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6课《古文两篇-爱莲说》习题4-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共(2)页,17.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718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7下《爱莲说》练习题汇编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填空题1、课文选自《》,作者是,(朝代)哲学家,是他的谥号。2、在教材中我们还学过文中“晋陶渊明”的文章《》。3、古人往往借助外物
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陋室不陋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周教颐借“”表达。4、用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来(写作手法)作者的“爱莲”,用三种花来写三种人、、。5、“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或,都是为了阐明
事理。二、翻译句子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三、选择题1、对本文中心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A.通过赞美“独爱”的精神,表现不同流合污的精神。B.通过对莲的描写,说明自己喜爱莲花的理由。C.通过赞美,说明爱
莲的理由,借以表明自己的人格操守。D.通过说明“独爱”的情况,慨叹难以找到知音。2、文章题目“爱莲说”的意思是()A.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B.谈谈爱护莲花的若干理由C.热爱莲花的人应该说说理由D.谈谈人们为什么不喜爱莲花的道理3、对“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翻译
最符合课文原意的是()A.香气远播,更加清新,笔直地洁净地种植(在水里)。B.香气散播到远处,越发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C.香气传得越远越清香,美丽清洁地种在那里。D.香气传播得很远,很清新,高高地洁净地直立着。4、作者描写莲的美好形象,赋
予莲高洁的品格,其目的是()A.借莲的高治抒发了追慕古代贤人之情。B.以莲自况委婉地批评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C.借莲之高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D.以莲自况婉曲流露出郁郁不得志的哀愁。5、文中
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D、这两种花,
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6.能正确表示作者描写莲形象的顺序的一项是()A.生长环境清高风度体态馨香B.清高风度体态馨香生长环境C.生长环境体态馨香清高风度D.体态馨香生长环境清高风度7.下列对原文内容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莲为写作对象,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B.本文以花喻人,用菊花比喻隐逸者,用牡丹比喻富贵者,用莲比喻君子。C.《爱莲说》中的“说”是古代一种记叙性的文体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感情。D.“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