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冲刺专题0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突破 含解析

DOC
  • 阅读 7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383.000 KB
  • 2022-11-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考历史一轮冲刺专题0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突破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历史一轮冲刺专题0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突破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历史一轮冲刺专题0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突破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历史一轮冲刺专题0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突破 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冲刺专题0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突破 含解析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考历史一轮冲刺专题0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突破 含解析.doc,共(11)页,383.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595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0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高考预测:本专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突出史料实证、时空观、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考查。题型以选择题为主,注重考查古今中外文化的联系与比较。所以尤其要注意从古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和影响、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等角度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考点一:(古代中国)科技成就高考真题回顾1.(2018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3)3.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

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答案】B【解析】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

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

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抓住的就是主要问题,忽略次要问题,所以把我的主线就是对比两者的主要

共同点,得出来就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围绕这个来谈绝对没问题。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与交流.高考预测题:1.宋代以后,以地图为载体的知识类型形成了明确的发展脉络,这与唐代及其之前极低的地图留存率以及所载的知识缺乏传承形成了明

显的差异。这一“差异”的形成主要因为A.造纸术的发明B.雕版印刷术的推广C.指南针的应用D.活字印刷术的问世【答案】B2.“自唐末五季以来,始为印书,极(意为最)于近世,而闽、浙、蜀之锓梓(刻书板)遍天下。”北宋官府将大量书籍印板集聚于国子监等机构,印

制《文苑英华》《齐民要术》等书籍,颁赐各地,仅收少量成本费。此材料反映出北宋时期A.活字印刷术完全取代雕版印刷术B.民营印刷业逐渐超过官营印刷业C.印刷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传播D.政府刊印的书籍主要在市场流通【答案】C3.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材料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中认为,判断史实的标准要依据‘新异性’标准,就是该史实在人类社会中富于“内容的特殊性”,其新异性乃是相对于同一特殊的历史范围而定。同一事情,对于同一民族或地域的历史而言,

与对于全人类的历史而言,其新异程度可以不同。请根据作者的观点,用“新异性”这个概念解释“指南针用于航海业对中国和对欧洲社会的不同作用”。(要求史论结合,语言清晰条理)【答案】(1)作者认为史实的新异性具有特殊性

,同一史实对不同地域产生的影响有很大差异。(2)指南针对于中国的航海技术的作用只是增加了航海的距离,并且作为国家实力的宣扬,并没有对本国的经济和政治产生过多的影响。(3)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技术,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

,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由此也开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航海家们利用这一技术足迹踏遍世界各个地区,带回丰厚的利润,使本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较早的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备注:本题为开放性题,若考生所写答案言之有理酌情扣分。要求:有理有据、史料结合。)【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题,首先依据材料“同一事情,对于同一民族或地域的历史而言,与对于全人类的历史而言,其新异程度可以不同”可知“同一史实对不同地域产生的影响有很大差异”,然后结合所学列举指南针对于中国的航海技术、欧洲国家以及世界闻名等角度论证回答。经典试题精练1.下图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示意

图。据此可知,我国古代A.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B.传统科技居于主导地位C.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D.从事科技研究人员众多【答案】B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

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

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

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答案】(1)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制造与改进;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不断完善的历法;中央政府支持、组织,设置专门机构。(2)将天象变化与现实政治相联系,天人感应思想;注重实用性,

理论探讨不足。考点二: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高考真题回顾1.(2018.4·浙江高考·4)有学者品鉴古代书艺谓:“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晋代开始盛行

并确立的书体是()A.篆书B.隶书C.楷书D.行书【答案】D【解析】篆书小篆创始于秦代,故A项错误;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故B项错误;楷书形成于汉末,故C项错误;晋代开始盛行,行书它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故D项正确。2.(2018·海南高考·1)下列汉字字

体中,得名缘于书写材质的是()A.隶书B.金文C.小篆D.草书【答案】B【解析】隶书作为小篆的辅助字体而得名,解决篆书书写不方便的问题,与书写材质无关,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得名缘于书写材质,故B项正确;小篆就是官书,是秦朝官方文书通用

字体,与书写材质无关,故C项错误;草书得名体现出其书写奔放跃动的特点,与书写材质无关,故D项错误。3.(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A.天人合一B

.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答案】C【解析】文人画最大特点是注重意境描述,材料“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文人画是人的主观情感和绘画的情境交融在一起,故C项正确。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故A项错误;诗画合

一不是文人画特点,故C项错误;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故D项错误。6.(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

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答案】C6.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新课标I卷)图中

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答案】B预测押题1.湖南里耶考古发掘了大量秦简,当中既有《祠律》及秦迁陵县祭祀神农的记载,也有古篆书、古隶书等大批简牍字体。简牍字体繁简有別,姿态各异。这反映了当时秦朝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已形成B.书写字体由繁向简演变C.农业发展受神秘主义主导D.统治范围最远到达湖南【答案】B【解析】材料主要内容并非政治制度的信息,排除A;由材料“古隶书等大批简牍字体。简牍字体繁简有別,姿态各异”,说明书写字体由繁向简演变,故选B;材料的主旨不是农业发展问题,排除C;

结合所学,秦朝统治范围南达南海,排除D。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故宫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在前,为阳)和

内廷(在后,为阴)两部分,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故宫全部宫殿,建筑造型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星(即北极

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据百度百科等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

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象征神权至上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转而追求整体的和谐与稳定,力求对称,并将设计与美感效果建立在数学和透视学的基础上:多数建筑通过基本的几何形体来创造出理想的比例。在建

筑设计及建造中大量采用(罗马时期的)梁柱系统与拱券结构混合应用;大型建筑外墙多用石材;色彩以白、灰、米黄为主色调,朴素淡雅;在方形平面上加鼓形座和圆顶;穹窿顶采用内外壳和肋骨。这些,都反映出结构和施工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结构、建筑风格是全新的,其中还包

含了这一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广场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很大的发展,早期空间多封闭,转向开放。——张亦林《浅谈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艺术》(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故宫与文艺复兴建筑在建

筑艺术上的差异及产生这种差异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看法。【答案】(1)差异:①故宫为群体组合,注重平面构图,讲究中轴对称,整体风格是工整、内敛(或庄重、威严);文艺复兴建筑注重单体的建筑艺术效果,空间上垂直扩展,整体风格是外向、开放

。②故宫主要是土木制品,采用框架式结构;文艺复兴建筑材料主要是石质制品,采用围柱式、拱券式结构。③故宫建筑色彩以红、黄、绿、蓝为主色调,鲜艳夺目;文艺复兴建筑色彩以白、灰、米黄为主色调,朴素淡雅。④故宫讲究天人感应的宗教神秘主义,文艺复兴建筑则讲究反神权至上的

世俗生活气息。⑤故宫秉承传统,千篇一律,变化很小;文艺复兴建筑则不断创新,风格不断变化。背景:①经济方面:中国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并迅速发展。②政治方面:中国专制主义强化,控制越来越严;欧洲资产阶级壮大,革命形势不断高涨。③思想

方面,中国理学僵化、保守;欧洲人文主义发展,追求个性解放和开放进取。④外交方面:中国闭关锁国,与世界隔绝;欧洲对外扩张,推动世界联系加强。⑤科技方面: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出现集大成式的总结而少创造;欧洲科技则在实验基础上进行理性探

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2)看法:①这种差异是由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文化心理与时代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②故宫反映了中国建筑的传统和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的等级森严和君权神授,而文艺复兴建筑则反映了欧洲建筑文化的特色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人文

主义基础上的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的世俗倾向。③建筑艺术的发展既要坚持民族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能学习外来建筑文化的合理因素,并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大胆探索,推陈出新。【解析】(1)差异:可从故宫和文艺复兴建筑的整体结构、材质、建筑风格、颜色、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发逆袭解答。背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可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和外交等方面分析回答。(2)看法: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差异产生的原因、差异体现的精神文化和对待文化的态度等方面思考。1.某学者在论中国画的特质时说:“诚如诗人发现逃避都市的竞争的最好出处是自然,以及哲学家在自然里寻求道德的典范和人生

的指引,画家也在悠悠的溪旁沉思,在深山中忘怀了自己,感到这种莫名的精神在这些无言而永恒的事物中,比在纷扰的人生和人们的思维中,表现得更清楚。”该学者认为中国画的特质是A.诗画同源B.典范指引C.类型多样D.崇尚

自然【答案】D【解析】“诚如诗人发现逃避都市的竞争的最好出处是自然”说明作者认为中国画的特点从自然出发,D正确;A属于文人画特点;B和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4.(2015·重庆文综,2)安史之乱(755~763年)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

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A.杜牧B.孟浩然C.杜甫D.白居易【答案】C5.(2015·四川文综,3)“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

原因可能是()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宋词又称长短句,句子

有长有短,便于歌唱,适宜于抒发感情,即“词言情”。故①正确,②错误。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因是和乐的歌词,反映市民生活,故③正确。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过五代到两宋,词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风格多样,典型的有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等。故④正确。答案为C项。6.(2013·海南单科·T4)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

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答案】D预测押题1.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唐代诗人分布》和《宋代词人分布》图,二者的

差异可以说明A.民族融合利于社会文化繁荣B.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C.宋代经济文化发展优于唐代D.地域的差异逐渐影响文化特点形成【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唐代诗人的主要分布区在关中一代,这与当时政治经济重心的分布有很大

关系,而宋代时期的政治重心分别在开封和杭州,经济重心则继续南移,故在宋代词人的分布上分别集中在黄河和长江下游地区,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综上所述属于地域差异影响文化特点形成,故D选项正确;材料中的诗人和

词人的分布受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材料中分布的地点民族融合并不明显,故A选项错误;根据宋词词人的分布集中在黄河和长江下游,并不是全部集中于南方,故无法推出文化中心南移,因此B选项错误;材料仅仅

是唐代诗人和宋代词人分布情况简介,而无法推断两个朝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优劣,故C选项错误。考点四:戏剧真题回顾1.(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Ⅱ·T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

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答案】C【解析】明中叶以来,许多学者把小说称为“小说教”,这说明小说已突破以往的文化界限,渗入到了社会各阶层中,成为一种堪与儒

、释、道相并存的文化力量。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是推动小说繁荣的原因,由此可知C正确。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而不是宗教传播载体,排除A。小说的种类很多,不能笼统地说小说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排除B。世俗文化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但不能整合社会的价值观念,排除D。

2.(2013·大纲全国卷·T15)《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了()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答案】C3.(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Ⅱ·T28)“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答案】B【解析】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

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它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在京剧脸谱中其颜色是程式化的。具体解析如下:脸谱颜色性格特点代表人物红色忠、勇、义、烈关羽、姜维、常遇春黑色刚烈、正直或粗鲁豪爽包拯、张飞、李逵黄色凶狠残暴宇文成都、典韦

蓝色性格刚直、桀骜不驯窦尔敦、马武白色奸诈多疑曹操、赵高4.(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4)4.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

明,元曲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答案】A5.(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5)图1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C.以歌舞为

主要艺术形式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答案】A【解析】认真观察图片信息,第一个人物,头戴软巾诨裹,着长衫,腰扎带,脚穿袜,口中含着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正在吹哨,当为副净色;第二个人物,头戴软巾,着长衫,敞胸露腹,腰系带,裹腿穿袜,左手托

一鸟笼,当为副末色;第三个人物,头戴幞头,身着圆领长袍,腰系带,手拿一幅立轴画,上身微俯,似在讲述剧情,当为末泥色;第四个人物,头戴东坡巾,穿圆领长袍,前襟掖起,露出双膝,右手捧一物,左手指着戴展脚幞头的人,作对话状,当

是引戏色;第五个人物,头戴展脚幞头,身穿圆领大袖袍,左手执笏,右手握笏,正在倾听他人说话,当为装孤色。由此可知,图中的图案体现了杂居中的不同角色,说明此时已经有了明确的角色分工,故A正确;京剧是由徽剧和汉调演变而来,故B错误;杂剧是以文学、戏剧、诗歌

、音乐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故C错误;杂剧主要取材于民间生活,故D错误。6.(2013·大纲全国卷·T15)《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了()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

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答案】C【解析】《窦娥冤》和《水浒传》都表达了底层百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也寄托了他们的期待与愿望,故选C。但这并不能证明封建社会的没落,排除A。“异端”思想提出者是明

末的李贽,与两部作品产生的时代不同,排除B。商业发展在题干中看不出来,排除D。3.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盛誉元杂剧:“元自文章上言之,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又以其自然故,故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不少。”王国维肯定元杂剧的主要是因为它A.是元朝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产物

B.真实记载了元朝政治黑暗的历史C.体现元朝社会各阶层的政治主张D.反映时人的思想观念和世态民风【答案】D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