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四课 “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教学设计2-人教版.doc,共(8)页,84.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214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教案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外国美术鉴赏部分第4课教学理念:1、强调文化情境和人文精神综观艺术长河,任何艺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
的。作者在创作时,不可避免的受到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在教学中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美术作品本身,而是把它放到浩瀚的人文海洋中,从生活实际中加以诠释。文艺复兴美术作品只有在文艺
复兴运动的历史背景中才能被正确地认识和解读,而且只有将作品与特定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从而才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发展方向。2、主动研讨和探索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
容。在一般的美术作品鉴赏中,特别是相对学生来说时空久远的美术作品鉴赏往往会陷入教师费力解说,学生理解困难的尴尬境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本课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是辅助、协调、提供资料、组织讨论、回答一些学生的疑问。教师决不能以自己的讲解代替
学生的独立思考。教材分析:文艺复兴运动是14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在意大利开始的遍及欧洲各地的一种文化变革,它被史学界肯定为西欧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一次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的背景是由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欧洲的意大
利首先在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新兴资产阶级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迫切需要。同时,随着基督教的神权思想束缚被打破,人们迫切要求看到表现自己生活的新艺术,又随着古希腊罗马遗址不断的发掘出土,人们开始出现向往古代文化的心情。它使欧洲的科学、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正如恩格斯评价为是
“人类经历的最伟大的进步性变革”。本课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为主,重点分析了文艺复兴盛期的美术“三杰”及其代表作品,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是以鲜明的人性形象取代了神秘的宗教形象,以其活泼、健康、旺盛的人文精神冲击着刻板、冷漠、而沉郁的宗教灵魂,以科学的真
理矫正着宗教的愚顽,形成西方绘画史上人文主义艺术的高峰。教学目标:1、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作品的种类、题材、造型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感受经典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2、加深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三杰”对西方绘画艺术重大贡献的
认识,体会美术的文化价值。3、初步掌握欣赏西方经典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外国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4、学习艺术巨匠们勤奋、刻苦钻研的精神。教学重点:1、通过对达·芬奇等人绘画作品的欣赏,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总体风格和造型特
点,进而掌握这一时期审美观点的变迁。2、学习艺术家们勤奋、刻苦钻研的精神。教学难点:1、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和重要的历史意义。2、文艺复兴美术取得高度艺术成就的原因。教学手段:ppt课件教学方法:图片投影引导式分组合作交流式师生综合探讨式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学生:课前上网或到
图书馆查阅资料,广泛收集关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家及其他们的主要作品。(设计意图: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发展概况,创造一种鉴赏的氛围。)教学过程:一、导入:显示:《蒙娜丽莎》和《圣母子》图片提问:你知道这两幅画的名字吗?你
更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出示课题《“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设计意图:1、直观形象的展示,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通过对两个形象的评价,奠定了学生鉴赏的氛围。)二、检查预习情况:1、欧洲文艺复兴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2、文艺复
兴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它复兴的是什么时期的文化?(设计意图:在教师检查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很自然的解决了本课鉴赏内容的历史背景,拓展了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三、主要美术家及作品的研讨1、达·芬奇⑴、画家介绍请学生讲一讲,教师作适当补
充。⑵、作品分析▲显示《蒙娜丽莎》提示学生从构图、明暗及画中人物的外貌特征、精神气质去分析。(描述举例:从她的脸上,透过那微抿的嘴唇、微挑的眼角和微凝的双目,流露着一种恬静、淡雅而又神秘的微笑,自然、纯真、朴素地将一丝不易察觉的,充满着人性情感的内心活动透益出来。透过柔润而丰满的肌肤、精湛
而准确的结构、自然而生动的姿态,感到一种富有青春生命力的血液在流动,这是活鲜而富有灵性的生命体。体现出人本身的价值和自然美感,宏扬了人文主义精神。)比较《蒙娜丽莎》与中世纪绘画的不同之处(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有两个主要的特点,首先是以其活泼、健康、旺盛的人文精神冲击着刻板、冷漠而沉郁的
宗教灵魂;其次是以鲜明的人性形象取代了神秘的宗教形象。)▲显示《最后的晚餐》提示学生从构图、人物神态及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设计意图:教师帮助学生深入鉴赏达芬奇的作品,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文艺复兴美术作品风格和造型特点的认识,另
一方面学习鉴赏赏西方经典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外国绘画作品的鉴赏能力。)2、拉斐尔(学生分四组讲评代表美术家及其作品)⑴、画家介绍⑵、作品分析▲显示《西斯庭圣母》:学生分析讲评▲显示《雅典学院》:学生分析讲评3、米开朗基罗⑴、画家介
绍⑵、作品分析▲显示《大卫》和《摩西》:学生分析讲评▲显示《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纪》:学生分析讲评4、丢勒⑴、画家介绍⑵、作品分析▲显示《四使徒》:学生分析讲评5、扬·凡·爱克⑴、画家介绍⑵、作品分析▲显示《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学生分析讲评⑶、画家的贡献(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1、用分组比赛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带入激烈竞争的情境。2、把评价权给予每一位学生,改变教师一讲到底的弊病。3、加强学生互相合作与交流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享受成功。)四、练一练学生抢答五、课堂回顾六、课后话题建议1、联系世界历史课的学习,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
为什么能取得突出的成就?2、达·芬奇为什么能成为艺术巨匠?(注:有兴趣的同学可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以论文报告出现)教师推荐参考图书、网络等有关资料(设计意图:一堂课不在于45分钟所学的东西,而是在于45分钟后,学生还是否有兴趣学下去。)附:板书设计第四课“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1、
达·芬奇(1)《蒙娜丽莎》梦幻人文精神成角、平行透视法(2)《最后的晚餐》全新爱憎鲜明平行透视法作品深沉、含蓄、富于理性,犹如深不可测的大海。2、拉斐尔(1)《西斯庭圣母》文艺复兴(2)《雅典学院》美术“三杰”作品优雅、秀美,犹如广阔而又明朗的原野。3、米开朗基罗(1)《大卫》和《摩西》(2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纪》作品雄健有力、充满激情,犹如高山峻岭的雄伟。4、丢勒《四使徒》作品画风严谨,主题深刻。5、扬·凡·埃克《阿尔诺非尼夫妇像》肖像创新史无前例革新了油画材料,从此世界上就有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油画。教学目标:1、能认识和研究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美术的突
出成就。2、了解和研究意大利“三杰”、尼德兰画家扬·凡·埃克、德国画家阿尔布莱希特·丢勒的艺术风格。3、认识和了解本课所列举外国美术作品的画种、题材、作品内涵、造型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感受,体验并评述外国美术作品的基
本形式美感。教学重点和难点:研究和挖掘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美术作品的艺术风格,从作品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去欣赏意大利“三杰”、尼德兰画家扬·凡·埃克、德国画家阿尔布莱希特·丢勒的美术作品。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仪
征市精诚高级中学211400:一、交流感受1、学生回答外国美术作品的多种形式。师:同学们,你平时看过外国哪些美术作品?研究过哪些外国美术作品?学生回答,出示课前准备的各种形式的外国美术作品。2、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
外国美术作品可分为:壁画、雕刻、板上油画等多种形式,你最喜欢看哪种形式的美术作品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外国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一些名人名作。恩格斯在评价欧洲文艺复兴这个伟大的历史时代说过这样一段著名的话:‘这是一次人类从来
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板书]第四课:“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二、学生欣赏外国美术作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的看法。1、达·芬奇(
1452年-1519年)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艺术家,发明家和科学家,他的两幅最著名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和肖像画《蒙娜丽莎》奠定了他在世界美术上的重要地位。(1)《最后的晚餐》(壁画,484×880cm,1495年-1497年米兰圣马利亚·格拉契修道院)
(参见P177页样画)这是一幅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关于耶酥被他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出卖的宗教故事,是欧洲中世纪流行的绘画题材。这幅画以怎样的表现形式?人物的姿态和心理反应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构图?采用一种什么透视法?你对这幅壁画总体感受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并板书:“人物姿态各自不同”、“心理反应当然也不同,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爱憎鲜明,犹大与众不同”、“体现多样统一构图原则方法”、“表现文艺复兴时期发明的平行透视法”。(2)《蒙娜丽莎》(板上油画,53
×77cm,1503年-1506年巴黎卢浮宫藏)这幅被称为“神秘的蒙娜丽莎”的世界名画,画中人物画的是谁,说法不一,永远是后人讨论的重要话题,我们无法说清,而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出色运用的透视法则以及表现人文精神绘画手法是我们永远讨论的重要话题。(让学生自由组合,交换自
己赏画的感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梦幻般的风景”、“成角与平行透视相结合的方法”、“蒙娜丽莎的微笑和她耐人寻味的形象体现了时代特色的人文精神”。教师小结:达·芬奇的作品深沉、含蓄、富于理性,犹如深不可测的大海2、米开朗基罗·波那罗帝(1475年
-1564年)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巨人。他的雕刻名作《大卫》和《摩西》,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以及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设计的拱顶,体现了他在美术领域中的突出成就。(1)《大卫》无论是青铜像还是大理石像都是世上一绝,你们喜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
再作简单介绍)米开朗基罗雕刻大卫是基督教圣经中的少年英雄。他以全新的艺术形象,体现了高度的人体造型技巧,它一直被列为人体造型的范本。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青铜像是先制模再铸造,大理石先选石材,造型,再雕刻成型,工艺非常精巧。(2)《摩西》(大理石,高225c
m,1545年,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藏)摩西是基督教圣经中的英雄人物,是带领犹太人摆脱埃及人奴役的解放者,是犹太人崇敬的最伟大的先知。作者创作的摩西雕像是教皇朱利安二世陵墓中最重要的部分。“欣赏雕像作品,一是要看雕像的整体造型;
二是要看雕像的工艺;三是要看所雕人物的气势。”(要求学生根据图像大胆发表自己欣赏作品的感受和艺术品味)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整个雕像有一种气势磅礴的力量和威严”、“凝视的目光和垂胸的美髯进一步衬托出他大义凛然的气概
”“右手紧紧地保护着象征‘摩西十诫’的石板,意味着他对保卫人民的忠诚的信心”、“极其复杂的衣纹和质感的处理,摩西的双臂肌肉和静脉的刻画,使人忘记了这是冰冷的大理石,分明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显示了高超的雕刻技巧。”(3)《西斯廷教堂
的天顶画――创世纪》(壁画,13×36m,1508年-1512年,罗马梵蒂冈宫内的西斯廷教堂)教堂天顶画:面积468平方米,米开朗基罗独自一人花了四年时间完成,天顶中部长方形共画了九个场景,按照先后是:光与夜
的分离、创造日月、创造天地、创造亚当、创造夏娃、逐出乐园、诺亚祝祭、大洪水、诺亚醉酒等九个画面。长方形画面四周画的是圣经中的先知、女神、祖先等。如此宏大而复杂的画面,与教堂天顶的复杂结构融为一体,这是史无前例
的的伟大创造。画面中所画的人物和事件虽然源于宗教传说,但这些人物不是基督教所宣扬的逆来顺受的奴仆和罪人,而是身强力壮、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先知、英雄,是对人的创造力的歌颂,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作者对宗教传说的再创造和再造化。教师引导学生对P182页部分放大作品欣赏
、品味,从而挖掘米开朗基罗创作的深刻内涵。教师小结:米开朗基罗的作品雄健有力,充满激情,犹如高山峻岭的雄伟。3、拉斐尔·桑西(1483年-1520年),从多才多艺这一点来讲,拉斐尔不如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但从善于吸取名家之长集于一身,创造出清
新、宁静而又幽雅秀美的艺术风格来讲,却又是其他人难以比拟的,何况他又是英年早逝(只活了37岁)。拉斐尔创造的一系列圣母像,体现了古典艺术所追求的理想美,成为西方古典美术女性美的典型。他为罗马梵蒂冈宫签字大厅创作的三幅大型装饰
壁画,即《小考佩尔圣母》、《椅中圣母》、《雅典学院》,显示了年轻的拉斐尔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这里我提示同学们的是《雅典学院》又称《雅典学派》或《哲学》,画中描绘了以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及其弟子亚里士多德为
中心的五十多名各方面的著名学者,以真实写照歌颂人类对智慧的真理和的追求和向往,赞美人的创造力。教师小结:拉斐尔的作品优雅、秀美,犹如广阔而又明朗的原野。4、尼德兰画家扬·凡·埃克(1390年-1441年),论
知名度,扬·凡·埃克显然不如意大利的“三杰”,但谈及欧洲油画发展的历史,就不能不谈到扬·凡·埃克,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发明了油画颜料的新配方,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油画”、“解决画家运笔流畅、色彩更加丰富的问题”、“他的肖像画有重大创新意
义不受前人的影响。”《阿尔诺非尼夫妇像》(木板油画,81.8×59.7cm,1434年伦敦国立美术馆藏)扬·凡·埃克《阿尔诺非尼夫妇像》这幅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品,你能说与前面欣赏“三杰”作品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教师
归纳并板书:“男女组合的全身双人肖像是史无前例的”、“肖像的背景是极其真实的室内景也是罕见的”、“这幅画不仅极其写实,而且充满象征意味,如,新娘的白头巾表示纯洁,小狗象征对爱情的忠诚,红色的帐幔代表性的和谐,室内的吊灯和烛光象征上帝之光,壁上的镜子代表基督教宣扬的天堂5、德国画家
阿尔布莱希特·丢勒(1471年-1528年)恩格斯把丢勒看作是和达·芬奇一样的杰出人物之一。他说:“阿尔布莱希特是画家、铜牌雕刻家、塑像家、建筑家,此外还发明了一种筑城学体系。”《四使徒》(木板油画,单幅215×75cm,1523年-152
6年,德国莱尼黑志绘画馆藏)师简述:这是丢勒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四使徒”指的是基督教的四个门徒即约翰、彼得、保罗和马可。丢勒将他们也作为“使徒”,显示出他强烈的新教色彩,同时,画中的四使徒,实际上代表了四种性
格:乐观、冷静,暴躁和忧郁。从画面上你们能辨别四种性格的人吗?三、课堂总结文艺复兴美术界辈出的名画家很多,如意大利波提切利,代表作《春》、《维纳斯的诞生》;乔尔乔内,代表作《入睡的维纳斯》;提香,代表作《花神》;尼德兰·彼得·勃鲁盖尔,代表作《雪
中猎人》等等。这些都是文艺复兴美术界精品之作,是我们欣赏研究的永恒话题。一、拓展选择一作品进行鉴赏练习,阐述作品内涵,字数100字左右。六、过程设计: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紧扣预设目标和学生学习的重、难点,采用以下的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发情意;观察欣
赏——形成认识;研究讨论——提高认识;拓展延伸——深层学习;总结反思——深化认识五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激发情意(约3分钟)首先让学生观看去年上映的《TheDaVinciCode》(《达芬奇密码》)
视频片段,这其中有对名画《最后的晚餐》奇特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课外知识认知水平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迫切了解画家及其他作品的愿望。通过视频相关内容明确本课课题:板书:文艺复兴美术。结合学生课前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简述文艺复兴期间有哪些著名艺术家和作品,随后板书:文艺复兴三杰,呈现本课欣赏的重点内
容。这个问题可以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因为初中二年级美术教材中已经提及过文艺复兴时期的相关画家,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学生印象已然比较模糊,通过这一环节加深学生的印象。2、观察欣赏——形成认识(约5分钟)应用PPT分别展示《最后的晚餐》、《创世纪》、《椅中圣母》图片,让学生
讨论猜测分别由谁创作。这样的设计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建议:美术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现实生活经验,巧妙创设情境,以旧带新,自然学习。接下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问题,畅谈感想,教师参与交流,抛出相关问题(多媒体
课件出示),引领学生比较、归纳。你们组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认为这些作品各自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之后并派代表尝试着说出理由。板书:《最后的晚餐》、《创世纪》、《椅中圣母》这样做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美术鉴赏课的参与热情,充分激活课堂,使得教师上课和学生学习过程成为轻松自然、充分享受的过程!并
能充分锻炼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可以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都能得到审美方法的锻炼和审美能力的共同提升。通过讨论,代表阐述,让各组间彼此碰撞、分享对作品的第一次丰富的显性认识,教师则起到学习引领的作用。3、研究讨论——提高认
识(约23分钟)首先在欣赏《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时,围绕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学习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最后的晚餐》这一宗教故事绘画题材的相关问题:为什么要这样构图?采用一种什么透视法?画中人物的姿态和心理反应是什么?你能从中看出达芬奇的绘画艺术风格
面貌大致是什么?学生讨论分析,给出答案。教师进行归纳并在多媒体课件上显示:“人物姿态各自不同”“心理反应当然也不同,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爱憎鲜明,犹大与众不同”“体现多样统一构图原则方法”“表现文艺复兴时期发明的平行透视法”在出示平行透视法这一知识点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画面上直观的把平行
透视法演示给学生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能根据教学重点的要求做到在直观的感性认识中提炼出理性的认识,便于学生深入浅出的掌握知识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上,利用画中人物的姿态和心理反应这一问题,学生经过讨论,领悟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其次,打出创世纪中
《创造亚当》的局部放大图,抛出问题: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宣扬什么?画家把这一宗教题材画中的人物刻画的如此雄健有力是想表达什么?PPT打出《大卫》雕塑作品与《创造亚当》并置,提出问题:请结合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
像的赏析尝试说出米开朗基罗作品的艺术风格。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构思是先让学生回忆巩固上节课知识,鲜明对比于第二个问题,更有利于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更加容易彰显出文艺复兴的浓重的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色彩。这样的
对比赏析,重点突出在学生主动领悟文艺复兴时期赞美人性自由的思想情感。为教学难点的解决铺平道路。最后,利用对比的方法打出中世纪圣母像和《椅中圣母》的对比图片,利用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循序渐进的得出拉斐尔作品的艺术风格。然后我把对这三位
巨匠的总结还原到书本第94页上,让学生做好标记,利用课本文字再次加深对作者以及相关作品的理解。这样做的意图是让学生能及时巩固相关知识点,明确教学重点。同时在发挥好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让知识回归课本本位。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利用问题设置的递进性,层层深入,帮助学生
就三件代表作品的分析使学生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促使学生在第一次认识和感知的基础上理性分析三件作品,这样做的理由有两点:高中生已经具备在合作学习中理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利用这一课堂控制手段使得学生不至于出现讨论假热闹的场面。在此期间,由于高一的学生就文艺复兴运动相关
知识薄弱,结合课前的预习,我在指导和帮助学生归纳的过程中利用讲授法,适时介绍(通过PPT链接)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知识,解决学习难点。4、拓展延伸——深层学习(约8分钟)*课堂展示另一段视频材料:都灵冬奥会开幕,开幕式整台演出,完美展现出意大利的人文历史
。特别是天空中飞舞的众神,及从贝壳里走出的美神维纳斯;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出相符合的画面。(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的让人文主义宣扬人是宇宙的主宰,是万物之本,赞美爱情,颂扬欢乐的核心理念又一次以视觉的感知呈现出来。相信这对学生深刻理解人文主义在作品中的传达和
感染再也不是空乏无味的而是可以以此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也是本课中所要达成的情感目标。)*自主探究文艺复兴时期另两位代表人物以及归纳他们作品的特点。为了能引导他们更好地自主鉴赏,我设计了这样两个
问题:1、扬·凡·埃克《阿尔诺非尼夫妇像》这幅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品,你能说与前面欣赏“三杰”作品有什么不同?2、为何恩格斯会把丢勒看做是和达芬奇一样的杰出人物?采取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进行课堂设计,学生间相互评价。最后,我总结学生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发
表自己的评价观点,让学生明白:艺术欣赏是很主观的活动,多作品的理解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与教育水平的。学生们通过合作学习,并经过总结,认识提高,应该初步具有了独立探究的能力和掌握了一定的方法。结合课本完全可以在课堂剩余的时间和课后做进一步的探究。将美
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真正进一步学会自主学习。提高美术素养,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实现情感目标的预设。5、总结反思——深化认识(约2分钟)对代表人物作品的赏析,从知识的工具性和思想情感的传达来引导学生生成自主探究、合
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高效和有意义教学的目的。结合实际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作品的思想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真正起了艺术普及作用。美术鉴赏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让学生能感受到美,
会欣赏美,享受美。六、课后活动课后提供相关专题网站,让学生浏览其他人对这一时期艺术作品的评价,并进一步总结,提炼自己的认识,下节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