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中国近代史部分 五(20题含答案解析)

DOC
  • 阅读 6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0 页
  • 大小 159.000 KB
  • 2022-11-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中国近代史部分 五(20题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中国近代史部分 五(20题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中国近代史部分 五(20题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中国近代史部分 五(20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中国近代史部分 五(20题含答案解析)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1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中国近代史部分 五(20题含答案解析).doc,共(10)页,159.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597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练习中国近代史部分五1.1919年5月7日《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国民外交协会宣言》的文章,文中指出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由此可见当时的部分文化精英希望()A.借传统文化深化爱国意识B.促使民主

思想进一步扩散C.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D.借文化圣地博得列强的理解2.陈启沅于1873年创办一家机器缫丝厂。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厂房占地约为1.44公顷,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

工,有1500多工人,95%都是女工。由此可知()A.中国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诞生B.当地手工工场规模不断扩大C.当地自然经济受到一定的冲击D.西方民主思想在华广泛传播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927-1937年,中国工业设备的进口值总计达5亿元,虽然在工业化方面没有取得显著的突破,但在一

些轻工业如棉纺织品、面粉制品、钟表等领域还是出现了颇大的进展。这种成果的取得得益于()A.日本在东北进行工业建设B.国民政府发展工业的努力C.国共两党消除分歧政局稳定D.英美对国民政府工业的支持4.下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努力国民革

命,齐奋斗”C.“国共合作,共赴国难”D.“将革命进行到底”5.《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了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这说明()A.不

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B.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C.清政府积极争取国家主权D.协定关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6.1919年6月,陈独秀在题为《我们究竟应不应该爱国》的文章里写道: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

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的了。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爱国就是害人的别名。由此可知()A.陈独秀反对学生的爱国行为B.爱国主义成为那一时期的主旋律C.山东问题激发爱国主义产生D.五四运动的浪潮

阻碍了社会发展7.1879年,清政府派遣广东试用道张鸿禄、候补知县温宗彦赴南洋、新加坡一带考察航运,同时招徕华侨资本,成效显著。此举()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掀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C.彰显了朝廷奖励实业的决心D.有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8.1875年,外商洋行至

江南制造总局考察,发现办公室秩序井然,“埋头读书者,亦多也”,但仔细观察,却发现工作人员所读之书中业务书籍很少,经书占了多数。这说明洋务企业()A.行政效率非常低下B.技术人员格外匮乏C.传统观念根深蒂固D.管理机制较为完善9.“我是南宁邵佳,真正革命到达路。„

„走上马路连冲锋,反贼全部都失败。心在革命不在家,谁知龙岩带了花。„„总要共产到成功,我辈青年把田分。”诗中描述的情形应发生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C.工农武装割据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10.近代某条约规定,“大清皇帝、大英君主意存睦好不绝,约定照各大邦和好

常规,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这一规定出自()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1.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

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12.19世纪中期,英国人看穿了天国,认为其虚弱无力、不堪扶持,所以《泰晤士报》严正表示,“

叛军”已经成为“阻挡我们摘取金苹果的龙,最终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此处“选边”的含义是()A.没有太大作用了,干脆淘汰B.保持中立,静观其发展C.没有利用价值了,让其靠边站D.放弃中立,参与镇压“叛军”13.下图为《法国彩色画报记录的中国》的一幅漫画,名为《官方的礼物》,并写道:“

为纪念中国的这次运动,将要给端郡王载漪送上漂亮的首饰(项链、锁链和手链)”。据此判断,“这场运动”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B.第二次鸦片战争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14.厘金制度是19世纪中叶清政府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军饷而设的

一种额外征商的税收制度,对象为华商,最初试行于扬州,后推行全国。厘金的推行()A.增强了土货的竞争力B.便利了洋货的倾销C.收回了关税的自主权D.抵制了西方的侵略15.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

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A.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B.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C.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D.与资产阶级的革命对象相一致16

.在1930年夏,中共领导人李立三主持中共中央会议,通过《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决议,决定立即发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暴动,以尽快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可见当时()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B.中共党内的右倾错误起主导作用C.中共党内在革命的道路选择上有分歧D.中日

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17.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华民族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试从上图关键词中,任选三个,提炼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逻辑

清晰,史论结合。)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1927年4月“五大”时的党员成分1928~1930年工人党员占全体党员比例的变化——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阅读上面统计表,从中提取中国革命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

识予以说明。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的斗争。193

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

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只有三个多月,但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材料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

,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1)对比指出材料一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分析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阐述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2

0.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里程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近代,政治革命通常指:对当时制度与秩序不满的人群,秉持一定的理念,由下而上发动群众力量,推翻统治者,建立新政权,而且随着新体制当权,通常还进行社会革命,改变社会价值,以贯彻掀起革

命的理念。在近代世界,这种革命屡次出现,但以其重要性而言,当以美国独立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大革命及中国的革命,影响最为深远。——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诏书将起义称为“民军起事”,看到“各省响应,九夏沸腾”,诉求共和是“人心所向,天命可知”,“南

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对此,清帝愿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清帝逊位诏书》这个“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所表现出的核心原则也不是英国光荣革命的自由与权利原则,而是和平原则,“和平”是这个中国版的宪法性法律

文件的一个基本特征。和平与暴力相对立,与战争相对立,面对中华民国肇始之际的革命激进主义,清王室最终选择了以和平逊位的方式,将统治权转让给未来的共和立宪国体,由此避免了频仍不断的战争烽火和生灵涂炭。——摘编自高全喜《辛亥

革命与现代中国》材料三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摘编自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

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属于“政治革命”的具体表现。(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背景与历史意义。答案解析1.答案为:A;解析:根据材料“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

,强调青岛、山东与中国的历史渊源,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1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正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反对传统的儒家文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19年5月7日”,文章写于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五四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之下,故D项错误。2.答案为:C;解析:中国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诞生于鸦片战争后的外商在华企业中,故A项错误;题干中只是提及继昌隆机器缫丝厂一家,且是近代企业,非手工工场,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工业以家庭纺织业为主,继昌隆缫丝厂冲击家庭手工业,故C项正确;西方民主思想在

华广泛传播至少在维新变法后,故D项错误。3.B4.答案为:B解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指革命根据地建设,与图中战争进程形势不符合,故A项错误;“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图中的战争形势应该是该时期的

北伐战争,故B项正确;“国共合作,共赴国难”是指抗日战争时期,该时期国共形成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与图中形势不符合,故C项错误;“将革命进行到底”属于解放战争时期,从北方向南、西南、西北追歼残敌,与图中形势不吻合,故D项错误。5.答案为: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

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该条约危害性很大,故A项错误;清政府并未意识到关税需要与英国商定不符合国际公法,故B项正确;依据所学可知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而清政府却“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说明

其没有主权意识,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清政府不谙熟国际公法,而不是强调提高中国关税收入,故D项错误。6.答案为:B;解析:材料中陈独秀强调爱国“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也就是说他也肯定学生大多数的爱国行为,只是反对不合乎理性的爱国,故A项错误;材料中陈独秀说“自从山东„„十万八千

丈”,爱国“天经地义”,这直接体现了在当时爱国是社会的主流意识,是主旋律,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强调山东问题后爱国声浪越来越高,并不是山东问题激发爱国主义产生,由于近代民族危机,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早就产生,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反对不合乎理性的爱国行为,并非否定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

,因此不能体现五四运动阻碍了社会发展,故D项错误。7.答案为:D;解析:1879年属于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从材料中的“赴南洋、新加坡一带考察航运,同时招徕华侨资本”来看,此举有助于

洋务运动的开展。故答案为D项。从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的措施来看,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关,排除A项;实业救国思潮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兴起,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8.答案为:C;解析:材料主要说的是洋务企业的员工读的书籍大多是经书,说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9.答案

为:C解析:由题干中的“革命”、“马路(马克思主义道路)”、“龙岩(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总要共产到成功,我辈青年把田分”等信息可知,这是在工农武装割据时期,农民积极参加红军和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等事件,故选C;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存在分田,但是没有涉及“龙

岩”和“马路”等信息,故排除A;国民革命时期没有“共产”、“把田分”等现象,故排除B;抗日战争时期,对地主土豪没有实行“把田分”,而是实行减租减息、交租交息的政策,故D与题干中的信息不符,所以排除。10.答案为:B解析:从“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可知反

映的条约内容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该内容是1858年《天津条约》内容,选择B项符合题意。11.答案为:B12.答案为:D解析:材料“叛军已经成为阻挡我们”“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表明英国参与镇压,故D项正确。13.答案为:C解析:义和团运动中,端郡王载漪与庄亲王载

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力主慈禧对外宣战。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与漫画《官方的礼物》内容相符,选择C项符合题意。14.答案为:B;解析:厘金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民族工业的经营成本,其市场竞争力只会被削弱而

非增强,故A项错误;厘金制度的推行会削弱民族工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其在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和弱势的窘迫境地,故B项正确;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故C项错误;厘金制度加重了对民族工业的盘剥力度,更加便利了西方资本主义对近代中国的经济侵略,故D项错误。15.答案为

:B解析: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是1927年秋收起义后,故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二大的纲领较之一大,联系了中国的国情,说明中国共产党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故B项正确;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使党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中国共产党二大纲领中还有最高目标,故D项错误。

16.答案为:C解析:根据材料“1930年夏”,结合所学,毛泽东已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李立三主持中共中央会议“决定立即发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暴动”走城

市包围农村的道路,犯了“左”倾错误,这与毛泽东等开辟的井冈山道路相反,表明党内出现路线分歧,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合作,故D项错误。一、材料阅读17.答案为:示例一:关键词:淞沪会战滇缅会战张自忠主题

:国民党坚持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会战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推动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抗战进入相

持阶段后,尽管国民党抗战态度较初期消极,但还是坚持了抗战,如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等。正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1942年初,国民政府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开辟境外战场,配合了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

的影响。从整个抗战过程来看,国民党政府坚持抗战,从而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示例二:关键词:治外法权开罗会议联合国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

部分,中国的抗日战争赢得世界人民的赞誉和尊重,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声望。1942年10月9日,鉴于中国是抗击日本的主要力量,美、英两国政府声明,愿即时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治外法权的废除,是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并长期斗争

的结果。二战后期(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国参加了开罗会议,与盟国共商打败日本法西斯的战略,并探讨处置战后日本问题和亚洲被压迫民族问题,参与制定并签署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反法西斯

的国际法规性文件。1945年10月《联合国宪章》生效,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形成的大国地位在抗战胜利后通过联合国宪章得到国际法的正式确认。总之,战时中国的大国地位,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经过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赢得的。(其他主题,言之成理即

可。)解析:第一小问,六个词语有两种归纳,一种从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贡献出发:淞沪会战滇缅会战张自忠,第二种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出发:治外法权开罗会议联合国;第二小问,需要围绕每一个关键词叙述历史事实,最后得出结论。解析:第一小问,六个词语有两种归纳,一种从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贡献出发:淞沪会战滇缅会战张自忠,第二种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出发:治外法权开罗会议联合国;第二小问,需要围绕每一个关键词叙述历史事实,最后得出结论。18.答案为:信息:工人所占比例下降,农民所

占比例上升。说明:革命道路发生了变化。即由城市中心道路变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信息:党员的成分多样化到以工农联盟为主体。说明:国共关系发生变化。即由国共第一次合作时的四个阶级联合的政党到国共合作失败后的工农联盟的政党。19.答案为:(1)主张: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地位: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左”倾错误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城市中心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

重大损失,后该道路被放弃。(2)转折:大革命失败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使中国革命逐渐走出低谷。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主干力量,使中共

中央和红军主力转移到了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获得了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和开创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协助和平解决,中国革命由内战向全民族抗战转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概括、分析能力。(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进

行概括;第二小问,结合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史实来分析。(2)根据材料所述的“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来回答。20.答案为:(1)表现:面对晚清的专制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通过辛亥

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建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社会革命,如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奖励发展实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推动了社会习俗的

变革。(2)背景:清廷统治土崩瓦解;南北和谈已达成协议;共和潮流势不可挡。意义:承认革命的正当性;以和平方式转让统治权;加快结束清王朝君主专制统治的进程;促使中国实现了从专制王朝向立宪共和国的转变。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