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两则-大道之行也》导学案10-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DOC
  • 阅读 63 次
  • 下载 1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17.343 KB
  • 2022-12-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22课《礼记两则-大道之行也》导学案10-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22课《礼记两则-大道之行也》导学案10-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3 已有1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22课《礼记两则-大道之行也》导学案10-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x,共(5)页,17.343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983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领悟古人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课前预标一、背景资料及

题目解说:1、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他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了此番言论。2、题目解说:“大道”可以理解为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题目的意思是“当大道施行的时候”。二、文学常识

《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十三经之一。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49篇分属于制度、通论、名堂阴阳、丧服、世子法、祭祀、乐记、吉事等,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

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1)给加点字注音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矜.寡孤独(guān)男有分.(fèn)货恶.其弃于地也(wù)(2)注意朗读节奏故

/人/不独亲其亲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力/恶其不出于身也是故/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与:通“举”,选拔。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课堂达标1.文本感知(1)《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四个成语

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鳏寡孤独,夜不闭户,天下为公,老有所终。(2)文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意思相近的语句是: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故外户而不闭。2.朗读,翻译文章。(小组合作交流,借助注释翻译文章,疑难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3.小组合作探究:把

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全文的总结语。4.本文用哪两个字来表示理想社会?(“大同”)“大道”与“大同”有什么关系?

(“大道行”才能达到“大同”社会)“大道”既行,就能“大同”。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面貌?请划出有关文字回答。(“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5.“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6.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呢?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③货尽其

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7.本文中的“大同”社会

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不设统一答案,应各抒己见。提示:“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课后固标1、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修:讲信修.睦(培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亲: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故人不独亲其亲.(

父母)独:故人不独.亲其亲(单单)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子的人)2、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与今义贼:古:害人。今:偷东西的人。大道:古: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今:大路。归:古:女子出嫁今:回归,回来。3.翻译下列句子。(1)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3)是谓大同。4.如何评价“大同”理想?(提示:对于先贤思想的评价,始终应该坚持辩证的观点联系历史背景看。)“大同”理想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因素,这绝不是倒退,

而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崇高目标,两千多年来一直激励着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当然这样的理想也是从维护阶级统治的根本利益出发的,有其局限性。5、读[甲][乙]两文,完成相关习题。[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

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选贤与.()能②货恶.()其弃于地也③故.()外户而不闭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选贤与能,讲信修睦。3.[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4、根据选文,“大同”社会有以下特征:(3分)①②③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8750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