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声现象复习》PPT课件5-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ppt,共(18)页,793.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395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声现象》复习课黄冈市中考要求:1.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了解乐音的特性3.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应用4.了解噪声的危害与控制一.考点梳理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原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
音的传播条件:声音靠介质传播,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从而形成回声。当回声比原声晚0.1S以上时,人耳才能区分原声与回声。3.声速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声
速是340m/s。一般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考点二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大特性是音调、响度和音色。2.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而影响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因素有发声体的松紧
、长短、粗细等因素。3.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发声体振动的振幅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改变对发声体用力的大小可以改变响度的大小。4.人们通过音色来判断是谁发出的声音。影响声音音色的因素有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5.声音的波形图:(1)波的形状体现出声音的音色。
(2)波的疏密程度体现出声音音调的高低,波形越密,音调越高,反之亦然。(3)波峰(最高点)到波谷(最低点)的距离体现出声音的响度,距离越大,响度越大,反之亦然。考点三噪声的危害与控制1.噪声的定义物理学角度:指发声体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
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噪声的来源主要来源于工业、交通和生活。3.噪声的等级通常用分贝来划分噪声的等级。4.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考点四声的利用1.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为次声波。人不能听到超声波和次声
波。2.声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3.下列哪些事例是利用声传递信息,哪些事例是利用声传递能量。(1)利用回声测距定位(2)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3)用“B超”检查身体(4)超声波碎石洁齿(5)利用超声
波探测金属内部的裂纹等缺陷(6)超声波武器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有:(1)、(3)、(5)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有:(2)、(4)、(6)重点:怎样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难点: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又与其松紧、长短和粗细有关,如何探究音调与发声
体的松紧、长短和粗细的关系?二.重难点实验探究三.中考真题剖析(2008年黄冈中考)在汶川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C、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2009年黄冈中考)“五.一”节学校举行了盛大的红歌比赛。下面有关说法不对的是
(D)A.我们从扬声器中听到的歌声是纸盘的振动产生的B.我们从扬声器中听到的歌声是靠空气传到人耳的C.我们能听到幕后是小红的歌声是根据音色判断的D.我们的欢呼声掌声尖叫声对周边居民不属于噪声(2010年黄冈中考)“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
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B.“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D.“呼麦”中
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2012年黄冈中考)据报道,世界“吼王”杰米·温德拉曾“吼”出超过100分贝的声音,如图是他“吼”出声音将玻璃杯震碎的情景。下列有关他“吼”出的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A.声音传递了能量B.声音只在玻璃杯中传播C.声音是玻璃杯振动产生的D.声音
的分贝数越高其频率越大(2017年黄冈中考)学校在“5•12”汶川大地震纪念日举行防震逃生演练,同学们听到广播中的警报声迅速离开教室,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选填“信息”或“能量”),声波是通过空气传到同学们的耳朵中.四.《声现象》中考的命题特点1.对《声现象》知识基本每年都有考查,但考查难度较
小,对这些知识点的要求不是太高,多以认识、了解为主。2.对《声现象》知识的考查分值不超过3分,考查常以一道选择题或者填空题的形式出现。3.《声现象》的命题素材都来源于学生生活当中的所见所闻或者是某则新闻报道消息等,这充分地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到生活当中去”的命题特点。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