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音乐【人音版(敬谱)】五年级下册《演唱 雪绒花》教学设计2.docx,共(10)页,1.102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0214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雪绒花-----小学五年级唱歌课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基于《音乐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以
歌曲《雪绒花》的演唱为核心内容。将音乐情绪与情感作为演唱基础,在学唱过程中始终以情带声;通过学唱歌曲二声部提高学生合唱能力,提升学生对歌曲的表现力。二、【教学背景分析】(一)雪绒花简介:雪绒花也叫火绒草,是一种原产于欧洲的高山植物。它的叶面覆盖有白色的绒毛,开花的时候,小花
的四周也环绕着白色的苞片,远远看去,就像一层薄薄的雪覆盖着它,所以当地的人们叫它薄雪花、雪绒花,它生长在高山上,只有勇敢的人、坚强的人才能见到它们美丽的身影。如今雪绒花已经成为奥地利的国花。(二)电影简介:《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曲作家理查德.
罗杰斯和剧作家奥斯卡.哈莫斯坦于1959年合作完成。1965年改编成同名电影,同年获奥斯卡金像奖。故事描写修女玛利亚活泼好动,与沉闷的修女生活格格不入,院长嬷嬷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遂把她介绍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师。上校家共有两男五女七个孩子。玛利亚以她的善良、体贴,赢
得了孩子们的心。当德国法西斯入侵他们的祖国后,上校一家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机智地摆脱了德国人的严密监视,前往瑞士。(三)歌曲简介:《雪绒花》这首歌曲,在影片中共出现两次。第一次是上校带了客人到家里做客,玛利亚和孩子用歌声表示欢迎。优美、抒情的歌声把上校和客
人都惊呆了。孩子们请求父亲也表演一首歌曲,孩子们围坐在父亲周围,上校怀抱吉他,演唱了这首《雪绒花》,体现了家中温馨和谐的的氛围。2歌曲在影片中第二次出现是在德国军队入侵上校的祖国后,上校和玛利亚决定带着孩子们逃出奥地利前往瑞士。在告别祖国的音乐会上,上校全家深情地再次演唱了这
首歌曲。当《雪绒花》这首象征祖国的歌曲回荡在剧场时,全场听众的心都沸腾了,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大家都随着高唱起来,使敌人感到恐惧。(四)曲式结构分析:歌曲《雪绒花》为C大调3/4拍,是再现单二部曲式两段体结构。歌曲结构方整,
四个乐句为“起”“承”“转”“合”结构。曲调优美、动听、朴实感人。主题音调:贯穿全曲,在歌曲中先后三次出现。A乐段共16小节,节奏舒缓,旋律起伏变化较小,好似在低声诉说着纯洁的雪绒花在窗外盛开的美景。B乐段共16小节,第一乐
句节奏出现变化,旋律出现五度跳进与A乐段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了对祖国的热爱,情绪较为激动。在歌曲艺术处理过程中力度相对加强。第二乐句变化再现A乐段第二乐句旋律。B乐段,由“景”转“情”,由对雪绒花的赞美转向德寇侵占
下对祖国的深深祝福。3(五)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演唱能力:学生演唱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学生通过教师点拨可以较为准确地演唱歌曲,而有些学生则需要通过反复训练从而达到预期的演唱效果。2.授课班级合唱基础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基本上能够做到音
色的统一,但在音高的准确、音量的均衡方面还需指导。3.学生识读曲谱能力:五年级学生经过小学阶段几年音乐识读曲谱的经验积累能够听琴轻声演唱曲谱,本课采用聆听和听唱的音乐学习方式进行教学。4.学生音乐要素分析能力:学生能够对所学唱歌曲的音乐要素进
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六)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前期教学状况:本班大多数学生喜欢唱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到高年级越不爱表现,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本首歌曲曲谱简单,学生演唱起来难度不大,填词难度也不大;由于地区差异、学生个体差异,本班学生合唱基础薄弱,大多数
学生喜欢齐唱的演唱方式,对于二声部的教学,学生大多都不愿意去选择低声部,而喜欢唱高声部,因为高声部旋律性强,朗朗上口,加上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强,所以合唱教学进行时有一定的困难。问题一:合唱中学生可能会在二声部合唱时出现节奏、音高
的准确,声部的和谐、音量的均衡等问题。对策1:作为视唱练习,让学生熟悉歌曲低声部旋律,降低合唱学习难度。对策2:借助口琴辅助二声部音准。对策3:运用柯尔文手势,辅助学生音准。4对策4:根据歌曲难易情况适当增减难度,降低二声部难度(旋律、歌词做改编)。三、【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通过体验电影音乐,增强学生对影、视音乐的兴趣,彰显音乐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功能,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感受歌曲,引入新课聆听
、分析体会歌曲的情绪学习歌曲,突破难点聆听、视唱、分析、合作能够准确地演唱歌曲表现歌曲,丰富情感感受、对比、分析能够有感情地表现歌曲(三)“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用悠长的气息、连贯的声音饱含深情地演唱歌曲《雪绒花》。2.准确把握音准、节奏和谐地演唱歌曲二声部。四、【教学重点】
能够用悠长的气息、连贯的声音饱含深情地演唱歌曲《雪绒花》。五、【教学难点】1.歌曲在电影中出现两次,体会每次演唱时的不同情绪,并用歌声表现。2﹒合唱部分的准确演唱。六、【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发声练习【阶段目标:指导学生运用正确
科学的发声方法。】指导学生做连音训练。【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演唱状态,姿势、口腔状态;为接下来的歌曲演唱做准备。】(二)聆听歌曲,引入新课【阶段目标:聆听歌曲,初步感受歌曲情绪,了解雪绒花这种植物。】1.教师播放用歌曲《雪绒花》,学生
谈听后感受。52.师:你们见过雪绒花是什么样子吗?(PPT展示)这种花是雪绒花也叫火绒草,是一种原产于欧洲的高山植物。它的叶面覆盖有白色的绒毛,开花的时候,小花的四周也环绕着白色的苞片,远远看去,就像
一层薄薄的雪覆盖着它,所以当地的人们叫它薄雪花、雪绒花,它生长在高山上,只有勇敢的人、坚强的人才能见到它们美丽的身影。如今雪绒花已经成为奥地利的国花。【设计意图: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三)创设情境,电影简介【阶段目标: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引起学习歌曲的欲望。】1.简介电影《音乐之声》的获奖情况教师:《雪绒花》是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歌曲。《音乐之声》是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与剧作家奥斯卡哈默斯坦于1959
年合作完成的。1965年改变成同名影片,同年该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2.简介《音乐之声》故事情节故事描写修女玛利亚活泼好动,与沉闷的修女生活格格不入,院长嬷嬷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遂把她介绍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师。上校家共有两男五女七个孩子。玛利亚以她的善良、体贴
,赢得了孩子们的心。当德国法西斯入侵他们的祖国后,上校一家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机智地摆脱了德国人的严密监视,前往瑞士。【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歌曲学习的兴趣。】(四)学唱歌曲,突破重难点1.聆听歌曲,划分乐句,乐句之间关系。62.学唱歌曲第一声部旋律。【阶段目标:通过视唱
曲谱,准确把握歌曲旋律。】(1)教师提示:歌曲是3/4拍c大调do的位置(2)请学生跟着钢琴视唱第一声部旋律,教师提出要求:①请大家注意每个乐句的最后一个音时值是几拍?(划拍视唱)②在学生唱旋律的时候注意纠正学生唱不准的第二乐段第一乐句节奏、音准。
【设计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歌曲曲谱的识读能力。】3.学唱歌词(1)请学生朗读歌词,说一说雪绒花有什么特点?(2)聆听范唱,提问这首歌曲的词曲对位有什么特点?学生:这首歌曲基本上是一字一音。教师提示:一字多音处的演唱(3)教师钢琴伴奏,学生
完整演唱歌曲一声部。74.歌曲艺术处理(字清、情真、意深)【阶段目标:能够用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雪绒花》这首歌曲,在剧中共出现两次。①第一次是上校带了客人到家里做客,玛利亚和孩子用歌声表示欢迎。优美、抒情的歌声把上校和客人都惊呆
了。孩子们请求父亲也表演一首歌曲,孩子们围坐在父亲周围,上校怀抱吉他,演唱了这首《雪绒花》。(小家的温馨,情绪:激动、开心、欣喜。)②第二次是德国军队入侵上校的祖国后,上校和马里亚决定带着孩子们逃出魔掌,到自由的国度。在告别祖国的音乐会上,上校全家深情地
地再次演唱了这首歌曲。当《雪绒花》这首象征祖国的歌曲回荡在剧场时,全场听众的心都沸腾了,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大家都随着高唱起来,使敌人感到恐惧。(对大家(祖国)的爱,情绪:伤心、哽咽、难过、坚定、勇敢。)(3)教师弹琴和
学生共同演唱,将《雪绒花》的感情表现出来,唱出对祖国的爱。(变换演唱形式)【设计意图:情感投入演绎歌曲,用感情带动歌声。】5.学生学唱第二声部【阶段目标: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
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1)师生进行合唱练习8这首歌曲是一首合唱歌曲,请同学们认真聆听歌曲范唱,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合唱的音响效果。(学生说自己感受合唱的听觉效果:丰满、立体。)(2)学唱歌
曲第二声部旋律。①学生学唱歌曲二声部,借助口琴社团的力量,由口琴社团团员进行二声部伴奏,学生集体视唱二声部旋律。②借助柯尔文手势法:帮助学生理解首调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调式音倾向,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
象。(3)第一声部教师钢琴伴奏演唱歌词,第二声部由学生口琴伴奏演唱歌词。【设计意图:丰富学生演唱形式,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二声部歌曲的演绎能力,使他们在演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五)音乐拓展,电影中的其他经典音乐9【阶段目标:通过欣赏电影中的其他作品
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小学高年级学生音乐素材积累。】在影片《音乐之声中》还有很多经典的歌曲。比如《哆来咪》、《孤独的牧羊人》等,他们都出自美国词作家奥斯卡·哈默斯坦和曲作家理查德·罗杰斯之手。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电影《音乐之
声》中的经典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提问:说一说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什么情绪的?(学生能说出歌曲的情绪是欢快活泼、轻松自由的)。电影中女教师忽高忽低、真假声交替的演唱方式所形成的奇特效果。形成这一具有传统特色
的山歌唱法的音乐场,便是阿尔卑斯山北麓的瑞士德语区。生活在山里的人们以放牧为主,常用号角和“依”、“哦”特有的叫喊声来呼唤他们的羊群、牛群,也用歌唱向对面山上或山谷中的朋友、同伴来传达各种信息。久而久之,发
展成一种独特、有趣的“约德尔”唱法,后来传播到全瑞士和奥地利及德国南部。(音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其中涵盖了影视、文学、美术、戏曲、曲艺等内容,其涵盖的门类可谓丰富多彩。音乐的形式是丰富的,在音乐教育的实施中,通过音乐的
窗口,去了解人类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设计意图:将音乐艺术与影视等其他姊妹艺术形式的融合,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六)课堂总结10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唱了二声部合唱歌曲《雪绒花》,出自音乐剧和电影《音乐之声》,让我们在今后的音乐课堂中感受、欣赏更多
经典优秀的电影中音乐歌曲,同学们再见!七、【本课教学设计特点】(一)由情而歌,情感互融。《雪绒花》是一首旋律优美、抒情、具有爱国情绪的歌曲,抓住歌曲的情绪与情感特征。“情”是唱好歌曲的灵魂,“感”是唱好歌曲
的依据。演唱过程中始终以情带声,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演唱积极性。将歌曲演唱做到字清、情真、意深。(二)辨别问题,抓住重难点。依据授课班级实际情况,备课中预设了重难点。在授课环节中根据出现问题的难易程度层层递进,突
出表现在两个教学环节:一是在歌曲艺术处理过程中(情感唤起—情感深入—情感共鸣—情感升华)、二是在歌曲二声部学唱过程中,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出现问题及时纠正,从而真正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重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