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9课《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2-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共(3)页,15.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735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二)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
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教学难点】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古今中外许
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
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二、预习展示1、作者介绍参考资料: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11岁父亲去世,随母亲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定居。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曾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
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诗集《山间》《白桦树》《西去的溪流》等。2、注意词语的音
形义涉足(shè)伫立(zhù)萋萋(qī)幽寂(yōujì)延绵(yánmián)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停顿示例: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
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那天清晨/落叶
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2、学生朗读展示。
3、整体把握,理解诗意(1)全诗共四个诗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小节的意思小结: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惆怅—多年后的回顾叹息(2)《未选择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你还学
过使用这种手法的课文吗?提示:人生之路;象征手法;《在山的那边》、《荷叶母亲》知识链接: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
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三、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质疑思考:对于诗歌内容,你有哪些问题?预设:1、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3、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提示:1、“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也
因为“人迹更少”,需要人们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2、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
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3、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
进取。四、诗歌连读,体会诗情1、阅读汪国真的《走向远方》顾城的《风偷走了我们的浆》《寻找自己的天空》三首诗,说说自己从诗中获得的感悟。2、阅读交流五、总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
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