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十(含答案).doc,共(10)页,48.292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8431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一、诗歌鉴赏(共10题)1、咏竹(南朝•梁)刘孝先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①。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②。【注】①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②吐龙吟:竹笛声音嘹亮有如龙吟。葛洪《神仙传》记载了仙人壶公的竹杖变化为龙的故事,此
处暗用此典。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诗人用简洁语言描写了野竹的生长环境和高耸人云的挺拔雄姿。B.诗人在第三句中笔锋一转,揭示野竹虽然气概凌云却不被欣赏的凄凉境遇。C.五、六句中“耻”“羞”二字沉重且有分量,表现出竹
子无人同情的抑郁伤感。D.尾联暗用仙人壶公的典故,妥切无痕,包蕴深广,寄托了诗人的高远情致。15.《咏竹》与《春日山中竹》都写山野之竹,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所言之“志”有何不同。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裴说
《春日山中竹》)2、杭州春望白居易①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②。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注】①白居易:中唐诗人,时任杭州
刺史。②柿蒂:丝织品上的花纹;梨花:梨花春,酒名。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遥望海天瑰丽的景色,近观城内风物人情,远近结合,错落有致。B.颔联用典故写春景,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不但呈现了眼前景象,而且引人展开联想。C.颈联色彩词语的运用,描绘
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也暗含对统治者追求奢侈浮华生活的批判。D.这首诗和《钱塘湖春行》一样,表现了作者对杭州风景的欣赏、赞美以及任职于此的悠然自得。20.请简要说明本诗尾联的妙处。3、野老歌张籍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①。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注]①橡实:橡树的果实,荒年可充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开门见山,写山农终年辛劳而不得食。山地贫瘠,广种薄收,而又“税多”,粮食“输入
官仓”而“化为土”,揭示出一种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B.五、六句直陈其事,辛苦一年到头,赢得的是“空室”——一无所有,老农迫于生计不得不采野果充饥。这不是因为天灾,全是因为人祸,这种现象,令人深思。C.结尾两句,急转一笔,写“西江贾客”
,写人不如狗,似乎和老农全不相干,跳跃性很强,读来有些突兀,但是,在感情上,却给人以无限的冲击,发人深省。D.全诗语言风格含蓄蕴藉,描写农民捐税沉重、受尽剥削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16.诗中主要采用了什么样
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4、池口风雨留三日①黄庭坚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注解:①黄庭坚(江西诗派)
于1080年(元丰三年)秋入京改官,授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秋天从汴京出发赴江南。这首诗就写在他赴任途中因风雨而留滞池口(今安徽贵池)的时候。②属玉:即鸀鳿(zhǔyù),似鸭而大,毛作紫绀色,长颈赤目。③舂锄:即白鹭,以其啄食的姿态有如农夫舂锄,所以有这个名称。14.下列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扣题,描绘出一幅孤城风雨图,语言质朴,不假藻饰,富有诗情画意。B.颔联写诗人放眼四顾看见的景象,写出作者貌似平静内心却充满矛盾。C.尾联抒发了诗人心志:既然世事变化无常,还不如到书中去
寻找乐趣。D.颈联化用成语,表达了对世人热衷功名却不付出实际行动的感慨。15.尾联在诗文中反用典故,将常见的典故成语翻出新意,古人称为“翻案法”,宋代诗人杨万里曾说:“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本诗尾联翻用了谁的典故?请简要分析两者所表达的
感情的不同之处。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陶渊明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注]①虞渊: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②馀迹:此指夸父之遗愿。③邓
林:桃林。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句“乃”字暗示作者的态度,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B.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C.本
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结庐在人境》田园牧歌式的吟唱。D.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15.《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态度
?请结合全诗分析。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这里泛指名贵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
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指钟声。出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
写这位乐师来自峨眉山,一个“下”字写出了乐师的气派。B.联中的“一挥手”是蜀僧拨动琴弦的动作,显得潇酒而遒劲。C.“霜钟”二字用典,又点明时令,与后面的”秋云暗几重”照应。D.这首五律语言庄重、典雅,对仗工整,用典巧妙,而又不着痕迹。16.诗中有一联运用了侧面
烘托的手法,试找出来加以赏析。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池口风雨留三日①黄庭坚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②。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俯仰之间已陈迹,莫④窗归了读残书。注释:①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
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②属玉:鸟名。③舂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春锄,故名。④莫:即“暮”。15.下列对本诗的理
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扣题,写出作者滞留小城,见到小市人家避雨在家以淡饭素菜充饥度日的情境。B.颔联诗人放眼流观,描写江水流向远方,迤逦的山岭看上去像一双属玉鸟,此番景物令他内心微起波澜。C.颈联化用“临渊羡鱼”成语,表达了对功名的追求却不能付出实际行动的感
慨。D.纵观全诗可推知诗人善于从平常景观、生活琐事中展开联想,以典故来传出内心情意。16.本诗尾联化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语句来表情达意,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比较分析。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病后登快哉亭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程断
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注释】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欣羡之情。B.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C.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
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景色融合自然。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16.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
《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夜泊水村①陆游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②。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注]①这首诗作于溥照九
年(1182)秋.作者时年五十八步岁。②新亭:又名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东晋时中原沦陷,王室南渡,有一些过江的士大夫在新亭宴饮,席间有人慨叹江河沦丧,于是众人相对涕泣。独有王导不以为然,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
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耶?”(《晋书.王导传》)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写诗人久离疆场、功业未成的落寞怅惘,奠定了一种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B.领联末句用典,表达了对达官贵人
在国家山政山河破碎之际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不满。C.尾联诗人以新雁自比,借荒寒汀州上新雁找不到安栖居所直接抒发自己无法报国的苦痛。D.本诗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虽有失意悲愁之情却又不失沉雄浑厚的气象。16.这首诗的颈联和《书愤》颈联"塞上
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赠闾丘处士①李白贤人有素业,乃在沙塘陂。竹影扫秋月,荷衣落古池。闲读山海经,散帙卧遥帷。且耽田家乐,遂旷林中期。野酌劝芳酒,园蔬烹露葵。如能树桃李,为
我结茅茨②。【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57年出浔阳狱后。闾丘处士,李白友人,复姓闾丘,名不详,曾为宿松县令。②茅茨:茅草盖的屋顶。此指茅屋。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称友人为“贤人
”,而且还“有素业”,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赞美。B.三、四两句以动写静,借竹、月、荷、池营造了清幽、闲适的环境氛围。C.五至八句写闲时读书饮酒之乐,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友人归隐生活的情趣。D.全诗语言清新质朴,一
-改作者平时豪放飘逸的风格,颇有陶渊明之诗风。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一、未分类1、14.C(C项五、六句野竹自道的心曲是:既耻于作贵人缠绵情感的寄托之物,更不屑于充当权贵娱乐
遣兴的工具,只愿怀抱坚贞之志。)15.刘诗通过描写竹身居荒野、节节高耸向上等特点,赋予竹不事权贵、愿为知音者用的品性,借此表达自己虽怀才不遇但不肯趋附权贵依旧坚贞自守的高洁情怀,以及渴望得遇明主有所作为的理想。裴说《春日山中竹》塑造
了峭拔苍翠、生命力强的山中竹的形象,表达了无论在何种处境中都要顽强奋发的精神追求。(采分点:《咏竹》诗竹子的形神特点2分,表达作者的情怀2分:《春日山中竹》形神特点1分,表达作者的情怀1分)2、19.C;解析:没有“对统治者追求奢侈浮华生活的批判”20.(4分)尾联运用比喻
手法,把湖寺西南的小路比作“裙腰”,形象地写出了小路的细长蜿蜒、翠绿葱茏,暗含了把西湖比作一位着绿裙的妩媚秀丽的佳人之意,巧妙地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故意发问,既引发读者联想,富有情趣,又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
。解析:.此诗歌末联“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把目光移到远处,写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结足春意。“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简称白堤。“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不仅写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茜,露草芊绵的迷人景色,而且把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景
象写得非常逼真生动,同时,写裙腰,自然使人联想到裙,宛若看到彩裙飘逸如湖面的水光波影;由裙,又自然使人联想到妩媚秀丽的西湖,岂非美丽少女的化身?从结构上照应“春”。译文:望海楼沐浴着明丽的朝霞,晴日下护江堤闪烁着白沙。海涛声
声深夜传入伍员庙,杨柳青青春意藏在苏小家。巧手织出柿蒂花纹的绫布,买来佳酿趁着早春的梨花。谁筑起西南通向湖寺的路?绿草一带似美人裙腰横斜。赏析:这首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就像用五色彩笔,画出一幅《杭州春望图》。画面以春柳、春草、春树及江水、湖水的翠绿为主色,又以梨花、
红裙、彩绫、酒旗加以点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间,把杭州的春光装点得美丽无比,散发着浓郁的春意。诗在写法上,由城外之东南,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错落有致,而又次序井然。同时,又将写景同咏古,摄自然之景同记风物人情结合起来,
使景物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诗味,洋溢着诗人抑止不住的赞美之情。3、15.D【解析】D项分析本诗的语言风格及诗歌的思想内容。本诗语言风格用“通俗易懂”“浅近平易”一类的词概括都行,说“含蓄蕴藉”不正确。16.主要采用了对
比手法(2分)。一方面农民终年辛苦无粮可食和“输入官仓化为土”对比,(2分)另一方面将山中“老农”和“西江贾客”作对比(2分)【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表现手法,本诗明显采用了对比手法:前四句可看出是将农民负担重却“不得食”和官府把粮食“输入官仓化为土”作对比;后四句
是将山中“老农”的辛苦劳作却贫穷和“西江贾客”的富足奢靡作对比。4、14.D“表达了对世人热衷功名却不付出实际行动的感慨”错误15.尾联翻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成句,(2分)但王羲之的本意是感叹人生的短暂,不觉悲从中来。(2分)而黄
庭坚却反其意用之:世事瞬息万变,人生苦短,面对无常的人生,还是退出争名逐利之场,到书中去寻找乐处吧。(2分)5、14.A15.作者不认为夸父不自量力,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那些功竞身后的人的赞美:第一、二
句赞其志向,夸父有宏大的志向,敢于与太阳赛跑;三至六句赞其力,夸父具有和太阳赛跑、饮尽河水的能力;最后两句赞其功,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6分。态度2分,分析4分)注释①虞渊: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
②倾河:把河水倒干,即饮尽河水。③余迹:本意为遭迹,此处兼指夸父之遗愿。邓林:古时邓、桃二字音近,邓林即桃林。译文夸父生出一宏大志向,竟然是要与太阳赛跑。他们同时到达虞渊的日落处,似乎没能就此决出胜负。夸
父既有如此奇才异能的神力,倾黄河渭水又怎能够他喝呢?夸父遗留下的手杖变成了桃树,功业最终成就于身后。6、15.D“语言庄重、典雅”错,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是清新、明快的。16.①这一联是“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②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发现不知不觉中青山已罩上一层
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③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明音乐感染力强和蜀僧弹琴的技艺高超。7、15.C(作者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汉书·董仲舒传》),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16.《兰亭集序
》中,王羲之感叹“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抒发的是对世事变迁、欢乐不再的失落感,和对人生短暂的痛借。(2分)黄诗尾联以“俯仰之间已陈迹”则是对失意情绪的自我开解,含有“世事瞬息万变,一切都会过去,不必太过挂怀”之意。表现了作者淡泊的心志和超迈脱俗的胸襟。(2分)颔联中白鹭的“苦”
实际是诗人触景生情,以它的“身闲心苦”表达自己志大才高,却位卑职微的痛苦。颈联则是反用“临渊羡鱼”典故,表现了诗人自我开解,暗示自己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尾联“俯仰之间已陈迹”将此情推至顶点。(2分。)8、15.C(“颈联
虚写”错。颈联从上文的忆想回到现实,是实写。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也是作者的所见之景。)16.①意境营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2分)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
。(2分)②章法结构: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2分)【详解】本诗一开首以雨后蝉鸣起兴。秋高气爽,雨过天晴,再加病愈登亭,十分畅快。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二句由“听”转向“见”
: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怀。本诗意象众多,首联写清蝉、颈联写斜阳、暮鸦、衰草,尾联写秋风,这些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首联写急风、高天,颔联写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这些意象营
造出雄浑苍凉的意境。从章法结构上来讲:两者都是写景加抒情,但是安排的位置不同,本诗首联颈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不呆板拘滞;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先写景后抒情,采用惯常方式,层次清晰。9、1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
综合的赏析能力。C项,“直接抒发”有误,“借荒寒汀州上寻寻觅觅的新雁找不到安栖居所之景象”是借意象抒情(间接抒情),非直接抒情。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参考答案:①同:《夜泊水村》中“万死
报国”“双鬓无再青”和《书愤》中“自许”“塞上长城”“衰鬓先斑”,都抒发了诗人希望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表达了陆游功业未成、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叹息和愤懑。②异:《夜泊水村》诗颈联鲜明表达作者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也包含作者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
的感伤与悲愤,即便他抱定了“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向,也没有谁能了解他的苦心。是全诗之眼。《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则表达作者对自身的辉煌功名只能出现在镜中在梦里,虽怀报国壮志而白发催人的悲愤之情。(相同点2分,不同点4分,意思对即可。)10、14.C(“且
耽田家乐,遂旷林中期”是说喜欢这种田家之乐,耽误了去山林隐居的约定。所以,诗中写的并非归隐生活。)15.这句话的表层句意是:友人家的农家田园生活虽然很美,但是如果再栽些桃李树,再为我盖几间茅屋就最好不过。(2分)实则表达自已政治上不受重视的苦闷,(2分)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
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分)【本诗赏析】此诗当作于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李白出寻阳(即浔阳)狱之后,流放夜郎之前。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举兵叛乱,李白自汴州梁
园(今河南开封)南奔,寓居于寻阳。相传此时李白曾游宿松,居于南台山的南台寺,县令闾丘为之筑“读书台”和“对酌亭”,让诗人在此啸傲风月,饱吟山水,以满足他“浪迹天涯仍读书”的嗜好。闾丘也常来与李白弹琴赋诗,对酒放歌。
公元757年(至德二载)九月,李白出寻阳狱后,病卧宿松,在宿松避难、养病,相传依然寓居于南台寺。当时,闾丘已致仕,隐居于宿松东郊沙塘陂,时来陪伴李白。《江南通志》载:“宿松城外沙塘陂,闾丘处士筑有别墅。李白前往作客,见环境清幽,有田园乐趣。作《
贈闾丘处士》。”这首诗,描绘出一幅充满农家乐的美丽画卷,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好景不长,公元757年(至德二载)十二月,李白终被判罪长流,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