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海滨之歌》教学设计1-八年级下册音乐(五线谱)【苏少版】.doc,共(2)页,62.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044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青蓝杯”感悟和体会学校举办的第五届“青蓝杯”教学比武活动中,学校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磨课计划,按照“三次备课两次打磨”的流程循序渐进,精益求精。首先是参赛老师基于个人经验提出第一次备课;接着是小组集体评议,基于同伴的智慧,形成第二次备课;接着根据研究问
题,制订观测量表,做好观看准备;然后是组织同伴进行观课、议课,在梳理观课报告的基础上,形成终结教案。在落实与追踪整个流程中,我们收获非常丰富,研究的意识与能力大幅提高。1.增强了“问题意识”。在本次课例研讨中,我们所提炼的研究问题,来源于我们的教学实际
,体现“以学定教”,本着“筛选问题、追踪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行“三次备课,两轮打磨”,落实了新课程理念的“学为主体,教为主导”。2.形成了“方法意识”。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课堂观察量表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前期,
我们紧紧围绕磨课主题选好定好观察点,本着可观察易操作的原则开发设计好观课量表。在课堂上,我们依据观察量表做好观测和数据分析,使观课评课依据充分,特别关注学生课堂表现,追根溯因,发现教师教学设计的优点和
不足,使教学研究更有实效。课后的研讨根据观察的数据进行观课报告,从而增强案例研究的实效性。3.重视了“合作意识”。“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基本式”的课例研究方式,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研方式。在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理念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许多困惑与纠结,单凭一己之力很难解决,因此,
加强老师之间的合作与探究势在必行。课例研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不回避观点的碰撞,不断地尝试将新思考变为新行为,群策群力,通力合作,使教学计划更加完善,教学行为更加有效,教学方法更加优化。集体磨课时,授课教师如
何将团队中老师们的意见合理吸收和利用,做到个性与团队利益完美结合。将团队的智慧更好的吸收和采纳,不让课堂变成没有灵魂的众人烹煮的“大杂烩”;团队成员在集体磨课时,如何将自己的建议更有效的传达,能否做到既符合授课者个性,又能达到团队预设目标。将团队智慧中生成的“灵魂”用授课教师的适用的形式
充分展示出来。这也是我们团队在此次磨课中生成的新问题。怎样避免专业引领中的“话语霸权”问题,形成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研究氛围,开展平等对话,真正实现专业引领与平等对话的完美碰撞。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学会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追求无止境,研究亦
无止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也会将困惑作为新的课题继续开展研究。让磨课研究成为我们业务成长的助推器!针对这次上课内容我也有所反思,《初中音乐课程标准》(后简称《课标》)中指出:“7-9年级的学生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表现歌曲的音
乐情绪和意境。能够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踏浪》这首歌曲的旋律较简单,难度不大,若采用单一的听唱法,学生兴趣很容易丧失。于是本课以音乐的情感与意境的表现为主线,结合学生关注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的关系。在感知力度、音色、节奏、
旋律、和声等音乐要素的过程中,了解其音乐表现作用,以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旋律美——熟悉旋律美——体验旋律美——表现旋律美。歌曲开头与结尾的乐句旋律虽然相同,学生在结合音乐记号的使用后,则为歌曲的意境赋予了画面感与生命力。《课标》中还指出:“7-9年级的学生能够结合所
学的歌曲、歌曲创设简单的表演情景或做形体动作。”这让我想到“舞也者,咏歌不足,故手舞之,足蹈之,动其容,象其事,而谓之为乐。”如果唱还不足以尽兴,那就跳起来。在学生们自创的表演中,每个同学都陶醉在歌曲的美好意境里。虽然只是简单的肢体动作,但是使学生感受到了表现音乐方式的多样性,这也成为本课的闪光点
。这节课不论是歌曲情感的处理,还是歌曲意境的表达,都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中,重过程,重体验,教师成为与学生共同探讨的学习伙伴,极大地体现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合作意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享受到美妙的音乐,潜移默化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