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PPT课件1-湘美版.ppt,共(58)页,11.493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366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伊斯兰教:享利斯坦尼尔宣礼楼佛教:四川乐山大佛基督教:波提切利天使报喜心灵的慰藉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3课修建石窟供教徒瞻仰与活动;塑造佛像;绘制壁画表现佛教故事佛教是不是诞生于中国?佛教艺术主要
集中在中国的什么时代?为什么要创作这些美术形象?最有代表性的佛教艺术形式是什么?美术作品怎样被用来传播佛教?一、佛教与佛教艺术的渊源公元前6世纪佛教兴起。婆罗门教统治下的印度。传说中的净饭
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的传教活动。认识佛教: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他有感于人生无常,有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遂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创立佛教。佛像各部位名称观音像各部位
名称手势三、佛教石窟寺艺术石窟寺是佛教寺院的一种形式,一般依山开凿,窟前多建有木构或仿木构建筑,有的依附于寺院。由于古代地面建筑多已毁坏,只保留了洞窟遗迹,故称“石窟”。石窟寺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建筑和洞窟内遍布雕塑和绘画,用以造成宗教氛围。石窟寺传统起于印度,是提供
给虔诚教徒修行超度的场所,随着佛教传入而渐渐流行于中国。沿丝绸之路和黄河流域,石窟群分布极广,西南地区和黄河下游地区亦有一定数量的遗存。南北朝时代掀起了中国石窟寺艺术的第一个高潮,甘肃敦煌、新疆克孜尔以及山西大同云岗、河南洛阳龙门、甘肃天水麦积山都有开凿于这一时代的著名石窟遗迹。(
一)敦煌莫高窟壁画甘肃敦煌莫高窟是完整保留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的主要石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从十六国到北周,是敦煌艺术的早期。早期石窟壁画所讲述的佛教故事分为两类:一为佛本生和佛传故事,一为因缘故事。所谓“佛本生故事”,指佛主释迦牟尼前生的事迹
;佛传故事,是佛主一生普度众生的经历;所谓“因缘故事”,是描写普通人经过一番磨难终于出家或成佛的故事。敦煌最多的是佛本生故事画,表现佛主前生为行善而不惜自我牺牲的种种壮举。场面具有戏剧性,强调动态传情,渲染出极其悲壮的气氛
。著名作品有《尸毗王本生》《摩诃萨埵那太子本生》《九色鹿本生》等。(二)云冈、龙门、麦积山石窟造像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代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造像艺术。1.云冈石窟造像云岗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武周
山,开凿于北魏,时间较集中,规模巨大。全长约1公里,主要洞窟53个,佛像、飞天等5100多个。现存最早也最著名的洞窟是由沙门昙曜主持兴造的,被称为“昙曜五窟”(16-20窟)。造像象征五世帝王,宣扬皇帝“即是当今如来”
的思想,具有神权与君权合一的威严性。五窟主像均雄伟高大,气势不凡;形象面型方圆,宽额长眉,深目高鼻,“曹衣出水”式衣褶紧贴其身,带有印度造像余风。高1550厘米高1400厘米2.龙门石窟造像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部伊水两岸的龙门口,始凿于北魏文成帝迁都洛阳(公元488年
)前后。这里是历代帝王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北朝开窟尤甚,隋唐继其后。造像总数逾10万。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是北魏时期开凿的代表洞窟,被称为“龙门北魏三大窟”。宾阳中洞北魏后期雕像,布局巧妙,技法成熟,堪为典范。龙门造像已演变为褒衣博带、仪态超然
、面容清癯的“秀骨清像”,风格由古朴挺健转为秀雅端庄,简直就是中国士大夫的化身了。从云岗到龙门,可见佛教造像艺术逐步中国化的历史轨迹。3.麦积山石窟造像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市东南45公里的秦岭两端,因山状似麦垛故名,是保留泥塑造像最多的石窟。今存泥塑7000余躯,间
有少量石雕。其始凿于十六国后期,现存主要是北魏作品;造型风格以儒雅从容的“秀骨清像”著称。作为中国式佛像的范例,其价值在龙门造像之上,其艺术表现力超过敦煌。四、佛教石窟寺艺术(唐)1.唐代石窟寺壁画:唐代石窟寺反映了唐代宗教壁画的盛况。新疆克孜尔石窟、库木吐喇石窟和甘肃敦煌莫
高窟,是唐代石窟寺壁画的重要保留地。其中,敦煌莫高窟最为典型。从隋代中期开始,莫高窟的壁画气氛就不像早期那样阴郁和狂热了,而逐渐透露出乐观主义情调,至盛唐,更是变成了欢乐热烈的场面。唐代大量出现的是各类经变画。经变画,即经变,亦称变或变相,广言之,凡依
据佛经绘制之画,皆可称为“变”。画作构图庞大,气氛热烈,技法成熟而风格华美。借佛教经文演绎着人生的盛筵。经变画的种类甚多,最能代表唐代审美风尚的是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变(图220):阿弥陀佛端坐中央,前有伎乐歌舞、宝池莲台,后有菩提双树、楼台殿阁;观音、势至两大菩萨胁侍左
右,神王、天将、夜叉、供养人环绕四周;飞天漫舞,天乐奏鸣,祥云浮动,构成了极其华美富丽和歌舞升平的图画。《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记载:西方净土世界以琉璃为天,黄金铺地,莲花作壤,无五浊之垢染;众生
个个颜貌端正,智慧高明,超世稀有而且寿命长远康乐无病,无贫富贵贱,无男女生育之污秽,无幼壮衰老之异;他们住着的珠楼、大宝楼阁,其雕梁画栋皆由七宝镶成,里面四季恒温;出门有龙拉车、凤划船;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
罗绸缎,而且衣服饮食,华香璎珞无不应念即至;净土世界有无量佛光四起,永无黑暗;天乐不鼓自鸣,飞天四处起舞,青雀自由翱翔,事事悉如人意……有百乐而无一苦,故曰“极乐”世界。敦煌壁画中对佛、菩萨、天王等形象的刻画,充满了现实生活气息。特别是菩萨形象,更突出了现实生活中女性美的特
征。她们或端庄文静,或婀娜多姿,或艳丽丰腴,故有菩萨似宫娃的说法。天王和力士造型夸张,神态狞厉;飞天飘逸灵动,自然轻盈,增加了空间感和画面的动势,艺术效果强烈。2.唐代石窟造像敦煌莫高窟唐代造像:敦煌莫高窟唐代彩塑的数量、内容和造型均为历代之最。体积最大的造
像都属于这个时代,但多为等人高。这些宗教造像皆有现实依据。菩萨像有的像贵妇,有的像妙龄少女,造型“端严柔弱似妓女之貌,故夸菩萨如宫娃也”;天王像也有如世俗社会的武士,天王足下的夜叉拼命挣扎,是现实生活中反抗者的化身。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奉先寺原为龙门石窟中的木构建筑群,后遭伊水冲毁,徒留石刻像龛。本尊为卢舍那佛坐像,两侧为迦叶、阿难、菩萨、天王、力士等僧众,组成了气势宏大的雕塑群,气氛庄严虔诚,表现了佛的智慧“光明普照”。高大的主像综
合了男性的雄伟体魄和女性慈祥秀美的气质,头微低,略俯视,视线洞穿礼忏者的目光。佛教造像的内容吸收了儒家的忠孝伦理思想大足石刻:宝顶17号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中释迦行孝报恩成佛之十二举棺葬父课后作业外派学习小组参
观麦积山石窟壁画及雕像。并写出参观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