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三(含答案解析)

DOC
  • 阅读 8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 页
  • 大小 152.153 KB
  • 2022-11-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考历史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三(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历史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三(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历史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三(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4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2.00 元
/ 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考历史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三(含答案解析).doc,共(7)页,152.153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587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7页2020年高考历史考前冲刺考前天天练三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材料综合上述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

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12分)第2页共7页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海外贸易的发展,在明代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明代前期,朝廷严禁私人从事海外贸易,朝贡贸易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合法途径。这种贸易形式在永乐至宣德年间臻于鼎盛,在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下,海外各国纷纷与明廷

建立朝贡关系。正统以降,入贡国家日渐减少,朝贡贸易趋于衰微,如自弘治元年(1488年)至弘治六年(1493年),自广东入贡的海外国家仅占城、暹罗各一次。不过,朝贡贸易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对外贸易的萎缩,与朝贡贸易衰落的同时,私人海外贸易队伍却逐渐壮大起来。

在开展贸易的压力下,经过激烈争论,朝廷在隆庆元年(1567年)部分解除海禁,一直被视为走私的私人海外贸易取得了合法地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输入中国的商品,以海外各地的特产和香料为主,也有暹罗红纱、番被、嘉文席、西洋布等少量手工业品。从中

国输出的商品,有生丝、丝绸、瓷器、铜器、铁器、食品、各种日常用具以及牲畜等,其中尤以生丝、丝织品、瓷器为大宗。[来源:学。科。网Z。X。X。K]——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在国内工农业发展的基础上,16、17世纪的英国不仅国内

市场繁荣,而且对外贸易也活跃。英国的对外贸易主要以输出呢绒为主,海外扩张的动机也是为呢绒寻找销售地。之后,英国与西欧、北欧的呢绒贸易趋于衰落,而与利凡特—东印度以及北美殖民地的进口贸易却繁荣起来,进口的目的是再出口,这种输入

与再输出的贸易越来越发达,而呢绒出口贸易逐渐走向衰落(当然,其衰落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贸易转型。英国的贸易转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展的是与利凡特—东印度的贸易,第二阶段发展的是与殖民地的贸易。对外贸易不仅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而且使英国人冲出欧洲,走向

世界,为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为大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摘编自赵秀荣《17世纪英国海外贸易的拓展与转型》(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明朝时期和英国16、17世纪海外贸易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时期和英国16、17世纪海外贸易发展对两

国的影响。第3页共7页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材料二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

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西“商业革命”的不同表现,分析两者结果迥异的根本原因。(3)指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据材料一、二并结

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对社会变革的影响。4.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材料一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在战争中某些统治

者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对祀与戎有了新的认识。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

期都创始了。——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1)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影响。材料二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自身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

,有了新的发展。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

到挑战,唐中期的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说明从汉至唐儒学地位的变化。第4页共7页材料三中国思想的演进,正如韩

愈、张载所指出,如果儒家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融合为一体,就可以“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这一理论工程,经过韩愈、张载等思想家的运送木石,到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由他们设计建筑,就有了宋代理学大厦

的创建。这是佛教与中土文化以及儒、道的高层次融合。这一融合的完成在宋代,不是偶然的。宋代经济、文化、科学相当发达。有学者统计,宋代士人在全部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通过科举而做官的不少。书院发达。——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3)分析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及特点。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

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1415)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摘编于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

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

不断探索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关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第5页共7页答案解析1.答案为: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史料解释: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

道德的风向标。②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③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是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

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示例二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史料解释:①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②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③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

作用。历史评价: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2.答案为:(1)明朝:朝贡贸易由盛转衰;私人海外贸易发展起来并合法化;商品种类较为丰富。英国:对外贸易活跃,对外贸易以输出呢绒为主,对外贸易对象由欧洲转向亚

洲和殖民地。(2)明朝: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白银大量内流并货币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民社会生活。但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限制,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英国: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对外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发展。解析:(1)明朝,根据材料一中的朝贡贸易、

海外贸易、商品种类等进行概括总结即可。英国,根据材料二,从对外贸易方面进行回答即可。(2)对明朝:根据材料一“输入中国的商品,以海外各地的特产和香料为主„„其中尤以生丝、丝织品、瓷器为大宗”结合所学可得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

发展;结合所学明朝对外贸易长期处于出超地位,可得出推动白银大量内流并货币化;根据材料一“输入中国的商品,以海外各地的特产和香料为主„„其中尤以生丝、丝织品、瓷器为大宗”结合所学可得出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根据

材料一“输入中国的商品,以„„西洋布等少量手工业品”可得出丰富了人民社会生活;结合所学可得出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限制,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对英国:根据材料二“对外贸易不仅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促进了资本的原始

积累”可得出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根据材料二“为大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可得出推动了对外殖民扩张;根据材料二“而且使英国人冲出欧洲,走向世界,为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可得出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结合所学可得出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发展。3.答案为:(1)趋势:粮食亩产提高;人均

粮食占有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任答四点即可)(2)表现:中国(宋朝):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的监控;农村集镇兴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任答三点即可)西方:商业中心由

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商品种类增多。第6页共7页(任答两点即可)原因:前者的封建生产方式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后者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推动了西欧的进步。(3)结构:自然经济(农业和家庭

手工业结合,商业不占主导)。影响: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为封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也推迟了社会深度变革;工商业的发展则加强了社会的流动,促进了社会的开明与进步。(言之成理即可)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粮食亩产水平”得出粮食亩产提高;根据材料一“人均粮食占有量”得出人均粮食占

有量增加;根据材料一“全国耕地面积”得出耕地面积增加;根据材料一“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得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结合所学古代中国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及表格中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南北方的粮食亩产水平,得出南方经济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表现”,中国:结合所学宋朝商

业贸易突破时空限制,经济职能增强得出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的监控;结合所学宋朝农村市镇经济发展起来得出农村集镇兴盛;结合所学宋朝海上贸易发达得出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结合所学宋朝

的货币发展史得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西方: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推动商业贸易中心发生转移得出商业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引发价格革命得出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结合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得出商品种类增多。第二小问“原因”,根

据所学影响社会变革的根本因素应当从经济角度进行考查得出(中国)前者的封建生产方式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西方)后者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推动了西欧的进步。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为小农

经济得出自然经济(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商业不占主导)。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并结合所学封建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得出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为封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也推迟了社会深度变革;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得出工商业的发

展加强了社会的流动,促进了社会的开明与进步。4.答案为:(1)背景: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兼并战争不断;使用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士阶层崛起,学术下移、学术活跃。继承并发展西周的文化。影响:百家争鸣时期形成的思想理论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转型,影响深远。(2)汉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获得独尊地位;魏晋隋唐时期:儒学受佛教、道教冲击,形成三教并行局面,正统地位受到挑战。(3)背景:结束五代十国战乱局面、加强中央集权、重建纲常伦

理等客观形势的需要;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儒学自我完善、思想家重振儒学;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科举制的发展;文化繁荣,书院教育发达;印刷技术的改进。(任答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3点内容即可)特点: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欲望;重视先秦儒

家经典;儒学哲学化思辨化;吸收佛道精神。解析:(1)根据材料“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和“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可以得出政治上的原因: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兼并战争不断;材料“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结

合所学知识,得出经济上:使用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阶级结构上:士阶层崛起。材料“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得出思想上:继承并发展西周的文化。材料“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结合百家争鸣的影响就可以回答。(2)结合材料“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

地位,呈现繁盛之势。”可知,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学,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结合材料“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唐

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可见魏晋隋唐时期:儒学受佛教、道教冲击,形成三教并行局面,正统地位受到挑战。(3)根据材料“这一融合的完成在宋代,不是偶然的。宋代经济、文化、科学相当发达。有学者统计,宋代士人在全部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

,通过科举而做官的不少。书院发达。”结合所学知识,从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成就等四个方面归纳。理学是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实现了三教合一。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源,开始儒学哲学化思辨化,心学的出现则第7页共7页完成了儒学哲学化思辨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主张通

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欲望。5.答案为:(1)变化:漕运方向由"东-西"向到"东南-西北"向,再到"南-北"向;从河运到河海兼运。原因:王朝更替;政治中心变迁;经济重心南移;大运河的开通;城市人口的增加;商业贸易的繁荣。(2)影响: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

化联系;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原始资本积累;推动了欧洲的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同时也给亚非拉地区造成了灾难等。(3)差异:中国是以农业立国,自给自足;海运为政治服务;不注重经济效益;无原始驱动力,当运河淤塞之后海运便停止。西

方是以商业立国,对外扩张;航运为经济服务;注重经济效益;有原始驱动力,当海运受阻后更开辟新的路线。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3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