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PPT课件10-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pptx,共(21)页,641.611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737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宋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
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飞来峰又叫灵鹫峰,位于浙江杭州灵隐寺前。高168米。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
飞来峰的奇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锋棱如峭。飞来峰《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
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本诗作者通过对自己亲身登临千寻塔远望,一览无余的视角直接描写,来抒发出他心中兴奋愉悦的心情
,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关于《登飞来峰》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
在/最高层。1、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2、闻:听闻,听说。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1、浮云:悬浮在半空中的云彩,暗喻奸佞的小人。2、眼:视线。3、缘:因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害怕层层浮云遮住
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此处最高的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飞来山上千寻塔”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
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一二句叙述自己行动,为后文议论打好基础。三四句议论,由前两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悟到一种人生哲理。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
表现了作者蔑视当时的保守势力、实现自身的抱负的心怀。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指眼前的困难、挫折、障碍等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困难吓倒。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作者借景言理,抒怀言志。运用议论把阻挠改革的守旧势力比喻成浮云,表现作者对守旧势力的无所畏惧,对改革成功必胜信念,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和不畏艰难、立志革命的政治抱负。飞来山上千寻
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写景议论极言其高(夸张)(衬托塔身高耸)登得高望得远(语意双关)实虚果因借景说理结构全解借景抒情(铺垫)借情喻理(目的)1.主题:通过写登飞来峰的见闻感受,表现
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2.这首诗揭示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3.“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指困难、挫折、障碍等4.简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句意+用比喻的手法
,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王安石的其他诗篇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
月何时照我还•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书湖阳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