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9课《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6-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共(2)页,27.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735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未选择的路》No主备人:王使用人:使用时间:2017年月日星期编号:w--课题外国诗两首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集备教师集备时间课标要求1感受课文中蕴涵的丰富人生哲理,激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2借助具体文字感受语言之美,并进一
步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3运用比较的阅读方法,感受作品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刘何王2017年月日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重
难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课时安排第二课时主备人课堂教学设计环节教学互动问题发现解决集备札记一、导入新课三、诗文理解上一节我们欣赏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这
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说道路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他的不就是路吗?1.学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2.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3.学生放声自读。4.谈谈感受,结组讨论,你感悟深的是那。5.找各组同学依次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6.小结:诗人重点写了未选择的路,为什么?其
实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是舍弃。当我们无法选择时,其实也已作出了一种选择。诗人为什么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表面是写自然的路,实际是写人生的路。是的,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我特别难忘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美国诗人弗罗
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它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1)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有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的一条,而且选择了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2)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
难和挑战3)诗人心中虽仍踌躇但还是踏上自己选择的未选择的路中,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可结合诗歌的内容简单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象征这种艺术手法。诗人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选择的画面,两条路在黄色的树丛中岔开,一条蜿蜒的进入丛林深处,一条路长满绿草,作为过客的我在
岔路前犹豫徘徊,因为两条路,虽然风格不三、关键句做批注四放声自读,再次感悟,交流展示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条路可选择,但一个人往往走一条路,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
能放弃其他许多条路,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着偶然性和随意性,那位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诗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深入的思考人生选择的问题,一定要慎重选择,当你作出了一种选择你也就放弃了另一种人生的路。7.能谈谈你心中从本
诗明白的道理吗?8.师总结: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择了决无重走之机,所以必须慎重,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研讨。记下你心中的哲
理句。课后反思:诗是美的,哲理确实深刻不易理解的,好诗只有结合生活才有更深的体会,对于初中生来说,还不可能很好的把握,但从浅处去品味,鱼和熊掌总的有所舍弃,选择的求学也就放弃了嬉戏,生活需要有所取舍。路,开
始艰难的跋涉。4)诗人没有告诉读者他的结果怎样,而是未选择的路叹息(插入课件)这种写法就是象征,表面是浅显的,实质却是深刻的,诗人所写的重点不是那条已选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同,但都美丽平坦,腹满落叶儿。都吸引著,我等太久我,而我只能选择奇艺如果仅仅是两条路的选择,是人也无语,踌躇
再三,在这里路有更多的含义,它象征着人生的旅途,是人面临的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难怪他难以举足,因为一旦选择了就无法回头。教学反思这节课,从时间上看,学生在找诗歌的关键句时,还是很充分的,当再找小说和散文时,时间就太紧张了,对于关键句的阐释与回顾,用的时间可以再少一点,更多的实
在阅读中进行训练。板书设计给关键句做批注识别文章中的关键句:位置:文章的开头、结尾、反复出现及一些特殊位置的句子作用:1文章的内容之间的练习,、情感的变化。(帮助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2点明文章的中心,3含义深刻,深化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