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必修下册语文《4 窦娥冤(节选)》课时素养评价-统编版.doc,共(8)页,612.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995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时素养评价四窦娥冤(节选)(45分钟40分)一、语言应用(1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在寒冷的极区,人们举目瞭望,常常看到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极光。天幕上,群星闪烁,静静地俯
瞰着黑魆魆的地面。突然,在大熊星座中____________出一缕彩虹般的神奇光带,如烟似雾,摇曳不定,最后化成一个硕大无比的光环,萦绕在北斗星的周围,宛如皓月当空,向大地倾泻下一片光华。极光形状各异,世界上简直找不出两个一
模一样的极光形体。极光运动所造成的____________的瑰丽景象,时动时静,变幻莫测,是大自然这个魔法师,以苍穹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更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有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五颜六色去描绘。其本色不外乎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
一超级画家用____________的手法,将隐显明暗组合起来,一下子就变成了神奇的万花筒。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飘洒瞬息万变出神入化B.散落瞬息万变鬼斧神工C.散落浩如烟海出神入化D.飘洒浩如烟海鬼斧神工【解析】选A。‚飘
洒‛,飘落,从上往下散落;‚散落‛,分散地往下落。第一处,是形容‚一缕彩虹般的神奇光带‛,‚飘洒‛能体现其飘拂之姿态,应使用‚飘洒‛。‚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形容变化很快、很多;‚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前者形容变化快、多,后者形容丰富,且后者
主要形容文献资料。第二处,是形容‚景象‛,且后面说‚变幻莫测‛,强调变化之多,应使用‚瞬息万变‛。‚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非常精细巧妙,好像不是人工所能制成的。第三处,是把大自然比作画家,突出其技艺的绝妙,应使用‚出神入化‛。
(2019·合肥高一检测,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嘉靖、隆庆年间,一批民间音乐家在原来昆山腔的基础上,汇集南北曲的优长之处,整合出一种不同以往的新腔,这就是后来风行天下的昆曲,用于搬演戏剧时,亦称为昆剧。改良后的昆山腔焕然一新,以清丽幽雅的特点为文人、士大夫热烈推崇、由衷喜爱,迅
即风靡四方。在他们的积极参与下,明代昆曲创作呈现出繁荣兴盛的局面。清代中叶以后,()。相形之下,细腻优雅的昆曲则江河日下。昆曲逐渐丧失以往在剧坛的地位,难以避免地走向衰落。清代乾隆以后,因为昆曲受到民间艺术趣味的熏染,所以不再演出整本大戏,而是撷取散
出进行再创造,形成一批情味生动、表演盎然的折子戏,取得了较以往更大的舞台艺术高度。正是藉着这种努力,昆曲才能于由盛转衰后在舞台上继续存活。2.下列补写文中括号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相继崛起了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地方声腔B.深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
的各种地方声腔相继崛起C.各种地方声腔相继崛起,深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D.各种地方声腔相继崛起,广大观众喜闻乐见【解析】选C。由后文‚相形之下,细腻优雅的昆曲„„‛可知,括号内补写的语句应以同类话题——地方声腔为中心,从而形成对比,排除A项。该句要突出各种地方声腔‚相继崛
起‛,排除B项。该句应围绕‚各种地方声腔‛一个主语叙述,排除D项。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因为昆曲受到民间艺术趣味的熏染,所以不再演出整本大戏,而是撷取散出进行再创造,形成一批表演生动、情味盎然的折子戏,取得了较以往更大的
舞台艺术高度。B.昆曲因为受到民间艺术趣味的熏染,所以不再演出整本大戏,而是撷取散出进行再创造,形成一批表演生动、情味盎然的折子戏,取得了较以往更大的舞台艺术成就。C.昆曲因为受到民间艺术趣味的熏染,所以不再演出整本大戏,而是撷取散出进行再创造,形成一批情味生动、表
演盎然的折子戏,取得了较以往更大的舞台艺术成就。D.因为昆曲受到民间艺术趣味的熏染,所以不再演出整本大戏,而是撷取散出进行再创造,形成一批情味生动、表演盎然的折子戏,取得了较以往更大的舞台艺术成就。【解析】选B。画线句
有两种错误:语序不当和搭配不当。应将‚因为‛和‚昆曲‛调换位置。将‚情味‛和‚表演‛调换位置。‚高度‛不能与‚取得‛搭配,应将‚高度‛改为‚成就‛。故选B。4.根据下面的文字,给“杂剧”下定义。(不超
过50个字)(6分)杂剧综合了“唱”“念”“做”等表现手法。它的剧本描写人物故事则主要通过歌唱和念白。一些优秀剧本的唱词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诗剧的色彩。念白部分由于受唐宋以来的戏剧传统的影响,常有插科打诨,颇富幽默趣味。杂剧每本四折,演唱四套宫调不同的
曲子。这四套由一个演员主唱。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一些次要的角色被称为外末、外旦等,他们偶尔也唱一两支小令,从来不唱整套曲子。杂剧盛行于元朝,明清渐趋衰微。杂剧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先确定宾语中心语‚传统戏剧样式‛,然后提炼文字材料中反映杂剧本质特点的有
关内容,如‚‘唱’‘念’‘做’等表现手法‛‚四折本‛‚盛行于元朝‛等,把这些内容变为宾语中心语前的修饰语,并合理安排好它们的位置即可。答案:(杂剧是一种)盛行于元朝、综合‚唱‛‚念‛‚做‛等表现手法、以主角的歌唱和念白为主的四折本传统戏剧样式。二、阅读鉴赏(15分
)(2019·安庆高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戏痴李老三书名城不大,如一大铗锅平放地上,锅沿四周是高高的山,锅底略略平缓的地方便是城。城里人戏称为锅城。锅城人好戏,由来已久。城志载曰:“梨园婆婆,无日无之„„举国喧阗,昼夜无间。”早年,大凡城里庙会、祭祀或富人家红白喜事,无不搭台唱戏
,热热闹闹。当年的锅城,戏是无日不演,看戏呢,则是通宵达旦。可自锅城人热衷于办企业挣大钱,锅城演戏几近销声匿迹。城南李老三却是热衷依旧,不仅爱听,更爱唱。李老三,原名李阿山,独喜潮剧《柴房会》,因钦敬戏里正直、善良、诙谐、幽默的李老三而改名
。《柴房会》是一出经典潮剧,讲的是小商人李老三夜宿客栈柴房,半夜遇鬼魂莫二娘,正直善良的李老三同情莫二娘的悲惨遭遇,毅然助其复仇的故事。戏里李老三唱《柴房会》身兼二角,一会是声音宏亮朴实、字正腔圆的男声念白,一会又是悲戚戚、哭啼啼的女声唱。台下的李老三
早年听遍了四邻八乡《柴房会》,每每听完看完,回家又学又评,十足一个戏痴。戏痴李老三足足等了30年,找了一个同样是戏痴的女人。女人喜听喜看却不会唱。闲暇时,李老三一字一句教女人学念学唱。低矮的泥砖房里,常常传出《柴房会》精彩片段。清汤寡水的日子里,女人和李老三夫唱妇随,常引来邻居
驻足听戏。夫妻俩纵然艰辛,生活却因戏而精彩。日子就在这一唱一和中悄悄流逝。一日,农闲在家的李老三夫妇又在家拉开架势。女声:不怕,奴自藏于大哥伞下,便能去得。男声:天地不公,世道崎岖,恶人自在,屈死无事,我老三越思越想,就是身无盘缠,一路上我求爹爹拜奶奶,忍饥受饿当化子,哪怕是剥
破脸皮风霜苦,定教冤魂吐气把贼诛。女声:大哥仗义恩德难忘,等候来生做马报还。夫妻二人边走边唱。走着,唱着,女人忽然软绵绵地靠在了李老三的肩臂上。女人走了。李老三右手持着一把红伞,一直为女人撑着。送走了女人
,李老三收藏了红伞和黑戏包。伞是女人先前买的道具,戏包是李老三和女人手牵手逛街时一起看中买的。李老三相信,女人自藏于伞下。李老三自此只听戏不唱戏。在锅城,李老三靠着录音机,一个人孤零零地听了几年戏后,经不住儿子劝说进城了。那是一个锅城根本无
法比拟的真正的城。在城里,李老三先是靠录音机听《柴房会》。录音带换成了光盘,李老三不仅有声听,还有得看。莫二娘:(入室,见室中有异,又闻蚊帐内鼾声,揭帐探视)啊!是何方狂汉,酣睡在帐中?(莫用手一拂,老三翻身
下床)。李老三:哎呀!怎么静静跌落眠床下?(老三坐地搔首狐疑)看着电视里李老三初遇鬼魂莫二娘,在二丈高的竹梯上蹿下跳,欲逃无路,惊恐万状,李老三目不斜视,想唱又不张口,一动不动,呆呆坐上半天,恍若隔世。一日,李老三在报上看到城里大戏院请了一著
名潮剧团,连演三天,戏目有《柴房会》。看到《柴房会》三个字时,李老三的眼直了。《柴房会》开演那晚,李老三收拾齐整,带着收藏多年的红伞和黑戏包,一人持两票早早到大戏院。“还有一位呢?”李老三进场时,服务员问。李老三看了看年轻的服务员,笑笑没
吭声,径直入场。偌大的戏院,李老三第一个进场。走到8排正中1、2号位置,李老三在1号位坐下,把红伞和黑戏包小心翼翼地放在2号位置。红伞和黑戏包在空无一人的大戏院里格外显眼。戏开演了。“为生计,走四方„„”戏
里李老三朗朗上口的开场白震慑了满满一戏院的“潮粉”。李老三在座位上身体微微前倾,聚精会神,竖耳聆听,右手却不忘抚着2号座位的红伞黑戏包。莫二娘:尊一声,我的我的„„大恩人!李老三:叫一句,我的我的„„冤鬼魂。台上,李老三和莫二娘边走边
唱。台下,李老三听着看着身子忽然一软,斜靠在了2号位上。戏痴李老三走了。他是伴着带来的红伞和黑戏包里自己画的一张工笔老妇人像,安详地走了。戏还在唱„„(节选自2017年2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标题“戏痴李老三”,有揭示主人公性格特点的作用,同时“戏痴”二字又暗示了小说的主要情节,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开头描写锅城的地理形势,介绍锅城人喜爱演戏、看戏的民间风俗,这些环境描写有力地增强了这个李老三人物形象的真
实性。C.李老三在妻子去世时一直为她撑着红伞,他相信妻子就藏在红伞下,戏院看戏时仍带着红伞,这样写的目的是表现他思想很迷信。D.李老三夫妇热爱潮剧《柴房会》,妻子是演此戏时离开了人间,李老三是看此戏时离开了人间,可见小说歌颂的是重情重义的爱情。
【解析】选C。错在‚目的是表现他思想很迷信‛,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表现李老三对妻子永别的悲痛与不舍。6.小说中三处戏文的呈现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表现夫妻志同道合、情感深厚;(分析略)②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分析略)。③增强文化韵味;(分析略)。(6分,每点2分,
其中分析紧扣要点,言之成理即可。)7.小说为什么把戏里角色李老三与戏外戏痴李老三对照着写?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赏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互衬,戏外李老三痴迷衬托戏中李老三表演精彩,戏中李老三善良高义衬托戏外李老三有情有义;②双
线交织,既丰富小说情节内容,又凸显小说歌颂情义的主题;③揭示人物性格的成因,戏中李老三影响着戏外李老三个性品格形成;④戏中李老三寄寓着戏外李老三的感情。(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意思即可。)三、素养提升(10分)8.《窦娥冤(节选)》结尾,窦娥许下的三桩誓
愿应验了两桩是全局的高潮。假如你是导演,请描述一下当时的场景。不少于100字。(10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要求描述场景,要在理解文章意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来展现血溅白练和六月飞雪的场景。答案(示例):浮云遮住了红日,寒风悲鸣在耳畔。
一道寒光闪过,殷红的热血飞向高空,直染得丈二白练一片血红。红,由下而上,飞溅的鲜血布满了银幕。顷刻间,大雪纷飞。雪,洁白的雪,由上而下,纷纷扬扬,飞向银幕的每一角。一会儿,茫茫大雪便覆盖了法场,覆盖了四野,也覆盖了善良不屈的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