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县委大院观后感3篇.docx,共(8)页,17.325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6719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县委大院》观后感近期,《县委大院》在央视一套热播,该剧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干部群众的广泛热议。许多体制内的观众都反映这就是基层的真实写照,该剧中的黑皮革猪肝色办公桌、电脑屏幕上未写完的讲话稿很有代入感,占地拆迁问题、发展与环境污染问题很真实。新上任的光明县县委书记接过重担,带
领基层干部解决突出矛盾问题,为产业谋复兴,为百姓谋幸福,共赴美好新征程。光明县是我国2844个县级行政区的缩影,剧中光明县所遇到的发展困境,现实中的县也会有。如何破好“局”,打好“攻坚战”“翻身仗”,光明县
的基层干部们为我们给出了一份“参考答案”,现实中的基层干部们要对照着这份答案,汲取智慧,吸取经验,步步探寻基层工作中的“最优解”,为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基层干部要摆出“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姿
态,甘坐“冷板凳”。《县委大院》中青山书记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说,我完全可以找一个轻松一点的、容易出政绩的、能糊弄的事来做。干嘛这么折腾来折腾去,只有一个原因,为了这个地方好,为了光明县好。青山
书记为了光明县的发展,深耕基层,为广大基层干部树立了榜样。政绩是领导提拔的重要参考因素,而诸如水源地保护一类的民生实事其实往往是不容易出成绩的,做得不好还可能影响提拔晋升,而青山书记却选择了坚守初心,为广大基层干部做出了表率。新时代的基层干部应该以实干精神为要,百姓民生为本
,在基层默默扎根,蹲苗历练,坚守初心,甘守寂寞。在对待基层工作时少一些“空洞浮气”,多一些“沉心静气”;少一些“功利主义”,多一些“集体主义”,甘当默默无闻“老黄牛”,耕好基层“试验田”。基层干部要拿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勇气,敢坐“硬板凳”。《县委大院》第一集
就把基层常见的突出矛盾问题以极为写实的方式展现了出来。群众越级上访、拆迁时的钉子户、巡查时的举报,无一不是烫手的“山芋”,难啃的“硬骨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破除藩篱的“大刀阔斧”,基层是改革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改革是否落地见效,就看基层干部的魄力。因此,基层
干部应该拿出敢于攻坚克难的勇气,永葆“赶考”的清醒与坚定,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敢于担难事,在担难事的过程中练就解决基层问题的本领。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呈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解决基层问题的过程绝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一个
又一个的“拦路虎”,要磨砺百折不挠的精神,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在错误中寻找答案,以昂扬的斗志攻克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基层干部要牢记“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嘱托,愿坐“长板凳”。剧中援藏干部乔麦与藏民们围坐在一条板凳上其乐融融,与第一次见就给她洗果子的女孩依依惜别,从这里可以看出乔麦援藏的
这几年里,与当地的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同时也建立了十分深厚的感情。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报告中“人民”二字出现了177次,可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
务,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是我党执政的根本宗旨。基层干部要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刻进骨子里,始终牢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沉下身子,放下架子,真正将自己融入到村民百姓中,把群众当家人,多和村民谈谈心、聊聊天、唠唠嗑,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拒绝“做样子”“走过场”,加大调研力度
,从与群众的交流中掌握急难忧盼、探知生活冷暖,用真心实意将群众的事情办好,用诚心助力为民服务的“加速度”。《县委大院》观后感作为献礼党的二十大重要剧目之一,《县委大院》一经开播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剧以真实打底,细节铺垫,生动展现了
基层工作的“酸甜苦辣”,观看《县委大院》,广大基层干部要从中解锁为民服务的正确姿态,以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干出真业绩、收获真民心。俯身向下,多一点地气,少一点官气。剧中的代县长梅晓歌刚到县委大院,便随县委书记吕青山奔赴拆迁现场,深入群众家中,坐在群众身边,听意见、讲道理、解难
题;面对拆迁难点户,县领导们包干到户,深入群众,拉家常、讲政策,坚持做好群众动员工作,他们平易近人,亲力亲为,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群众在干部的心里面有多重,干部在群众的心里面就有多重”。脱离群众,不仅会影响干群关系,还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作为直面群众的基层干部,要摘下帽子、放下架子、俯下
身子,多一点“烟火气”,少一点“官僚气”,深入群众、听取民意,要听得了“异样声”、受得了“夹板气”,坚持在一线工作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设身处地,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误解。面对拆迁钉子户“老邱”,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他为什么开始一直没有配合政府拆迁,直到原
县委书记的小院被推倒,我们才理解,原来他只是想要一份公平对待;面对迁坟难题,梅晓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谦卑姿态令人动容。“同志们,我们要将心比心。”这是梅晓歌最常说的一句话,虽然不是什么豪言壮语,但是却道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正确姿态。身处基层,面对群
众,无疑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人或事,那么就需要我们基层干部设身处地地去体察民情民意,站在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群众的烦忧当成自己的烦忧,把群众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只有多一分理解,才能少一分误解,只有不断地为民着想,才能实现干群关系良性发展。以身作则,多一些走心,少一些走样。
不管是拆迁工作过程中原县委书记周良顺带头配合拆迁工作;还是迁坟过程中楼台村老支书们带头签字迁坟;亦或是身为信访局局长的郝东风顶着压力“先斩后奏”。都表明了在重大问题、重要事情面前,群众都时时刻刻盯着党员干部,时时刻刻跟着党员干部。“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我理应积极带头。”这是老
书记周良顺面对镜头的讲话,淳朴且坚定。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树立榜样力量,坚持“走心”不“走样”,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锋底色,多一些“让我来”“跟我上”,坚持在困难面前“冲在前”,在利益面前“稳得
住”,在权力面前“刹住车”,只有永葆公仆心、敬畏心,才能牢牢守住人民群众的心。《县委大院》观后感近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的《县委大院》在央视一套热播,迅速引发与县委大院相关的一系列关键词在社交平台热议。该剧主要讲述了主角人物梅晓歌调任光明县任职县长,与县
委书记吕青山、副书记艾鲜枝等成为同事,面对急需修复和发展的光明县,和民众一起克服万难,为了建设心目中的美好家园不断努力的故事,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人物折射大时代,让观众感受到了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成功书写了人物骨肉可感,平凡又伟
大的基层故事。基层是服务人民的最后一公里,如何做好基层工作急不可待,所以广大党员干部在观剧的同时,更要把自己当做“剧中人”代入其中,从剧中人物和剧情中领悟基层工作之道,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厚植干事创业锐气,从而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笃行不怠、勇毅前行。多用情、多用心
、多用力,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亲民之道。该剧首播就聚焦“拆迁”话题,为了做好拆迁户的思想工作,县委大院的干部使出浑身解数:县长带头走访、了解情况,女性干部专为女性群众科普政策,普通干部带头商议拆迁后的迁坟问题……最
终,梅晓歌从动员村里的老干部入手,推己及人、以情出发;迁坟问题,也在基层干部努力与家人沟通之后,得到长辈同意。这充分说明了只要干部与群众多理解沟通,再难的基层问题都能被解决。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多与老百姓面对面交流,用聊天、谈心的语气,让群众打开心扉、说出心里话,再把政策用“大白话
”说清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解开群众心中的“疙瘩”,画出最大干群同心圆。要强化群众情怀,知民之怨、晓民之盼,视群众为亲人,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时刻关注群众安危冷暖,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不夸大、
不吹嘘、不虚假,走“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务实之道。剧中主角梅晓歌之所以能空降光明县担任县长,就是因为前任县长蒋新民数据造假,一共11头牛,还有3头是黄牛,把黄牛刷成黑白色冒充奶牛,上边来检查,就从村民家里借来凑数,就这几头牛,往上报的数字却
是800头,造假可能瞒得了一时,却瞒不了一世,最终的结局是被中央巡视组查获,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党员干部们应该要明白,亮眼的数据和政绩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也不是“记录表”“工作日志”写出来的,更不是“敲敲键盘”“拍脑门子”想出来的,唯有脚踏实地、实
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方能“绘就蓝图”。要树牢正确的政绩观,强化“为官一任”的责任感,更要杜绝形式主义,避免“走马观花”,用“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抓落实,多下“笨功夫”、多做“基础事”,不耍“花拳绣腿”,不造“假山盆景”,真正做到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政策落到实处,俯下身子,真
抓实干。敢担当、肯奋斗、能吃苦,走“攻坚克难,革故鼎新”的奋进之道。在剧中,梅晓歌多次强调,光明县的县志就是“破釜沉舟”,吕青山在大会上也说道:“碰上问题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而他们自己也正犹如他们自己说的那样,面对急需修复与发展的光明县的“老大难”现状,不退缩
、不逃避,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求变创新,不断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党员干部要树牢担当意识,主动作为,要拿出百分百的干劲不断精益求精,不做“差不多”先生,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不断磨炼“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本领;要坚定“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
信念,将吃苦作为成长的必修课,耐得住寂寞,不挑活干;要增强创新意识,勇于求变,保持实打实的闯劲不断锐意进取,突破“老一套”作风,用更快速度、更高质量推动创造新的历史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