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1-八年级物理上册【鲁科版】.doc,共(4)页,40.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864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二、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2.过程与方法通过“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
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教学难点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实验器材】演示器材陶笛、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等。分组器材钢尺、橡皮筋、木梳(齿疏密各一把)【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播放音频:引领学生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求知欲,将学生快速卷入本节课
,从生活走向物理。提出问题:所听声音的不同?思考、交流引出课题过渡吹奏陶笛,引出“音调”倾听声音的不同使学生获得音调高低的感性认识,引发学生分辨声音的高低不同组织探究新知一:1、提出问题: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
有关?2、组织、指导学生讨论交流探究结果;3、多媒体展示不同频率波形4、展示“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图,组织“获取信息”的交流5、讲述次声波、超声波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思考分组实验:用桌上的器材,
尝试各种办法,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注意听声、观察。小组选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全班进行交流讨论,听不同频率的声音,并观察波形的不同思考交流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并感知它们的用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实验图片的提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探究。学生亲历探究
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现象,既增强学习兴趣,又有利于理解“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表达能力;增进学生对音调与频率间关系的更形象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过渡:播
放音频“海豚音”提出问题音频资料中的声音有哪些不同?倾听了解响度的定义。用“海豚音”很自然地将学生从认识声音有“高低”快速过渡到认识声音有“大小”;顺利提出声音的又一特性“响度”;组织探究新知二:1、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2、演示实验
3、得出结论4、举例说明,讲述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观察、思考认识振幅在实验基础上,在老师引导下归纳出结论: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响度与振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物理走向自己的生活过渡声音是
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在振动情况(振幅和频率)相同时,不同发声体发出不同特色的声音—音色倾听、思考从推理角度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知道音色是由于发声体的不同而形成的展示音叉、钢琴与长笛发出的C调1(do)的波形图观察观察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不同;思考从发声体出
发,来认识音色,让学生感知物理是有用的;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组织活动“闻声辨人”体会回放音频资料:大自然的声音学生通过声音来感受大自然的美丰富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的情感;【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小小音乐会【板书设计】听看音调频率响度振幅远近音色材料
结构发声体【课后反思】不足:一是探究的时间有些紧张,探究过程不完整。二是对重难点的突破显欠缺。特别是在突破音调和响度的区别时,对学生的反馈举例太少,没有做到重难点的真正突破。改进措施:一是调整时间的分配,缩短总结巩固讲解的时间到5min,增加突破重难点的时间到15min。二是加强学生知识应用的练
习,做到重难点的真正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