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22课《礼记两则-大道之行也》导学案12-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共(3)页,16.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983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初二语文《大道之行也》导学案编写人:审核人:初二备课组编写时间:【学习重点】1、掌握相关文言词语。2、培养朗读能力。3、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学习重点】1、培养朗读能力。2、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学习难点】理解文章所蕴涵的为国家、集体、他人谋利益的奉献精神。【学法指导】
朗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学习过程】一.了解文章来源。1.孔子,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2.本文选自《》。礼运,《礼记》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的著作。3.《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朝代)(编者)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
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你知道的儒家经典著作有。二.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选贤与能()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编纂()货恶其弃于地也()门闩()2.你感觉本文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可能是一个什么样子?(用
自己的话)三.多种方式朗读。然后学生疏通课文。1.对照注解独立解决以下词语的意思。(括号前的词或加横线的词语)A.大道()之行()B.选贤与()能C.讲信修睦()D.故()人不独亲()其亲E.矜()F.皆有所养()G.男有分()H.货恶()其弃于
地也I.不必藏()于己J.谋闭()而不兴()K.盗窃乱贼()而不作()L.故外户而不闭()2.翻译下列语句。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⑵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⑶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四.自由朗读。背诵。充分
感受本文的要点和主旨。1.默写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够安居乐业的文字。2.默写表现人们对财富和劳动的观念都达到了一定境界的文字。3.通过你的分析,你认为作者描述的大同社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4.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意相
近的语句。5.说出文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表意相近的语句。五.拓展延伸,自由讨论。1.“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2.请你将今天的社会跟儒家学者们(或孔子)构想的大同社会作比较,然后谈谈你的体会。六.课堂小结:七.课堂检测一.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及其
意义。⑴选贤与能。()⑵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二.填空。1.《大道之行也》选自,这是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西汉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2.研读课文填写:大道的内涵是、、。3.《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4.所谓
“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三.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
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释词: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睦:)⑵不独子其子(子:)⑶矜、寡、孤、独(孤:)⑷盗窃乱贼而不作(贼:)2.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大道:大同:3.文中
哪些句子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