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 三轮冲刺练习 文化生活 二(20题含答案解析)

DOC
  • 阅读 4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79.500 KB
  • 2022-11-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考政治 三轮冲刺练习 文化生活 二(20题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政治 三轮冲刺练习 文化生活 二(20题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政治 三轮冲刺练习 文化生活 二(20题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政治 三轮冲刺练习 文化生活 二(20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政治 三轮冲刺练习 文化生活 二(20题含答案解析)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考政治 三轮冲刺练习 文化生活 二(20题含答案解析).doc,共(9)页,79.5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432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年高考政治三轮冲刺练习文化生活二1.《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栏目采用流行方式引导国人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传承中华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挖掘和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

代价值,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滋养心灵、陶冶情操。这有利于()①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培育民族精神②发挥大众传媒作用,拓宽文化传播途径③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④人们潜移默化,消极被动地接受文化熏陶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费孝通先生说:“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人

为”的文化必须源于生活,“为人”的文化能够更好地造福生活。没有生活的哺乳,文化创新难免营养不良,乃至枯萎败亡。材料说明()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进行文化创新必须博采众长③文化创新必须批判继承传统文化④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

④3.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科技进步,就没有璀璨未来;如果不能将核心科技率先掌握在自己手里,就没有独立自主。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无数科学家甘于奉献,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用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大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由此可见

()①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文化作为社会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③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④要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反对伪科学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一次讲演中提出:“衡量我们国家

强大不强大,不是有几颗核弹,不是GDP,不是最高大楼在不在中国、最大的广场在不在中国,而是最完美、最吸引人的文化是不是在中国”。上述材料说明()A.经济和政治的作用在不断下降B.文化决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C.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文化实力为基础的综

合国力较量D.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5.2017年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高度评价他的突出贡献和崇高精神,发出了向黄大年同志学习的号召。强调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

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之所以要大力宣传和弘扬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是因为优秀的文化能够()①为社会进步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成为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④为全体公民所接受,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作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家庭教育是

人生第一课。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和为人处事的道理。树立好家风,代代都受益。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要树立良好家风,是因为()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强制的、深远持久的

③要全面继承传统道德准则和处世道理④家庭教育是传达社会规范、培养良好风尚的重要途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7.2017年8月27日,第十三届全运会在天津开幕。开幕式文艺演出大量使用全屏激光投影、全息视频技术,3D技术再加上演员的动态表演

,把海河、天津眼、杨柳青年画等天津传统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受到广泛好评。这说明()①流行元素和高科技手段的介入体现了文化创新的实质即是文化发展②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的重要保证,现代高科技已逐渐成为文化创新的动力③传统文化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赢得广阔的市场④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结

合,符合人们的生活及审美需求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8.被视为中国国粹的京剧其前身是徽剧,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这表明()A.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C.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D.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9.“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他的胜利比拿破仑们和恺撒们的胜利更为巩固。每天每天,像涨潮时的海浪一样,增加着他的新的臣民——这些人流的波涛一天

一天地愈来愈宽广了。”屠格涅夫的这段话表明()A.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C.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D.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因素10.2018年10月第四周,我国举办2018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国总开幕式,活动周的主题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全

民终身学习”。这一主题体现了()①社会发展为教育和学习的改进提供了条件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③建设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1.习

近平主席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启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A.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B.以

海纳百川的胸怀,充分吸收外来优秀文化C.立足于不断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D.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2.英国BBC公司为制作《中国化的英国学校》纪录片,特邀5名优秀中国教师

到英国一所顶级中学任教,结果中国教师明显“水土不服”,英国学生的不少举动让他们十分“抓狂”;而英国学生也无法适应高强度教学,被中国老师训哭。这种现象说明()①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中英的不同

国情使中国教育模式难以融入英国③中英两国不同的价值观,是这一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④中英两国的社会环境不同,导致两国师生矛盾难以调和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3.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某论坛上,主讲人让听众

写下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6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

式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C.文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D.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14.文化冲突论是当代国际关系领域中一种很有影响力的观点,该观点认为当今世界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冲突背后的原因不是宗教与经济的冲突,而是不同文化间

的冲突。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文化冲突论()①认为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肯定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和差异性③否定了一定的经济和政治能够决定一定的文化④反映了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A.

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15.同样是写梅,陆游的梅是寒士之梅,毛泽东的梅是战士之梅。做寒士时,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品质;做战士时,有“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傲骨,两者都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品格,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梅的意象。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①把“梅

”作为精神追求的目标,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相得益彰②“梅”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③“梅”被赋予特定时代的相应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气节之象征④文学艺术中“梅”所幻化出的人生品格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民族品质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6.在甲骨文和

金文中有大量关于农作物的字,如禾、黍等,其中的“禾”字,像一株有根有叶、谷穗下垂的植物。“禾”是谷类植物的总称,但在古代,“禾”多指粟,即今天的小米。在汉字中,凡以“禾”为意符的字,大都与农作物或农业活动有关,如秋、秀、种、租等。这说明()①汉字作为中国人民

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②汉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③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7.近日,商务印书馆推出了官方版新华字典APP(手机软件),完整收录了纸质版第11版内容,并提供数字版、纸

质版对照,受到用户欢迎。对此,有人感慨技术进步之快,有人指出书籍电子化是大势所趋,有人则回忆起与字典相伴的学生时代。这说明()①传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②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汉字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③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有利于汉字传播④传

统的纸质媒体能够更好地寄托人们的情感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8.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加自觉地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①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③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④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梦的关键A.①③B.

②③C.②④D.①④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7年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

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

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

题中应有之义。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文化自信的内涵阐述文化自信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化自信,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

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借鉴而形成的文明。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西域的文化成果。在唐代与中国交好的国家达70多个,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

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欧洲的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根据材料,请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

识,分析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答案解析1.C解析:本题考查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根据材料和教材知识,①③符合题意。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手段而不是途径,②错误。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④排除。2.

答案为:B;解析:“没有生活的哺乳,文化创新难免营养不良,乃至枯萎败亡”说明了①;材料未涉及博采众长及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故②③不选;“为人”的文化能够更好地造福生活,说明了④。3.C4.D解析:试题分析: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决定

文化的发展。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材料中的意思是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故ABC项错误。本题选D项。5.答案为:A解析: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

人格的重要途径,故需大力宣传和弘扬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①②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③错误;为全体公民所接受说法绝对,排除④。6.答案为:B;解析:本题宜用排除法。文化对人的

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强制的,故排除②;传统道德准则和处世道理有精华也有糟粕,③中“全面继承”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7.D解析:①说法错误,该说法颠倒了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②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③

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开幕式文艺演出大使用全屏激光投影、全息视频技术,3D技术再加上演员的动态表演,把海河、天津眼、杨柳青年画等天津传统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受到广泛好评,表明传统文化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贏得广阔的市场,也能体现出传统文化

和现代科技的结合,符合人们的生活及审美需求.故选:D.8.C解析:四大徽班与汉调艺人合作,又与昆曲、秦腔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曲目,京剧,说明了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C选项说法正确。材料强调的是

文化创新促进文化的繁荣,没有体现出文化创新对实践的反作用,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徽剧通过不断创新融合,形成了京剧,没有体现时代精神,B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徽剧的产生是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借鉴,并没有强调对传统的继

承,D选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本题选择C选项。9.【解析】材料并没有涉及文化的交流和传播,A不选;莎士比亚代表的是“文化”,“征服全世界”一句说明了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B项正确;C项的说法错误,优秀文化

才促进社会向前发展;本题材料与综合国力竞争无关,D项不选。故本题选择B。【答案】B10.C解析:2018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主题强调了全民终身学习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体现的是文化的作用,故②④正确。2018年全国终身学习活动周的主题主要

强调的是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反作用,没有强调社会发展为教育和学习的改进提供条件,①不选;③错误,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1.答案为:D解析:对待先人传承下来的

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这体现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D符合题意。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B与题意不符。要立足于实践,C排除。12.【解析】中

国教师明显“水土不服”,英国学生也无法适应高强度教学,这是受两国文化不同的影响,这种现象说明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①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国教育模式难以融入英国,②不选;中英两国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因而材料中英国学生不能接受中国教师的教育方式,中国教师也一时无法适应英国学生的举动,这是材料中

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③正确;两国师生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④错误,故本题答案应为B。【答案】B13.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题干中的关键同语“人是环境的产物”,“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主要体现了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故选B。A、C

、D表述错误。14.答案为:B;解析:“文化冲突论”认为当今世界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冲突背后的原因是不同文化间的冲突,说明其肯定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和差异性,反映了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②④符合题意。“文化冲突论”没

有涉及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也没有否定经济、政治决定文化,①③不选。15.答案为:B;解析:题中诗句没有体现“梅”与爱国主义的相通之处,①不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题干没有体现,②不选;从陆游到毛泽东,其作品中的“梅”被赋予了时代内涵,“梅”所幻化出的人生品格彰显了中华

文化的民族品质,③④正确。本题选B。16.答案为:C;解析: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②说法错误。由材料可知,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①④符合题意。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③排除。本题选C

。17.答案为:C解析:传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说法绝对,①不选;新华字典推出APP软件,推出数字版、纸质版对照受到用户欢迎,这说明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汉字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②正确;新华字典的数字版、纸质版对照受到

用户欢迎,这说明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有利于汉字传播,③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传统的纸质媒体能够更好地寄托人们的情感,④不选。18.答案为:A解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

由之路,①正确;建设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②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③正确;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梦的关

键,④不选。一、材料阅读19.答案为:①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我们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②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丰

厚滋养,以革命文化为深厚根基,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现实支撑。③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内在精神支撑和稳定信念支持,具有强大的精神力

量和独特的凝聚力、影响力。解析:解答本题考生应先思考文化自信的内涵包括的三个方面: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然后从这三个方

面阐述文化自信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20.答案为: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我们应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我们应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解析

:首先,明确知识范围,即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如包容性的内涵等。其次,明确解答方向,即分析树立文化措施,而且是围绕着文化自觉来分析措施,如从内涵中变通出来的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再次,要结合材料对答案要点进行细化表述,如处理与外来文化的关

系等。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