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现代史部分 五(20题含答案解析)

DOC
  • 阅读 6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 页
  • 大小 166.500 KB
  • 2022-11-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现代史部分 五(20题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现代史部分 五(20题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现代史部分 五(20题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现代史部分 五(20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现代史部分 五(20题含答案解析)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现代史部分 五(20题含答案解析).doc,共(12)页,166.5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600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练习西方现代史部分五1.有人说“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冷战结束后仍存在的“伤痕”是()A.德国的分裂状态B.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C.

911事件D.北约和华约的对峙2.1924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数量为5个,1929年为70多个,1931年增至124个;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约占50%。材料主要反映出苏联()A.打破了原有的经济体制B.抓住契机推

进工业化C.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支持D.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3.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

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4.戈尔巴乔夫认为,如果不是因为他“改革”,苏联体制上的问题还可以“再拖上一段时间”,

不会这么快丧命。这说明()A.戈尔巴乔夫改革客观上延缓了苏联解体的到来B.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C.苏联解体是国内外因素在戈尔巴乔夫错误改革路线催生下的D.苏联解体根源在于斯大林模式弊端,直接原因是西方和平演变5.美国时任学者霍华德·克斯纳曾在1936年尖锐地指出“我们的政府当时相

对精简,大体局限于其基本职能;罗斯福接手之后,将其转变成一个体系庞大、臃肿低效的机构”。这一批评客观上反映了“新政”()A.行政效率十分低下B.颠覆三权分立体制C.改变了国家管理体制D.违背了美国国家利益6.192

1年列宁在给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格马·克尔日扎诺夫斯基的信中指出:“关于新经济政策有必要加以补充。„„新经济政策不是要改变统一的国家经济计划,不是要超出这个计划的范围,而是要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基于这一认识,当时苏俄政府()A.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来管理B.利

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C.制定五年计划以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7.1934年,美国报纸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这最有可能是针对()A.《紧急银行法》B.《全国

工业复兴法》C.《全国劳工关系法》D.《社会保险法》8.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社论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一社论()A.揭示了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B.反映了法国推行独立外交C.体

现了两大阵营对抗趋于缓和D.说明了法国与美国的决裂9.上映于1939年的苏联著名影片《列宁在1918》中有一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一台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A.反法西斯战争艰苦卓绝B.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C.新生苏俄政权面临困境D.农

业集体化运动逐见成效10.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A.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B.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

表明公共开支增多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11.1980年,英国撒切尔政府开始通过公房出售的方式改革原有的公房使用制度,并缩减社会住房开支,随后在1988年开始了把社会住房转让给住房协会的改革,其主要目的是()A.减轻政府负担B.改善公民住

房C.缩减社会福利D.加强政府干预12.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画家达维特《大卫》的作品风格是“考古式地真实再现当时的情景”,他因《马拉之死》、《网球厅宣誓》、《拿破仑加冕》、《苏格拉底之死》等作品被誉为“历史的见证者”。据此判

断,该画家属于()A.新古典主义流派B.现实主义流派C.后现代主义流派D.浪漫主义流派13.亨廷顿认为某一世界格局不具有稳定性,因为“大国对于美国的限制、威胁感到愤懑,而美国也因不能随心所欲而感到失望,它们之间的紧张和冲突成了这一格局的主要特点。”

这一世界格局是()A.单极格局B.两极格局C.多极格局D.单极加多极格局14.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耕种,然后在公开市场上以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价格,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

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该现象反映了()A.单一公有制的产生B.新经济政策的成效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余粮收集制的扩大15.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

.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16.下表

反映了1961~1993年间参加不结盟运动会议参会国家的统计情况,从表中内容可推知()A.世界格局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秩序B.发展中国家开始崛起于世界舞台C.更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了显著成就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二战结束至今,大国发展与

区域发展、全球发展一直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材料一1950年7月,联邦议院通过一项决议,要求根据《基本法》的规定缔结《欧洲联盟条约》,以建立“拥有立法、行政和司法职能的超国家联盟机构”并使之具有必要的权力,以达到欧洲的经济统一、共同的外

交政策、各国人民的权利平等等目标。——摘编自[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材料二戴高乐就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期间(1958〜1969年)的外交措施(部分):1960年,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东方政策,希望改善法苏关系。196

0年,法属非洲殖民地有14个国家独立(当年总共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1963年,《法德合作条约》签订。1964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呼吁各国也承认新中国。1964年,访问拉美,号召拉美反对美国霸权。1965年,反对美国干涉越南。19

66年,致函美国总统约翰逊,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站在阿拉伯国家立场上反对美国支持以色列。——据[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整理材料三英国脱欧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近

年来卡梅伦政府政策失当导致的,但同时也是欧盟面临的深刻合法性危机的反映。欧洲一体化之初,其合法性主要是从三个方面确立起来的:其一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梦魇的基础上通过国家间的联合实现长久和平;其二是通过一体化促进市场开放和经济增长;其三是通过福利国家改造和克服激进民族主义挽救

民族国家。(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后德国对欧洲政策的核心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通过此决议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指出戴高乐执政期间法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些措施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脱欧”的主要外因。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根据麦迪森的估计,从1500~1998年,全球GDP增长了136倍。1998年的世界GDP总量是1870年的30倍。在最近的半个世纪中,世界经济的表现又明显优于以往任何时代。1

998年世界的GDP水平相当于1950年的6倍,年增长率达到3.9%。与此相反,1820~1950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1.6%。而1500~1820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3%。假设按0.3%的年增长率要使世界GDP翻一番需要350年。然而20世纪后半期以来,很多国家发展速度让人惊讶,美国和其他西

欧国家在不到30年,日本在不到16年的时间里,产值就翻了一番。很多发展中国家常常在7~10年的时间里就能实现产值翻番,比如20世纪60年代的韩国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摘编自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探讨

影响全球GDP演变的关键因素。(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金卫星《从“门户开放”到世界贸易组织》(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提议创建国际贸易组织的目

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由贸易在20世纪的发展趋势和作用。20.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对旧的经济模式进行修正,同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任务。正如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指出的,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

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各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苏]尤里·阿法纳西耶夫

编《别无选择》材料二鉴于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情况不佳,苏共中央全会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把落后的农业部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地区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以保证整个社会主义农业的蓬勃发展。我们的任务是在最近两三年内充分地满足我国

居民对各种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保证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材料三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他认为,“如果只把按品种的产量计划和交货期限计划下达到企业,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企业根据所接到

的产量和品种的任务应当自己编制充分完整的计划,其中包括劳动生产率、工作人员数、工资、产品成本、积累、投资和新技术各个方面。”为了能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采用这个办法的基本原则是:(1)“赢利率越高,奖金

就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1)根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上台后面临的经济问题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高农民

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别尔曼建议”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之处。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分析“利别尔曼建议”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答案解析1.答案为:B解析:

冷战结束后,德国已经完成了重新统一,故A项错误;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依然处于分裂状态,故B项正确;911事件是世界恐怖主义运动的后果,故C项错误;冷战结束后华约解散,故D项错误。2.答案为:B;解析:根据题干“1929~1932年”和所学知识可知,

该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国内工业品生产过剩;此时苏联利用机会,大量购买西方机器设备,推动苏联经济建设,B项正确。1929~1932年,苏联正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故“打破”说法错误,排除A项。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西方国家没有承认和认可苏联,排除。D项说法错误,苏联

没有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排除。3.答案为: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对应的正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危机,因此欧美把目光投向苏联,探讨为什么苏联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当时的苏联是被外国资本主义封锁,所以受到经济危机打击基本上没有,

A排除;本题题干中提到了苏联的“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在苏联主要是实行重工业,因此农业发展并不是美国人所关注的,排除C选项,选择B选项。D选项包含了范围过大,一五计划只在重工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4.答案为:C解析:戈尔巴乔夫

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故A项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没有解决,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导致苏联国内外危机加剧,从而使苏联解体,故C项正确;西方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故D项错误。5.答案为:C;解析

:罗斯福新政被指责有弊端,但行政效率十分低下不实,而且美国依然保持三权分立,并且维护国家利益是任何一届美国政府的宗旨。故A、B和D项错误,不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实行干预国家经济,扩大了政府的管理职能

,材料“将其转变成一个体系庞大、臃肿低效的机构”说明罗斯福新政改变了国家管理体制,故C项正确。6.答案为:B;解析:“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指的是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在工业发展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由国

家统一来管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措施,故A项错误。制定五年计划以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斯大林时期工业发展举措,故C项错误。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是赫鲁晓夫改革措施,故D项错误。7.答案为: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罗斯福颁布《全国工业

复兴法》,该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罗斯福的做法表面上限制了资本家的自由经营,给予工人阶级的一定利益,故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B项正确。19

33年罗斯福通过《紧急银行法》,主要是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信心,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35年罗斯福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缓和劳资矛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35年,罗斯福签署了《社

会保险法》,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了救济金和养老金,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8.答案为:B解析:根据材料“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可知,法国推行独立外交,故B项正确。9.答案为:C;解析:苏联反法西斯战争是1941年以后,跟1918年的台词无关,故A

项错误;苏联是在1922年建立的,且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28年,故B项错误;1918年苏俄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C项正确;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在斯大林统治时期,故D项错误。10.答案为:D解析:192

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故A项错误;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实行“新政”,而“1930~1932年”时,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

政府直接干预,故B项错误;1935年预算比重低于1934年,没有“接连增加”,故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美国经济出现复兴迹象。到1939年,美国工业生产水平创历史新高,与“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相符,故D项正确。11.答案为:A;解析:根

据所学可知,面对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材料中英国政府对住房制度的改革,就是这一现象的体现,故D项错误,A项正确;B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的目的也是减轻政府负担,故C项错误。12.答案为:A;解析:依据所学

知识可知,“新古典主义”在于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盛行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由此可知,A项正确;现实主义流派流行于工业革命后,故B项错误;后现代主义流行于二战后,故C项错

误;浪漫主义流行于工业革命时期,其特色是注重个性表现,敢于幻想和夸张,故D项错误。13.答案为:D解析:“美国也因不能随心所欲而感到失望”说明美国不能建立单极世界,故A项错误;“美国也因不能随心所欲而感到失望”说明两极格局已

经瓦解,故B项错误;“大国对于美国的限制、威胁感到愤懑”说明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而美国也因不能随心所欲而感到失望,它们之间的紧张和冲突成了这一格局的主要特点”说明多极格局,故单极加多极格局更准确,多极格局不够全面,故C项错误,D项正确。14.答案为:C;解析:私有土地的存在说明并不是单一

的公有制,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对农业的政策是收取农业税,故B项错误;材料呈现的集体农庄,生产积极性不高,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斯大林模式,而不是战时共产主义(余量收集制),故D项错误。15.答案为:A解析:据题干信息,从19

30年至1931年,苏联粮食产量有所下降,但是苏联粮食出口却有了增加,联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有关史实,说明苏联依靠农业出口,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体现了人民为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故选A项。B、C两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与题干中粮食出口增加相矛盾,排除。16.答案为:

A解析:二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亚非拉殖民国家走上独立的发展道路,他们先后加入不结盟运动,从而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根据表中参加不结盟会议的成员国数量不断增多,而不结盟运动的与会国基本上为发展中国家,由此可推断出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走向联合越来越冲击旧有的世界政治经

济格局,故A项正确。发展中国家崛起于20世纪50年代,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的是不结盟会议,与世界体系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排除C、D项。一、材料阅读17.答案为(1)核心理念:将实现欧洲联合视为国家利益。因素:抗衡美苏;经济重建;摆脱战败束缚;推动德国统一;反思战争

教训。(2)出发点:国家利益至上;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谋求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影响对欧洲:促进了欧洲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对世界:冲击了“冷战”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3)外因:长期和平降低了欧盟内聚力;经济

全球化发展加剧了国家分化(如大国主导市场、财富分配失衡等福利国家改革积弊重重;激进民族主义复活。18.答案为:示例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程度是影响全球GDP演变的关键因素。理由:16世纪~20世纪上半期全球化虽有发展,但未获得实质突破,所以全球GDP虽有增长

,但不迅速。20世纪后半期经济全球化获得迅速发展,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使世界经济体系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冷战的结束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更是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全球GDP在2

0世纪后半期能够迅速发展。示例二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程度是影响全球GDP演变的关键因素。理由:16世纪~20世纪上半期,大部分时间为西方列强控制世界经济,亚非拉长期处于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因此这一时期全球GDP虽

有增长,但不迅速。20世纪后半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美日欧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三世界包括中国都取得了民族独立,政治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因此全球GDP在20世纪后半期能够迅速发展。(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只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史实准

确)解析:首先明确观点,再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阐述。“影响全球GDP演变的关键因素”可以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程度来说明,“阐述理由”需结合20世纪后半期经济全球化获得迅速发展的相关史实来论证。“影响全球GDP演变的关键因素”也可以从世界多极化趋

势发展程度来说明,“阐述理由”时,结合20世纪后半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的相关史实来论证。19.答案为:(1)目的:①避免重蹈经济危机的覆辙,促进本(美)国经济的发展;②确立美国贸易主导权。(2)趋势:①从少数国家提倡到大多

数国家接受;②从原则理念发展到制度体系或者制度化或者法制化或者规范化或者体系化。作用:①消除贸易壁垒,促进世界贸易发展,推动全球化;②促进各国经济增长.解析:(1)二战后美国提议创建国际贸易组织的目的,据材料“重要目标是削减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等”,及所学知识,可得出目的是避免1

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贸易战的覆辙,促进本(美)国经济的发展;据所学知识,二战后美国利用经济的优势地位,确立美国贸易主导权,为其商品更畅通的进入世界市场。(2)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威尔逊建立战后世界和

平的纲领中提出自由贸易原则理念,但没有被采纳,到《大西洋宪章》自由贸易原则“被26个国家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确认”,“23个国家参加的关贸总协定生效”,再到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可得出自由贸易原则从少数国家提倡到大多数国家接受;据材料威尔逊建立战后世界和平的纲领,可得出提出自由

贸易原则理念,据材料关贸总协定建立,可得出世界贸易体系化、制度化,据材料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可得出世界贸易规范化、法制化。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重要目标是削减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等”,可得出消除贸易壁垒

,促进世界贸易发展,推动全球化,同时也促进各国经济增长。20.答案为:(1)问题: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根源: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措施: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3)相同:给企业部分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影响:理论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实践上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或者勃列日涅夫改革。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从“贫困”“

落后”“短缺”“隔绝”等信息中概括;第二小问,应从经济体制方面分析得出。第(2)问,实则考查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第(3)问,第一小问,由“为了能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

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得出与赫鲁晓夫工业方面改革措施的相同点;第二小问,注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作答,应将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的知识迁移到此处。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