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中国古代史部分 三(20题含答案解析).doc,共(9)页,144.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593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练习中国古代史部分三1.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
患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2.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明英宗时“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这些做法()A
.消除了吏治的腐败B.客观上有利社会公平公正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D.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3.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
绘画()A.天人合一的绘画意境B.强调书画同源性特点C.突出主观的诗情画意D.重视书画客观写实性4.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
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A.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B.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C.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D.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5.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
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B.诗歌成为表达爱
情的方式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6.下表为玉米来华时间的研究分析:对表的内容,最合理的解释是()A.解读玉米来华首先要甄别史料真伪B.历史结论需多个史料进行实证C.史料来源广得出的结论更接近真相D.玉米来华的历史解释不够严谨7.中国先哲们对天文学的要求只是“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至于宇宙的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以“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然,而不复求其所以然”。由此可知,古代中国的天文学()A.进行了理性的深入思考B.缺乏长期系统的天象观测C.有着较明显的功利色彩D.整合算学为统一研究领域8.考古界发
现了不少西汉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早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但《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理解合理的是()A.纸是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B.汉朝各地推广了造纸术C.蔡伦发明造纸术最为可信D.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9.下图为隋
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曲辕犁是对以前直辕犁的改进,安装了犁评,省力、简便、轻巧,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一直为后世沿用。曲辕犁的出现()A.促进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革B.体现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发展C.表明经济
重心南移已经完成D.利于播种和土壤肥力的保持10.有学者认为,由于明代以后实行分区或分省定额录取进士,各地考上的官员参与“廷议”,许多科举出身者未做官而成为乡里或地方与官府打交道的代言人,这类似于西方的代议制度。据此推知,科举制()A.
避免了考官与考生结党营私现象B.有利于社会重学重教风气的形成C.反映了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D.起到了调动知识精英参政的作用11.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时说:“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A.韩非子提出“事在四
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思想B.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C.西周的宗法制D.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1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的影响D.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13.“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C.
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14.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
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国家政治制度的创述体现了时代特征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D.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15.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然
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这表明()A.宗法传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B.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C
.立嫡以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D.宗法制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员16.有学者认为: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归功于“中产阶级”的推动,而中国宋代科学技术发展,除了极少数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是个人独自研究外,其余绝大部分都是缔造于政府的引领与大力推动
。这表明()A.社会结构影响科技发展B.政府政策推动科技进步C.工业革命源于人才优势D.宋代科技创新缺乏动力17.《明夷待访录》写道:“古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
„„然则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表明作者()A.反对君主专制B.主张“众治”C.提出君臣平等D.认为工商皆本18.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杂以诨语,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劝惩,是为小说;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
本,是为某种平话”。这反映出宋元时期()A.文学作品叙事粗疏勉强达意B.文学形式适应统治阶级需要C.市民娱乐活动极为丰富多彩D.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对反腐倡廉都作过积极探索和深刻总结,并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及行之有效的举措。北宋开
国之初,赵匡胤即颁布了《盗窃律》等一系列法律、法令,同时还从整饬吏治着手,连续惩办了一批贪官,连大将军桑进兴也因受贿罪被处死刑。„„在官职设置方面,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增强监察机构的专门化和权威性。在监察制度方面,给监察官员以特殊地位与职权,他们秩轻而任重,官
卑而位尊„„代表皇权监督各级官吏„„具有很大权威性。——摘自王凡《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的现代启示》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台了多部反腐败法案(见下表),对加强对公务员的制约与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摘自何家弘《美国反腐败法律制度》(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反腐败的主要方式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积极作用。(2)据材料二概述美国反腐的特点,并指出美国的反腐措施与古代中国反腐举措的共性。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中叶以后,一些有识之士基于现实生活的感受,起而抨击理学,公然倡扬“人欲”“日
用”“私”“利”,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相对抗。如王艮主张“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人欲即是天理”;李贽讲“私”讲“利”,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直至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提出“
私欲之中,天理所寓”“义中之利,君子所贵”,否定了理学将义利相对立,重义贱利的观念;他们还主张“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提倡“实学”,反对理学的空谈性理,指出其于世事毫无助益。——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材料二早在1895年前后,康有为便已取法西方基督教的先例,提出“
孔教”之主张,并提倡以孔子生年作为中国历史纪元之始。及戊戌年间,康有为受命主持变法,更极力主张将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一时之间,“保教、保种、保国”之说,风行草偃,信从者众,甚至连日后以“排满”著称的章太炎,也曾在康有为的影响下,写
就《客帝论》一文,提出“以素王(孔子)为共主,以清廷为霸府”的主张。——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叶以后有识之士反理学的原因及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将孔子符号化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答案解析1.答案为:C;解析:A项说法绝对,错误;B项是元代行省设立的特点,故B项错误;以地理单元为郡范围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划分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D项错误。2.答案为:B;解析:根据题干“对御史出巡
有严格规定„„”可知,明朝实行较为完善的司法制度有利于司法的公正公平,故B项正确;吏治的腐败是不可能消除的,此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是古代司法制度发展的表现,与社会秩序无关,故C项错误;司法制度作为整顿吏治的重要方式,但与监察制度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3.答案为:C;解析:从唐代文字藏于石隙树根处到元代有意识地使文字占据很大画面,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体现了主观的诗情画意,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未曾体现,排除。4.答案为:C;解析:依据“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顺风点火”可知,材料反映了古
人对火药材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只能反映出对火药材料“硫磺和焰硝”的应用,故A项错误;东晋葛洪发明火药,B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故D项错误。5.答案为:D6.答案为:B;解析:题目三则
材料就玉米来华描述虽有一定的出入,但是都能从不同方面证明玉米在明中叶以后传入中国,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推论有误;D项判断欠妥。7.答案为:C解析:由材料“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然,而不复求其所以然”可知,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缺乏探究
精神和理性的深入思考,A项错误;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由材料“以察时变”“敬授人时”可知,古代中国天文学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具有较明显的功利色彩,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算学,D项错误。8.答案为: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知道,造纸术的发明不
晚于西汉,故D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题干材料无法得出纸是西汉主要书写用品,故A项错误;蔡伦改进造纸术非创造,排除C项。9.答案为:B;解析: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故选B项;曲辕犁的出现没有改变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排
除A项;封建社会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但没有完成,排除C项;曲辕犁的出现,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与保持土壤肥力无关,排除D项。10.答案为:D;解析:材料强调了科举制下士人参与政治的热情,故A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对教育风气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有关科举制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考上的官员参与‘廷议’”“科举出身者未做官而成为乡里或地方与官府打交道的代言人,这类似于西方的代议制度”可知,无论
科举做官,还是科举未做官者,都积极参与政治,故D项正确。11.答案为:C解析:根据材料中“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得出这一制度注重血缘亲情,韩非子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体现了建立中央集权的主张,故A项错误;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体现的是“仁
政”“重民”思想,与亲情无关,故B项错误;西周的宗法制强调血缘,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主要倡导个性自由发展,与题目无关,故D项错误。12.答案为:B解析: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完成南移,不能解释明朝时期绢价下降,故A项错误;明朝
工商业繁荣,私营手工业的繁荣,供应增多引起价格下降,故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会制约手工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会引发国内价格的上涨,故D项错误。13.答案为:C;解析: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变化趋势,与中
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无关,故B项错误;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D项错误。14.答案为: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
国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既体现了中央的意志,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方的舆论,在本质上体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不涉及“时代特征”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
不涉及“社会经济水平”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九品中正制也是中央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是有利于中央而非各地区人才的选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5.答案为:A;解析:材料信息“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
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说明了宗法传子制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政治垄断,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继承制度,和地方控制、选拔官吏都
无关,故C、D项错误。16.答案为:A;解析:欧洲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中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中国宋代科学技术发展,绝大部分都是缔造于政府的引领与大力推动,说明宋代政府的科技政策,促进了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材料表明社会结构影响科技发展,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欧
洲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排除;C项不能反映宋代科技发展的原因,排除;宋代是我国科技高度发展的时期,材料无法体现“宋代科技创新缺乏动力”,排除D。17.答案为:A;解析:根据材料“然则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可知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大害,表明作者反对君主专制,A项正确。“众治”是指不是一人专制的治国方式,但与材料强调反对君主专制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君臣平等的信息,而是强调作者反对君主专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工商皆本的信息,而是强调作者反对君主专制,排除D项。18.答案为
:D;解析:材料反映了宋元之际市井小说、话本的形成,体现了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文学作品叙事粗疏勉强达意,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统治阶级需要,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市民娱乐活动极为丰富多彩,故C项错
误。一、材料阅读19.答案为:(1)方式:立法反腐;严惩腐败官吏;建立权力制衡机制,设立专门监察机构。作用:古代中国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维护君主专制等。(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也可)(2)特点:将政府官
员的行为准则法律化(或从政道德法制化);改革文官选拔制度;建立独立的廉政监察机构;增加政府透明度(或鼓励全民监督);进行综合性多角度的监督。(任答三点即可)共性:都注重立法监督(或健全法制);建立独立的专门监察机构。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可以从立法、惩治、行政体制等
角度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政治等角度入手,具体从防腐、维稳、提高行政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层面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从法制化、文官制度、监察独立化、行政透明化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综合材料一,可以从法制化、独立性等
角度归纳。20.答案:(1)原因:宋明理学宣扬的伦理纲常偏离了正统儒学追求伦理道德与现世人生相协调的精神;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世俗生活繁荣;君主专制统治强化,旧制度走向衰落。积极影响:面向现实人生、反对理学的蒙昧和禁欲倾向,具有早期近代
思想启蒙的意义;提倡正统儒学的民本思想,强调经世致用,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2)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意识日益觉醒;孔子代表特定的道德、文化秩序,是数千年来中国社会的主流;将孔子符号化,视“孔教”与“保国”同等重要,能够提升文化认同感和建构
文化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评价:康有为当时尚未认识到西方基督教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但他将宗教理性力量作为政治改革的精神土壤,将孔子符号化并赋予宗教性色彩,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激发了文化民族主义意识。同时,康有为将孔子符号化导致孔子形象神秘化,违背了儒学的世俗化倾向。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一些有识之士基于现实生活的感受”并结合所学,从明朝时期经济发展、政治腐败以及思想变化等角度归纳回答;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否定了理学将义利相对立,重义贱利的观念”“他们还主张
‘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的空谈性理,指出其于世事毫无助益”并结合所学,从思想启蒙以及促进儒学发展等角度思考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康有为受命主持变法,更极力主张将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
化秩序之张本”,并结合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为变法寻求理论支撑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康有为思想特点以及利用孔子思想变法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分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