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中国古代史部分 二(20题含答案解析)

DOC
  • 阅读 6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139.000 KB
  • 2022-11-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中国古代史部分 二(20题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中国古代史部分 二(20题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中国古代史部分 二(20题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中国古代史部分 二(20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中国古代史部分 二(20题含答案解析)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中国古代史部分 二(20题含答案解析).doc,共(9)页,139.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593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练习中国古代史部分二1.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捍卫和发展了太阳中心说的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他们的思想都被称为“异端”。与这些所谓“异端”相对立的思想分别是()A.天主教思想和儒家正统思想B.加尔文教思想和

宋明理学C.哥白尼学说和儒家正统思想D.启蒙思想和经世致用思想2.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D.内容丰

富,包罗万象3.清初小说《姑妄言》曾写道:“你道这好儿子不送去念书,反倒送去学戏,是何缘故?但他这昆山地方,十户之中有四五家学戏。以此为永业,恬不为耻。”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

.经济发展推动观念转变C.小说成为文学主要形式D.民众需求促进戏曲兴盛4.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迷信。这在当时()A.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B.开启了清代的考证学术之风C.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

缚中解脱出来D.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历史现象是()①西汉

武帝建立中朝制度②唐宋设政事堂③明朝设内阁、厂卫制度④清朝设军机处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其最高理想为“君无为,法无不为。”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各派学说吸收融合现象B

.法家理论走向系统化C.厉行“法治”的时代要求D.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7.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

.精耕细作B.刀耕火种C.男耕女织D.自给自足8.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B.刺

史制的建立C.郡县制的推行D.科举制的确立9.有学者研究《论语》后认为,孔子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该学者进而认为战国时有一位思想家的学说弥补了孔子很少讨论的“群体的仁”。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A.老子B.墨子C.荀子D.韩非子10.唐初,汇集京城的儒经

师尊各述己说,难能统一。贞观七年(633),唐朝廷颁布五经《定本》于天下,令学人此后以《定本》作为传习儒经的依据。贞观十六年,孔颖达等人完成了《五经义训》180卷,永徽四年(653)向全国颁布,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材料表明唐朝()A.准备推行科举取士制度B.采取行

政手段统一学术思想C.研制各类学校统编教材D.顺应了儒、道、佛融合的文化发展潮流11.从9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集,都在扬州、越州刊印。据此,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A.文化兴盛推动科举发展B.当时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C.民间印

刷技术比官方先进D.扬州、越州是当时文化中心12.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据此推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B.“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C.“天人合一”“敬德保民”D.“天下一家”“家国

一体”13.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这一制度在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该制度()A.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B.减少了政权的民族色彩C.体现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专制14.“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

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A.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B.妨碍皇权高度集中C.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15.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的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

主要原因在于()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16.殷商贵族笃信“天命”主宰一切,并永远庇佑其统治,祭祀占卜居于政治意识的主流。而西周宣扬“敬德保民”“明德慎刑”才能得到“天命”的眷顾。这一变化表明了()A.神权思

想体系的崩溃B.伦理政治的勃兴C.德主刑辅理念的成熟D.对“天命”的质疑17.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A.以民本主义为执

政的指导思想B.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C.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D.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18.咸阳是秦朝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内史位同九卿,可以参与朝政。由此可以推知()A.内史是秦高级教育官员

B.内史有特殊的地位C.秦朝皇帝任免各级官吏D.秦朝重视地方治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都)。到北宋时期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为东京。宋周邦彦在《汴都赋》中说:“舳舻相衔,千里不

绝。越舲吴艚,宫艘贾舶,闽讴楚语,风帆雨楫,联翩方载,钲鼓镗铃。”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序中说东京商业:“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东京人口“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摘编自《普通高

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示例》(2016年)材料二北宋时期,城市的功能由原来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

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北宋时期,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

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隅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

,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走上多元化的道路。(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在城市发展上的主要不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

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并简析其发生的主要原因。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

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1415)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摘编于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

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索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

,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关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答案解析1.A2.答案为:A3.答案为:B;解析:从材料“以此为永业,恬不为耻”明显看出这是一种价

值观念的转变,结合材料提示的时间空间——清代昆山,可知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选B项;A项明显与史实不符;C、D两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4.答案为: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李贽反对盲从孔子,向传统理学思想发起了挑

战,这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C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学并不是背离传统儒学思想,李贽言行的价值在于其批判性,故A项错误;根据设问中“在当时”可排除B、D两项,这两项都是明清儒学思想对于后

世的影响。5.答案为:C解析:根据材料“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与之相背离”予以分析,汉武帝的中朝制度,重大事务事先在中朝做出决策,加强皇权,与题意不符,故①正确;唐宋的政事堂是宰相议事的地方,体现宰相的权力,

与题意相符,故②错误;明朝内阁制度与清朝的军机处,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机构,无实权,皇权大大加强,与题意相符,故③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6.答案为:A;解析:根据“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

”可知,韩非子的思想吸收了儒家、道家的思想,反映出战国时期各派学说存在吸收融合现象,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法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儒家思想,无法体现法家思想是否系统化,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法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儒家思想,无法体现“法治”是时代要求,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

映法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儒家思想,不能体现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排除D项。7.答案为:A解析:根据材料“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可以看出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刀耕火种是粗放型农业,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男耕女织强调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

结合,不符合材料,故C项错误;自给自足强调自足性,是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8.答案为:C解析: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不能体现“封建势力崩溃”,故A项错误;刺史制是监察制度,不符合题意

,故B项错误;“封建势力崩溃”即分封制崩溃,贵族政治走向崩溃,平民政权创立是指官吏任免不再依据血缘,而是由皇帝任免,即官僚政治,因此“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即由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C项正确;科举制起

源于隋朝,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定,故D项错误。9.答案为:B解析: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他的学说不涉及仁,故A项错误;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他所提倡的“兼爱”思想体现了“群体的仁”,故B项正

确;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提倡仁义、王道,但未从群体的角度看待仁,故C项错误;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不涉及仁,故D项错误。10.答案为:B;解析:材料强调统一的儒家思想“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而非准备推行科举取士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因为“儒经师尊各述己说,难能统

一”,因此唐朝政府“以《定本》作为传习儒经的依据”,采取行政手段统一学术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统一的儒家思想“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而非各类学校统编教材,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儒家思想的发

展,故D项错误。11.答案为:B;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民间印书问题,与科举制发展不构成密切逻辑关系,故A项错误;活字印刷术是11世纪中叶的北宋毕昇发明的,当时的印刷术还是雕版印刷术,故B项正确;题干中“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

推知官方先掌握雕版印刷术,且题干未比较民间印刷与官方印刷的技术高低,故C项错误;题干只是说在扬州、越州刊印,未讲是文化中心,故D项错误。12.答案为:D解析:“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体现的是秦朝建立后,建议秦始皇实行分封制,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体现了秦

朝皇权至上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天人合一”“敬德保民”,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以血缘为纽带、“家国一体”的特点,故D项正确。13.答案为:C解析:材料体现了元朝地方政务的决策方式,并未涉及到(中央)中书省的运作,故A项错误;元政权为少数民族

政权,元代“圆署或圆坐署事”正是体现了少数民族的色彩,故B项错误;材料“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体现元代地方官僚内部共同进行决策,一定程度体现了民主的特点,故C项正确;D项表述错误,排除。14.答案为:D;解析:该机构是清

代的军机处,它的建立加强了皇权,故D项正确。15.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夏商周到宋元称谓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租佃制的发展,故A项正确;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赋役制度

主要涉及赋税和徭役的征派,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农民称谓的变化体现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变化,并未体现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故D项错误。16.答案为:B解析:据材料“笃信‘天命’”“西周……才能得到‘天命’的眷顾”

说明殷商贵族始终相信天命的存在和神权政治,故A项错误;“敬德保民”“明德慎刑”一定程度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实行德政,慎用刑法,故B项正确;材料提及“明德慎刑”不能说明德主刑辅理念的成熟,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笃信‘天命

’主宰一切,并永远庇佑其统治”,殷商贵族笃信“天命”,故D项错误。17.答案为:C;解析:结合所学,西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政府重用儒学家做官,儒家思想倡导仁政、天人感应等思想,劝勉皇帝施行仁政,一定程度上对皇帝的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使皇帝很难做到为所

欲为的专制,故C项正确;民本主义思想对皇帝施行仁政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对制约皇权的作用有限,排除A项;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主要对象是政府各级官员,而不针对皇帝,B项错误;D项属于中央集权问题,皇权专制属于专制主义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8.B;解析:秦朝内史掌管京师之地,相当于京兆尹,辖地约

为今关中平原和商洛地区,治所设在咸阳,非教育官员,故A项错误;内史掌管秦朝首都即咸阳,位同九卿,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皇帝对官员的任免,且乡里官员的任免,皇帝不予插手,即皇权不下县,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内史管辖咸阳,非地方,故D

项错误。一、材料阅读19.答案:(1)不同:①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北宋东京打破了坊市界限;②唐代长安商业活动有时间限制;北宋东京打破了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服务业发达,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夜市和早市进一步发展;

③北宋东京的人口大大超过了唐代长安;④唐代长安位于西部地区,北宋东京位于中原腹地。(2)表现: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多以经济发展为主要驱动力。原因: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

重心的南移。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图片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与宋代在城市发展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城市布局、城市商业发展情况、城市人口数量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城市的功能由原来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可得出城市功能多

样化;据材料“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可得出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据材料“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可得出出现奢侈消费之风;据材料“坊不再是封闭

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可得出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据材料“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可得出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第二小问,“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就

是考查宋代商业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政策的变化、商品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等角度回答即可。20.答案为:(1)变化:漕运方向由"东-西"向到"东南-西北"向,再到"南-北"向;从河运到河海兼

运。原因:王朝更替;政治中心变迁;经济重心南移;大运河的开通;城市人口的增加;商业贸易的繁荣。(2)影响: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原始资本积累;推动了欧洲的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同时也给亚非拉地区造成了灾难等。(3)差异

:中国是以农业立国,自给自足;海运为政治服务;不注重经济效益;无原始驱动力,当运河淤塞之后海运便停止。西方是以商业立国,对外扩张;航运为经济服务;注重经济效益;有原始驱动力,当海运受阻后更开辟新的路线。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