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二课 地域的永恒魅力》教学设计3-湘美版.docx,共(17)页,75.421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358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十二课《地域永恒的魅力》教案——中国民居与蒙古族民居[备课说课]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域的永恒魅力》是湘版教材高二美术课本第三单元第12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各异的风土人情,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
容在认识中国民居美术建筑作品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鉴赏理解。2、能力目标:对中国民居建筑的认识兴趣。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情感、热爱家
乡民居建筑。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民族建筑、家乡建筑文化的认同感,才能理解中国民居建筑类型和建筑特点,理解地域因素对民居建筑的影响。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地域的文化因素对中国民居建
筑的影响。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说教法我们都知道美术是一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
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
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的投影、视频播放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2、活动探究法引
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3、小组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由于本节内容与
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五、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
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
总结反思法。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六、说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1、导入新课:(3—5分钟)请学生诵读《内蒙古礼赞》由生活中的图片欣
赏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吸引学生接受新课。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美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2、讲授新课:(30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
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3、课堂小
结,强化认识。(3—5分钟)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4、板书设计,课堂活动。(3---5分钟)5、布置作业。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有课外
活动学习目的。结束: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
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材分析]根据教材的特点,分析建筑与地域性因素之间的关系;着重根据学生特点将学习气候、风俗习惯、民族文化等方面对建筑的影响;了解家乡建筑文化。因此我设计了《中国民
居》这一节课。[目标分析]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以及美术作品带来的影响。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联系生活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情感目标:增
加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和家乡建筑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教学过程]一.一、教学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问题)同学们,你们能说说我们的家乡吗?图片展示学生讨论:我们的家
乡内蒙古,请学生诵读《内蒙古礼赞》学生介绍:家乡建筑及特征(问题)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我国各地代表性的建筑及特征?活动实践。课堂活动:安排6-8人小组的交流合作学习活动;绘制自己见到过的知道的民居,安排6-8人学习小
组自主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绘制线描图。生:……(学生自评):介绍作品创作意图、绘制的建筑及特征二、引出课题——地域永恒的魅力师: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多媒体播放出各地的代表性建筑图片。)(问题)1.它们的风格相同吗?2.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些建筑的不同风格?生:……师
:它们的不同是由于一些地域性因素的差别造成的。三、课堂教学:(问题)中国各地的民居大不相同,他们分别有着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呢?生:……老师小结:1.民居建筑大体可分为归整式住宅和自由式住宅两大类。2.北方民居多采取中轴对称的四合院或三合
院布局,以北京四合院住宅和山西民宅最为典型。3.南方炎热多雨,人口密集,住宅紧凑,多楼房。(问题)如果你们家建造房子会考虑哪些因素呢?除了居住环境影响外,还有哪些?生:……老师小结:房屋的造价、样式、内
部装修等,甚至还有“风水”。(把讨论引入“风水”话题上来)(问题)古人又是怎么考虑的呢?“风水”又作何解释呢?生:……四、老师小结:古人认为居住环境对人的健康、寿命有直接影响,故建筑居所多强调环境的选择,或坐落于青山绿水、阳光充足之处,或因地制宜,“辟园林与城中”,将自然美与艺
术美巧妙结合,反映了体验自然、回归自然的独特文化心理。除此之外,他们还很注重“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1.安徽民居--宏村师: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31年),至今800余
年。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整个村落有着如此的美景,源于这个村落的村民认为他们的风水不是很理想,于是请风水先生来改改他们的风水
,让他们有着更好的命运。于是这个风水先生上上下下,仔细的考察一番,设计出这个“中国画里的乡村”。(问题)宏村哪些方面受到风水学的影响,具有何实际意义?(多媒体播放“宏村”录像,看宏村录像后回答)老师小结:①整个村子呈“牛”型结构布局,更是被誉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
一大奇迹。那巍峨苍翠的雷岗山当作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②以村西北一溪凿圳绕屋过户,九曲十弯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汇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肠和牛胃。水渠最后注入村南的湖泊,称牛肚。接着,人们又在绕村溪
河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历经数年,一幅牛的图腾跃然而出。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问
题)如果将安徽民居的建筑形制搬到西北地区的建筑上,会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和谐吗?请说说会或不会的理由生:……得出结论:“风水”建筑是依据实际生活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而设计的。“宏村”的结构虽然想象成:牛肚、聚宝盆,牛肠等,还是脱离不了实用与科学的建造
方式。(板书:宏村:实用性、科学性)2.北京四合院师:为什么叫“四合院”呢?生:……师小结: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师:请根据老师给出的图片,
试着安排“一家老小”的居住房间。生:……教师小结:①由于受日照的影响,四面的房子以座北朝南为最好,所以,四合院都以北边的房子为正房,东西两侧次之,为厢房,与北房相对的南房称为倒座房。中型或大型四合院的最后一排正房为后罩房。②一家子两三辈人,家长住正房(上房、上屋);晚辈
们住厢房,其中东厢房是老大住的,西厢房是弟弟居住的;南房作客厅或书房。院子里有砖铺的十字甬路,通到东西南北各房门,屋门前都有台阶。外院,东西各有鹿顶一间或两间。鹿顶的房子比厢房稍小一些,用做厨房或是供仆人们居住。(问题)北京四合院为什么以这种结构建造呢?(可从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
因素考虑)生:……自然因素:北方纬度较高,日照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四合院的开阔布局能尽可能的加大光照面积,保证室内的光线充足。人文因素:封建家长制的思想严重泛滥,北京是中国的古都,是天子脚下,这种思想更加严重,反映在建筑上,就是
北京四合院的布局,长幼有序,各居其室。地理因素:我国北方多平原,所以建造的房子占地相对较大,这就是北京四合院显得大气的原因。(问题)故宫和四合院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展示故宫和四合院图片生:……老师小结:人物的等级地位、大小尊卑都在这两座建筑中体现出来;严格的建筑比例和构造样式在这二者上
明显的表现出来。(问题)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四合院建筑样式,它与北京四合院相比区别在哪里?生:……展示北京四合院和平阳顺溪的清代古屋图片师:北京四合院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且正房、厢房、倒座等
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这样,北京四合院从空中鸟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围合一个院落。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实的院,宽敞开阔,阳光充足,视野广大。而南方许多地区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屋多为楼房,而且在庭
院的四个拐角处,房屋相连,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并不独立存在。所以南方人将庭院称为“天井”,可见江南庭院之小,有如“井”字。得出结论“北京四合院”是依据建筑的“实用性”、“美观性”和“科学性”以及中国古代的“等级尊卑地位”等来建造的。它蕴含着深
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文化内涵丰富,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居住观念。(板书:北京四合院:实用性、美观性、科学性、等级尊卑地位)3.福建土楼(问题)福建民居为什么做成方形或圆形?土楼的建筑功能是什么?土楼的内部结构有哪些合理性?展示福建土楼片段生……得出结
论:“福建土楼”的结构充分把“防御性”、“防火性”、“实用性”和所谓的“风水学”结合起来。把“美观实用”、“科学性”、“防御性”和“风水学”结合是此民居的最大特点。(板书:福建土楼:防御性、防火性、美
观实用性、科学性)五、知识升华:图片欣赏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气候、地形、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对建筑的影响;了解到了建筑所具有的特点和建筑样式;也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增强了对家乡建筑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这些知识的学习也为我们学习地域与
艺术流派的关系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七、作业:调查自己生活的区域有哪些能够代表本地特色的现代建筑,它们在哪些方面凸显了本地的特色,请与同学交流后,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第三单元《地域的永恒魅力》教学课后反思
《地域的永恒魅力——中国民居建筑》;使用教材:湘美版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设计指导思想:;1、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作;2、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实施与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
;3、关于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趋势之一是打破以往单一学科我在教学中的教法,下面就谈一谈:1、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
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穿插一些教师旅游考察的民居录像资料,兼任教师和导游的双重角色,使学生在愉悦的旅游情境中探索新知识,获得新的审美体验。2、小组合作学
习方法的实施与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是一种
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本课中“傣家竹楼”、“窑洞”、“客家土楼”教学阶段,教师准备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究民居的艺术特点与地域风貌的关系时安排6人小组的交流合作学习;“北京四合院”、“蒙古包”、“
维吾尔族民居”和“徽州民居”则安排6-8人学习小组自主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在这个环节中除了获得审美技能以外还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3、关于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趋势之一是打破以往
单一学科知识组成的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增加由几门邻近或相关学科的内容相融合组成的综合课程。新课程改革就反映了这一课程改革的趋势。本课教学中把美术、地理、历史等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帮助学生更整体地掌握知识。4、对有效教学的理解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时提到,教师进行有效
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现在的很多公开课表面看看很热闹,学生活动结果很成功,但课后仔细想想通过这堂课学习学生收获了什么?哪怕这堂
课不用老师上课,直接学生活动也可以有同样的活动成果,这样的课能否算是有效教学呢?所以美术课的有效教学应该是“秀”过了、激动过了还有一些艺术特点、欣赏方法等东西是学生新学到的、新获得的。教材分析:《地域的永恒魅力》是《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的第十二课,本课从地域性因素如何
影响美术创作这个角度入手,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不同的地理位置以及文化背景会给美术创作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教材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民居与地域。2、寺庙建筑与地域。3、中国陶器、绘画与地域。4、外国绘画流派与
地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丰富第一块内容作为第一课时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艺术特点,详细分析地域对民居建筑的影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民居建筑艺术特点的学习方法。学情分析:1、高中学生有一定的地理学科、历史学科和生活常识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民居建筑,学生在假期的旅游活
动、其他学科的学习、各种媒体上或多或少地接触过。2、作为高一的学生,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已经高度发达接近成人。教师对教材进行一定的组织和补充后,学生可以根据材料自主进行分析、体验、感悟出其中的艺
术特点。教学策略与手段:“教法为学法的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教育学规律告诉我们:教师主导的作用的体现与否正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否。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设计了本堂课的教法与学法:1、教师重视学法辅导与学生实践运用相结合(自主)2、教师提问引导与学生交流讨论相
结合(合作)3、教师以材料展示法教与学生以探究法学相结合(探究)课前准备:北方窑洞、南方傣家竹楼、福建客家土楼、徽派建筑等图片和旅游所拍录像资料,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