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第1章实验一《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含解析)

DOC
  • 阅读 4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375.000 KB
  • 2022-12-0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新高考)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第1章实验一《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高考)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第1章实验一《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高考)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第1章实验一《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高考)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第1章实验一《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含解析)
(新高考)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第1章实验一《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含解析)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新高考)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第1章实验一《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含解析).doc,共(11)页,375.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063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实验一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1.实验器材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槽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2.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图13.实验步骤(1)按照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无滑轮的一端,接好电源。

(2)把一细绳系在小车上,细绳绕过滑轮,下端挂合适的槽码,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小车后面。(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4)小车运动一段时间后,断开电源,取下纸带。(5)换纸带重复实验三次,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进行测量分析。4

.注意事项(1)平行:纸带、细绳要和长木板平行。(2)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完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下纸带。(3)防止碰撞: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防止槽码落地及小车与滑轮相撞。(4)减小误差:小车的加速度宜适当大些,可以减小长度测量

的相对误差,计算加速度大小时以能在约50cm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出6~7个计数点为宜。(5)小车从靠近打点计时器位置释放。1.依据纸带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1)x1、x2、x3„xn是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2)Δx是两个连

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差:Δx1=x2-x1,Δx2=x3-x2„。(3)T是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02ns(打点计时器的频率为50Hz,n为两计数点间计时点的间隔数)。(4)Δx=aT2,只要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

就一定相等。2.数据处理(1)分析物体的运动性质——测量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计算相邻计数点距离之差,看其是否为常数,从而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2)利用逐差法求解平均加速度a1=x4-x13T2,a2=x5-x23T2,a3=x6-x33T2a=a1+a2+a

33=(x4+x5+x6)-(x1+x2+x3)9T2。(3)利用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vn=xn+xn+12T。(4)利用速度—时间图像求加速度①作出速度—时间图像,通过图像的斜率求解物体的加速度;②剪下相邻计数点的纸带紧排在一起求解加速度。命题点一教材原型

实验【例1】(2021·1月重庆市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测试,11)某小组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该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Hz,在打好的纸带上每5个点标记一个计数点,标记结果如图2所示,A、B、C、D为连续选择的计数点,其位置分别为20.0m

m、34.0mm、53.0mm和77.0mm。则:图2(1)图中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是________s;(2)打B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是________m/s;(3)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__m/s2。答案(1)0.1(2)0.165

(3)0.5解析(1)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T=1f=150Hz=0.02s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t=5T=0.1s。(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速度等于平均速度,所以B点速度为vB=xAC2t=

(53.0-20.0)×10-3m2×0.1s=0.165m/s。(3)根据逐差法求解加速度a=xCD-xAB2t2=(24.0-14.0)×10-32×0.12m/s2=0.5m/s2。【变式1】(2020·江苏盐城市第三次模拟)小华同学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实验中,选出了如图3甲所示的一条纸带(每两个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甲乙图3(1)根据纸带上的数据,计算E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并填入表中。位置ABCDEv/(m·s-1)0.610.811.001.18(2)小华同学根据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出

了小车的图像。请你根据v-t图像判断小车做的是__________(填写序号)A.匀速直线运动B.匀变速直线运动C.非匀变速直线运动(3)小红同学用以下方法绘制了小车运动的v-t图像:第一,先把纸带每隔0.1s剪断,得到若干短纸条

;第二、再把这些纸条并排贴在一张纸上,使这些纸条下端对齐,作为时间坐标轴,标出时间;第三,将纸条上端中心连起来,于是得到v-t图像。请回答这样做__________(选填“可行”“不可行”),简要说明其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39(2)B(3)可行见解析解析(1)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1s,则E点的速度vE=xDF2T=0.1270+0

.15100.2m/s=1.39m/s(2)根据v-t图像可知小车做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故选B。(3)该做法是可行的;因为剪断的纸带所用的时间都是t=0.1s,即时间t相等,所以纸带的长度之比等于此段纸带的平均速度之比;而此段纸带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纸带中间时刻的速度。最后得出结论:纸

带的长度之比等于此段纸带的平均速度之比,还等于各段纸带中间时刻的速度之比,即纸带的高度之比等于中间时刻速度之比,因此该做法是合理的。【变式2】(2020·广东潮州市第二次模拟)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某同学得到一条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如图4所示,各个计数点已经在

纸带上标出,图中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打点计时器接频率f=50Hz的交流电源。图4(1)该实验__________平衡摩擦力,__________满足钩码的质量远远小于木块的质量(填“需要”“不需要”);(2)打下计数点6时纸带的速度v6=__________(用给定字母表示

);(3)物体加速度为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给定字母表示);(4)如果交变电流的频率f>50Hz,但当时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那么测得的加速度值比真实值__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答案(1)不需要不需要(2)(x3+x4)

f10(3)(x4+x3-x2-x1)f2200(4)偏小解析(1)本实验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即只需要测出木块运动的加速度和速度,而不需要测出合力的大小,故不需要平衡摩擦力,也不需要满足钩码的质量远远小于木块的质量。(2)相邻计数点有

四个点没有画出,则时间间隔为t=5T=5f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有v6=x3+x42t=(x3+x4)f10。(3)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别式有x3-x1=4a1t2x4-x

2=4a2t2可求得平均加速度为a=a1+a22=(x4+x3-x2-x1)f2200。(4)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别式可知加速度的测量值为a=ΔxT2=Δx·f2故频率f>50Hz时,测量值的频率偏小,所求得的加速度偏小。命题点二实验拓展创新1.高考启示高考实验题一般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是在

教材实验的基础上创设新情景。因此,要在夯实教材实验的基础上注意迁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善于用教材中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处理新问题。2.情景拓展3.数据处理(1)加速度的获得:靠重物的拉力获得加速度→长木板倾斜靠重力获得加速度。(2)速度的测量方法:由

打点纸带求速度→测定遮光片的宽度d和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挡光时间Δt,由v=dΔt求速度。(3)加速度的测量方法:由打点纸带利用逐差法求加速度→利用经过两个光电门的瞬时速度,由速度位移关系式求加速度。类型1实验情景创新【例2】(2017·全国卷Ⅱ,22)某同学研究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物体

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使用的器材有:斜面、滑块、长度不同的矩形挡光片、光电计时器。(c)图5实验步骤如下:①如图5(a),将光电门固定在斜面下端附近:将一挡光片安装在滑块上,记下挡光片前端相对于斜面的位置,令滑块从斜面上方由静止开始下滑;②当滑块上的挡光片经过光电门

时,用光电计时器测得光线被挡光片遮住的时间Δt;③用Δs表示挡光片沿运动方向的长度[如图(b)所示],v-表示滑块在挡光片遮住光线的Δ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求出v-;④将另一挡光片换到滑块上,使滑块上的挡光片前

端与①中的位置相同,令滑块由静止开始下滑,重复步骤②、③;⑤多次重复步骤④;⑥利用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作出v--Δt图,如图(c)所示。完成下列填空:(1)用a表示滑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用vA表示挡光片前端到达光电门时滑块的瞬时速度大小,则v-与v

A、a和Δt的关系式为v-=____________;(2)由图(c)可求得vA=______cm/s,a=______cm/s2(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答案(1)vA+12aΔt(2)52.116.3解析(1)设挡光片末端到达光电门的速度为v,则由速度与时间关系可知v=v

A+aΔt,且v-=vA+v2联立解得:v-=vA+12aΔt。(2)将图线延长交纵轴52.1cm/s处,即为vA,vA=52.1cm/s,图线的斜率k=12a=53.6-52.4(180-32.5)×10-3cm/s2

≈8.14cm/s2,即a=16.3cm/s2。【变式3】(2020·广东广州市天河区三模热身)用图6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图6(1)实验的主要步骤:①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d,结果如图乙所示,读得d=__________mm;②用刻度尺测

量A点到光电门所在位置B点之间的水平距离x;③滑块从A点静止释放(已知砝码落地前遮光片已通过光电门);④读出遮光片通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t;⑤改变光电门的位置,滑块每次都从A点静止释放,测量相应的x值并读出t值。(2)根据实验测得

的数据,以x为横坐标,1t2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中作出1t2-x图线如图7所示,求得该图线的斜率k=__________m-1s-2;由此进一步求得滑块的加速度a=__________m·s-2。(计算结果均保留3位有效数字

)图7答案(1)6.60(2)2.38×104(3)0.518解析(1)①主尺刻度为6mm,分尺刻度为0.05mm×12=0.60mm,最终刻度为6.60mm。(2)滑块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为v=dt,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得v2=2ax

,有d2t2=2ax,整理得1t2=2axd2,根据图像知图线的斜率为k=(2.0-1.0)×1040.7-0.28≈2.38×104m-1·s-2;根据k=2ad2得a=kd22=2.38×104×6.602×10-62m/s2=0.518m/s2。类型2实验方法拓展——测重力

加速度【例3】(2019·全国卷Ⅲ,22)甲、乙两位同学设计了利用数码相机的连拍功能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实验中,甲同学负责释放金属小球,乙同学负责在小球自由下落的时候拍照。已知相机每间隔0.1s拍1幅照片。(

1)若要从拍得的照片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在此实验中还必须使用的器材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A.米尺B.秒表C.光电门D.天平(2)简述你选择的器材在本实验中的使用方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实验中两同学由连续3幅照片上小球的位置a、b和c得到ab=24.5cm、ac=58.7cm,则该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________m/s2。(保留2位有效数字)答案(1)A(2)将米尺竖直放置,使小球下落

时尽量靠近米尺(3)9.7解析(1)利用频闪照片测重力加速度时需要测量小球下落的距离,因此实验时必须使用米尺。(2)将米尺竖直放置,小球靠近米尺下落,从照片上直接读出小球下落的距离。(3)根据Δx=gT

2得重力加速度大小g=bc-abT2=(ac-ab)-abT2=(58.7-24.5-24.5)×10-20.12m/s2=9.7m/s2。【变式4】(2021·1月湖南普高校招生适应性考试,11)某同学利用滑块在气垫导轨上的运动测量当地的

重力加速度。如图8(a)所示,所用器材包括:气垫导轨、滑块(上方安装有宽度为d的遮光片)、数字计时器、光电门等。导轨下方两支点间的距离为l。实验步骤如下:图8(1)开动气泵,调节气垫导轨,轻推滑块,当光电门A记录的遮光时间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光电门

B记录的遮光时间时,可认为气垫导轨水平;(2)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宽度d,如图(b)所示,d=________cm;(3)在导轨左支点下加一高度为h的垫块,让滑块从导轨顶端滑下,记录遮光片经过A、B两处光电门的遮光时间Δt1、Δt2及遮光片从A运动到B所用的时间t12,可求出重力

加速度g=________(用题中给出的物理量符号表示);(4)分析实验结果发现,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值比该地的实际值偏小,写出一条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等于(2)0.304(3)lht12(dΔt2-dΔt1)(4)测量遮光片宽度d偏小(或测量运动时间偏大,或气垫导轨未调水平)解析(3)vA=dΔt1vB

=dΔt2a=vB-vAt12a=gsinθ=hlg联立得:g=lht12(dΔt2-dΔt1)。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