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中国现代史部分 三(20题含答案解析)

DOC
  • 阅读 6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 页
  • 大小 151.000 KB
  • 2022-11-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中国现代史部分 三(20题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中国现代史部分 三(20题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中国现代史部分 三(20题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中国现代史部分 三(20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中国现代史部分 三(20题含答案解析)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中国现代史部分 三(20题含答案解析).doc,共(12)页,151.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595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练习中国现代史部分三1.1962年,中共中央制定“农村十六条”,规定“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担手工业的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这一规定()A.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B.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C.意在改变土

地性质D.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2.1978年3月,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把“双百”方针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这一法律规定出台的主要原因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

的决策B.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C.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D.建国以来的“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3.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

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

制化4.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中断的高考制度。1977年恢复高考()①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②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③有利于人才的选拔④意味着拨乱反正的完成A.①②③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④5.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谈到清

除精神污染要注意的问题时说:“现在穿的衣服情况是好还是不好?我看不好,包括你们今天穿的。现在我们的衣着还不行,一个花色,一个品种,着衣并不好。什么奇装异服,这个话不好。外国人看我们的女同志总是穿长裤子,

也认为是奇装异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认为“奇装异服”属于精神污染B.主张服装服饰要全盘西化C.期望人民的衣着丰富多彩D.表达对服装制造业的不满6.1982年,邓小平针对社会法治涣散的局面指出:“盗窃国家财

产,贪污受贿,这是现钱买卖,清清楚楚,不容易搞错。所以,现在刹这个风,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邓小平的目的是()A.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中心工作B.维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C.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强化司法执行和法律效力7.

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8.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

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

式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9.1955年12月,泰国经济文化代表团秘密访华,中泰两国签订了《中泰贸易会谈纪要》;1956年6月,马来西亚宣布取消向中国输出橡胶的禁令;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与这些经济外交的成就直接相关的是()A.中美关系的改善

B.日内瓦会议的进展C.万隆会议的成功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10.认真阅读下幅《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它反映了当时()A.多快好省超英赶美B.急躁冒进与克难纠“左”C.以阶级斗争为纲D.解放思想与时俱进11.邓小平在1979年11月的一次谈话中谈到,“我们不要资本主义

,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这一谈话()A.标志着改革开放步入新的发展时期B.是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C.预示改革目标是调整所有制结构D.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12.下表为中华人民

共和国五年计(规)划编制的四种决策类型,它反映了我国()A.计划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B.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C.社会主义民主的逐步发展D.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减弱13.1971年6月尼克松提出世界上有五

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美国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这表明()A.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B.中国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C.中美之间实现关系正常化D.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提高1

4.下图中数据的变化从实质上表明()A.产业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化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C.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D.公有制经济不再占主导地位15.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

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16.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

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

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道路可以引导所有民族实现发展振兴;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生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运用中外近现代

史的史实,对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史实准确。)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

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论粮食税》(1921年4月21日)材料二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其绝大部分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

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不错,工人们还要为资本家生产一部分利润,但这只占全部利润中的一小部分„„因此,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毛泽东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有关论述发表的时代背景。为此,苏俄和中国政府分别实行了什么政策?(2)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评述列宁和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共同之处。19.阅读材料,完

成下列要求。材料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的外交”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分四个小组分别查阅下列资料。第一组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的签订第二组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的外交第三组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第四组2015年9月22~25日,习近平访美的巨大成就及中美新型大国关

系时代的到来综合四个小组查阅的资料,可以提取外交发展的多种认识。提取其中一种认识,并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说明:要求认识准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收回路矿权的反帝声浪中,官办铁路也有了较大发展。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詹天佑于1905至1909年主持设计修筑的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从北京到张家口,全长201公里,地形复杂,有相当长的地段需劈山、架桥、挖洞才能通过。当听说这条路将由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时,外国报刊就公然讥讽说:“中国造此路的工程师尚未诞生。”詹天佑不畏艰险,亲自勘查线路,设计线路图纸,制定施工方案,终于以四年

的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工款比预计的节省了4%,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筑任务。京张铁路共开凿了总长为1645米的隧道,架设了125座桥梁,开挖了200多个涵洞,动用的土石方约200万立方。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评论说:“詹天佑领导修建京张铁路的卓越成就,为

深受侮辱的当时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表现了我国人民的伟大的精神和智慧,昭示着我国人民伟大的将来。”——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解析1.答案为: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政策失误,导致出现1959——1962年的三年经济困难,为了恢复农业生产,中共中央出台了“农村十六条”,A选项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B选项排除。三大改造之后,

中国土地制度属于公有制,C选项排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2.答案为:C;解析:材料强调将“双百方针”写进宪法,使其具有了法律效力,主要是由于文革期间双百方针遭到破坏,中国的文艺科技事业受

到极大的打击,由此可见是吸取了以前的经验和教训,C项符合题意;1978年3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A项不正确;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的提出是在80年代,B项不正确;D项“全面”纠正说法不准确。3.答案为:A解析: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故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确立起来的,故B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

党派关系的制度,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故C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出现相关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法律,故D项错误。4.答案为:B解析:“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所以①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D项;高考的恢复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和选拔人才,所以②③符

合题意;高考的恢复无法体现文革拨乱反正工作的完成,所以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故选B项。5.答案为:C解析:根据材料,胡耀邦认为当时人们的穿着不好,花色、品种并不好,期望人们改变衣着,故C正确。“什么奇装异服,这个话不好”说明胡耀邦反对把“奇装异服”当作精

神污染,A错;材料中并没有要求服装全盘西化,故B排除。胡耀邦主要是表达他对中国人着装的看法,不是批评服装制造业,故D排除。6.答案为:D;解析:强调经济,与材料中“针对社会法治涣散”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

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与材料中“1982年”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刹这个风,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针对社会法治涣散”相符,故D项正确。7.答案为:A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争取越南......停战”“促使法军

撤出”“反对美国干涉”可知该国际会议参与国有中国、法国和美国,且与和平解决越南问题有关。这应为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美、英、法、苏及有关国家外长,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议。故A项的表述正确;B项的参与国为亚非国

家,故排除;中国并未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故排除C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于1971年,晚于法国殖民者撤出越南的时间“1956年”,故排除D项。8.答案为:A解析:该报告认为计划与市场结合是普遍的趋势,说明该报告对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资本主义国家不应该拘泥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

国家也不必被计划经济所束缚,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框架,故A项正确。材料中报告探讨的是世界各国运用的经济手段问题,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故B项错误。1990年中国尚未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仍然是计划经济为主,没有必要专门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故C

项错误。根据“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可知,报告并不只分析了西方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9.答案为:C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万隆会议上共同倡导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为核心的万隆精神,为

亚非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提供了指导原则,有力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故C项正确。A项,中美关系的改善于20世纪7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由中、苏、美、英、法参加的日内瓦会议重在解决印度支那与朝鲜问题

,与题干现象无关,排除。D项,三大改造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与经济外交无直接关联,排除。10.答案为:B解析:“多快好省超英赶美”是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口号,题干展示的是1950~1965年期间的国

民生产总值变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1957~1962年之间体现出急躁冒进下国民生产总值由上升变为下降,1962~1965年之间则体现了克难纠“左”后国民生产总值回升,故B项正确;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口号,故C项错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观点,故D项错误。11.答案为: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邓小平的谈话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故D项正确。中共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标志着改革开放步入新的发展时期,A项错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B项错误。1997年中共十五大涉及所有制结构的问题,C项错误。12.答案为:C;解析:1992年,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破计划

经济体制,材料是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规划的总体表述,不是计划经济体制完善的过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家经济计划的决策类型并未体现出其影响,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五年规划的决策类型和方式逐渐民主化、集体化和程序化,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的逐步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五年规划决策主体都是政府主导

的,故不能体现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减弱,故D项错误。13.答案为: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随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西欧、中国、日本、苏联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材料中尼克松提出“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说明中

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故B项正确。A项,建国初期,中国奉行一边倒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故排除。D项,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排

除。14.答案为:B解析:题干数据只涉及所有制比重的变化,未涉及产业结构的变化,故A项错误;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多种所有制并存,反映的实质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故B项正确;C项为图中反映的现象,排除;

从图中可以看到集体工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的比重仍占较大的比重,故D项错误。15.答案为:A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的信息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国人对引进外国资本主义东西的怀疑,故A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

关键信息“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即体现在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引进外国资本主义的诸多顾虑,A项在时间上最早。BCD三项均是在1978年改革之后,不符合题干材料“最开始引进外国资本主义时的顾虑”,排除。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A。16.答案为:B解析:材料反映了30年代上

海的婚礼仪式,不能得出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俗,“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是西方婚礼仪式,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

织举办,但不能说明是由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一、材料阅读17.答案:示例一观点:照搬别人的模式无法实现民族发展振兴。论证: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习欧美模式,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但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以及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民主共和名存实亡,中华民族未能实现民族振兴。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走“城市中心”道路,脱离了中国革命实际,导致革命力量遭到沉重打击。由此可见,照搬别人的模式无法实现民族发

展振兴。示例二观点:民族发展振兴的道路需要不断调整。论证:1929~1933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放弃了完全由市场调节的自由放任政策,采取国家全面干预的方式,使得美国摆

脱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走俄国“城市中心”道路使革命力量遭遇沉重打击。毛泽东调整了革命道路,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由此可见,民族发展振兴的道路需要不断调整。示例三观点:民族的发展振兴要走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论证: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从照搬苏联模式到逐渐探索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取得巨大成就。由此可见,民族的发展振兴要走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解析:从材料中可以找出三个观点,任选一个观点进行探讨即可,如:观点一,照搬别人的模式无法实现民族发展振兴;观点二,民族发展振兴的道路需要不断调整;观点三,民族的发展振兴要

走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18.答案为:(1)时代背景:材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的不满,政治危机严重;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政策: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2)打破教条,从国情出发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途径;

在国家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大胆采取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发展经济;为后来有计划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解析:(1)“背景”的回答要紧扣材料发表的时间“1921年4月21日”“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其绝大部分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判断;“政策”的回答结合

材料中内容“国家资本主义”不难得出。(2)共同之处的回答既要看到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突破又要结合内容分析还要看到其影响的相同之处。19.答案为:示例1认识: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前提,外交是综合国力的延伸。说明:鸦片战争前,世界资本主义高速发展,而清王朝却闭关自守,继续坚持

封建专制统治,小农经济一直占统治地位,晚清政府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被迫打开国门,签订不平等条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积极主动走向世界,发展了同世界大国,如美国等国的关系,加入WTO等。从晚清政府和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来看,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前提,外交是综合国力的延伸。

示例2认识:从屈辱外交到独立自主。说明:鸦片战争使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

的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外交政策;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

会议等,新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外交舞台。可见中国外交经历了近代晚清政府的屈辱外交,再到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20.答案为:要求:启示(论题)明确,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达清晰。学生可以从政治层面分析提炼:收回路权的反帝斗争为中国近代铁路发

展提供了重要前提和保证(主权与现代化的角度);学生也可以从技术和管理层面分析提炼:既要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又注重自主创新;学生还可以从思想(精神)文化层面分析提炼:如不要崇洋媚外,要自力更生(观念的现代化);民族精神和爱国

主义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此外,从人物角度(人的现代化等)等方面谈启示。进行分析时应注意结合材料和中国近现代铁路发展或经济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和新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具体说明。解析:本题共包含2个步骤。步骤一,写出有关现代化的启示。从材料中“詹天佑领导修建京张铁路的卓越成就,为

深受侮辱的当时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表现了我国人民的伟大的精神和智慧,昭示着我国人民伟大的将来。”可以得出的启示是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步骤二,说明有关现代化的启示。按照问题要求,根据材料信息

和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首先,材料优先使用。从材料中“当听说这条路将由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时,外国报刊就公然讥讽说:‘中国造此路的工程师尚未诞生。’詹天佑不畏艰险,亲自勘查线路,设计线路图纸,制定施工方案,终于以四年的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工款比预计的节省了4%,完

成了京张铁路的修筑任务。”可以得出:清末,面对外国媒体的讥讽,詹天佑等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发扬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克服技术封锁和地形复杂等不利条件,顽强拼搏,以极强的毅力,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京张铁路的建设工程,为国争光,为中国交通现代化做出重大贡献。其次

,结合中国现代史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面对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和军事威胁,中共领导中国人民发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超额完成一五计划和如期实现三大改造。鹰厦铁路等一

批交通项目相继建成,为中国交通现代化奠基;最后,结合中国现代史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中共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显著提高。交通建设成就显著,高铁自主研发和技术领先世界,成为中国名片之一,进一步推进中国交通现代化。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