绪的稳定和社会适应性游戏:绘图、球类运动、搭积木、撕纸、玩胶泥、串珠子、玩牌、剪纸等集体活动:如玩沙子、嘻水、跳集体舞等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