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 高考生物 一轮复习 必修3 第1单元 第2讲.ppt,共(59)页,2.335 M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969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一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最新考纲]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2.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Ⅱ)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1.反射弧的基本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
出神经→效应器。•2.四个方向•(1)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电信号或局部电流)形式进行双向传导。•(2)膜内电流方向:由兴奋区域向未兴奋区域传导。•(3)膜外电流方向:由未兴奋区域向兴奋区域传导。•(4)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
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3.突触与突触小体的区别•(1)突触小体: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称为突触小体,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等属于突触小体。•
(2)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4.神经冲动在传递过程中的信号转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5.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要受到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课前导学]•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与调
节方式知识点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中枢神经系统规律性应答条件反射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2.反射弧的组成•(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含义:•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
_________,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2)图中有____个神经元。•(3)图中兴奋的传导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直接刺激④,能够引起肌肉收缩,这一过程________(填
“属于”或“不属于”)反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神经节3①→②→③→④→⑤不属于•[小题通关]•1.思考判断:•(1)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2)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
增加,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3)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4)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其调节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5)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
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答案】(1)×(2)×(3)×(4)×(5)√•2.如图为脊髓的模式图,其中中间颜色较深呈蝴蝶状的为脊髓灰质,周围颜色较浅的为白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脊髓灰质的后角比前角小,传出神经从脊髓灰质的后角进入•B.刺激d
处引起肌肉收缩属于反射•C.刺激b处在c处会出现神经递质•D.所有的神经中枢都集中在脊髓•【答案】C•【解析】从图中可知,b上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传入神经从脊髓灰质的后角进入,A错误。刺激d处引起肌肉收缩过程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不属于反射,B错误。刺激b处,兴奋传到突触处时,通过
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因此在c处会出现神经递质,C正确。神经中枢位于脑和脊髓中,D错误。•[课前导学]•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传导知识点二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电信号外正内负K+外流外负内正Na+内流电位差双向•2.兴奋
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甲乙•(1)写出甲图中标号代表的结构:•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2)突触间隙内的液体
为________(填内环境成分)。•(3)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__________释放,作用于__________上。•(4)写出乙图中A、B代表的突触类型:•A._____________
___;B.________________。轴突线粒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织液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细胞体型轴突—树突型•[小题通关]•1.思考判断:•(1)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2)神经
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3)由于兴奋具有双向传导的特点,所以在反射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双向的。()•(4)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2.下列有关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B.大
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C.神经纤维上兴奋产生的原因是Na+通过被动运输方式转运入膜内•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且只经过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变•【答案】D•【解析】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主要依靠K+外流;兴奋的产生是Na+以
协助扩散的方式内流造成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课前导学]•1.完善各神经中枢的功能知识点三人脑的
高级功能和神经系统分级调节体温调节水平衡最高级中枢身体平衡呼吸中枢低级中枢•2.人脑的言语区损伤对应症状[连一连]•【答案】①-c②-b③-d④-a⑤-f⑥-e•[小题通关]•1.思考判断:•(1)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2)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3)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控作用。()•(4)某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中枢有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5)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6)正常人即使闭眼,伸出手指也能触摸自己的鼻尖,这个动作属于
大脑皮层中央前回控制的活动。()•(7)下丘脑不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答案】(1)√(2)×(3)√(4)√(5)√(6)√(7)ו2.科学家在研究大脑皮层某些区域(如图所示)时,发现它与躯体运动和语言活动功能有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小脑内存在许多
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B.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C.S区受损,患者会得听觉性失语症•D.H区受损,患者会得运动性失语症•【答案】B•【解析】呼吸中枢位于脑干;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H区受损会得听觉性失语症。反射弧基本结构的功能分析图示兴奋传导结构特点功能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特殊结构将内外刺激信息转变为神经兴奋既无感觉又无效应感觉神经元的突起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既无感觉又无效应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运动神经元的突起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只有感觉无效应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接受神经兴奋,发生相应的活动只有感觉无效应•与反射、反射弧有关的3点易错警示•(1)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不属于反射。•(2)神经中
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3)非条件反射的完成可以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但条件反射的完成却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结合下图分析下列问题:•(1)刺激a处骨骼肌会收缩,这属于反射吗?•(2)破坏c处,刺激a处机体有感觉吗?骨骼肌还会收缩吗
?•提示:(1)不属于,反射弧不完整。•(2)有感觉,不能收缩。•1.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如图所示(b、c表示突触,M、N是指反射弧中的两个位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刺激M点将使a处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B.兴奋在结构b和位点N所在神经纤维上的传
导速度相同考查反射弧的组成及功能•C.刺激M点引起手臂上的屈肌收缩属于反射•D.在b、c等突触部位有“化学—电—化学”信号的转化•【答案】A•【解析】据图中脊髓灰质结构判断M是传入神经,N是传出神经,兴奋在结构b、c(突触)处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其传递速度小
于位点N所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由完整反射弧完成的活动才能称为反射,刺激M点(传入神经)引起手臂上的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2.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如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
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
④考查有关反射弧结构和功能的实验分析•【答案】A•【解析】根据本实验的目的是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即该药物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对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没有阻断作用
。要达到实验目的,可将药物放在C处或A处,并刺激B处。若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而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则说明药物在A处不起作用而在C处起作用,即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
经的判断•(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C)的是传入神经(B)。•(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
出神经(如图中的E),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如图中的B)。(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靠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
之则为传出神经。•1.兴奋的产生及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双向传导: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兴奋的传导与传递•①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②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生理完整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基础是神经纤维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在切断、机械压力、冷冻、电击和化学药品等因素作用下,使其结构和局部功能改变,都会中断冲动的传导。•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传递过程•(2)传递特点
•①单向传递: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所以传递方向是单向的。•②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因为兴奋由突触前神经末梢传至突触后神经元,需要经历
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所以需要较长的时间(约0.5ms),这段时间就叫作突触延搁。因此,一个反射需要的神经元越多,突触就越多,消耗的时间就越长。•③对某些药物敏感: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对神经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因此某些药物也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
传递过程,阻断或加强突触的传递。这可以应用于医学麻醉。•(3)有关神经递质的归纳小结•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种化学信息物质,对有相应受体的神经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兴奋或抑制)。•①供体: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
泡。•②受体:与轴突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上的蛋白质,能识别相应的神经递质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发生膜电位变化。•③传递: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④释放:其方式为胞吐,该过程的结构基础是依靠
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在该过程中穿过0层生物膜。在突触小体中与该过程密切相关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含量较多。•⑤作用: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另一个神经元发生膜电位变化(兴奋或抑制)。•⑥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
,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转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次兴奋做好准备。•⑦种类:常见的神经递质有:a.乙酰胆碱;b.儿茶酚胺类: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c.5-羟色胺;d.氨基酸类:谷氨酸、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以上这些都不是蛋白质。•3.
电位测量与电流计指针偏转原理•(1)电位的测量测量方法测量图解测量结果静息电位测量: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动作电位测量:电表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或内侧)(2)指针偏转原理图下图中a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
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过“a→b→c右侧”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变化如下图:•(3)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①曲线表示膜内外膜电位的变化情况。•②a点:静息电位,外正内负,K+通道开放使K+外流。•③b点:零
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使Na+内流。•④bc段:动作电位,外负内正,Na+通道继续开放。•⑤cd段:静息电位恢复,K+通道开放使K+外流。•⑥de段:静息电位恢复后,Na-K泵活动加强,排Na+吸K+,使膜内外离子分布恢
复到初静息水平。•关于兴奋传导的3个易混点•(1)兴奋产生和传导中Na+、K+的运输方式辨识不清•①静息电位产生时,K+由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故属于协助扩散。•②动作电位产生时,Na+的内流需要载体蛋白,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故属于协助扩散。•③恢复静息电位时,Na+的外流
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属于主动运输,需消耗能量。•(2)误认为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相同•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3)突触和突触小体的区别•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
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②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分别刺激A处和骨骼肌B处,在C
处能否检测到膜电位变化?•提示:刺激A处,在C处可以检测到膜电位变化,具体途径为A→③神经元→①神经元→C处,但不能从A经②传到C处。刺激B处的骨骼肌,C处不能检测到膜电位变化,原因是由肌细胞产生的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不能逆向传导。•1.(2018
年广西南宁调研)下图表示人体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B.若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兴奋的产
生、传导与传递•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都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D.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痛觉•【答案】D•【解析】由图示突触的结构和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推出⑤④②①分别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③为突触。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若①
发生反应,说明反射弧完整和正常,否则,反射弧不完整、不正常,A正确;兴奋的传递过程需要消耗能量,所以抑制神经元的呼吸作用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中有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C正确;在②处给予
适宜的电刺激,兴奋能传到效应器,但不能传到大脑皮层,D错误。•2.图1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图,图2表示相应的生理变化。其中图2中的甲可以对应图1中①④⑥。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考查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测定•A.图2中的乙对应图1中的⑤•
B.图2中的丙对应图1中的③•C.由图1可知,在静息状态下K+通道的通透性更高•D.图1③中Na+进入细胞中的方式为主动运输•【答案】C•【解析】由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可知,图1中③膜电位上升,原因是Na+大
量内流,对应图2中的乙。⑤时K+外流恢复静息电位,对应图2中的丙。由图可知静息状态下,K+通道比Na+通道的通透性更高。③中N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3.(2018年江西南昌测试)如图所示是毒品可卡因的作用机制:可卡因通
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回收,从而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结构①是突触小泡,其中的多巴胺也属于神经递质•B.图中结构②为受体,多巴胺与其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考查突触传递异常情况分析•C.图示表明,多巴胺完成兴奋传递后会被
运回上一个神经元•D.吸食的可卡因进入突触间隙后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受到抑制•【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可知,①是突触小泡,其中的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A正确;②为特异性受体,多巴胺与其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B正确;图示表明
,多巴胺在完成兴奋传递后,会通过多巴胺转运体运回上一个神经元中,C正确;吸食的可卡因进入突触间隙后会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会使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D错误。•突触传递异常情况分析•(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
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或被转移而迅速停止作用。•(2)异常情况1: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3)异常情况2:若突触后膜上
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号传递。考查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4.下图甲所示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为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ab=bd,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A.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③④⑤⑥•B.在突触处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分别刺激图乙b、c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偏转1、2次•D.若抑制该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答案】A•【解
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形式传导的,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的,是单向的,因此刺激图甲中②处,兴奋可以传到①③④⑤⑥处。在突触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图乙b处有突触小泡,则a、b点在上一个神经元上
,c、d点在后一个神经元上,刺激b点时,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并且ab=bd,b和c之间有突触,所以a处先兴奋,指针偏转一次,d处后兴奋,指针又偏转一次;刺激c点时,由于兴奋在突触处不能
逆向传递,a点不产生神经冲动,d点可产生神经冲动,所以指针偏转一次。兴奋的传导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类分析方法•(1)在神经纤维上电流计指针偏转问
题(图甲)•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甲乙丙•(2)在神经元之间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图乙)•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
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反向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兴奋,电流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3)细胞膜内外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图丙)•①静息
电位时,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指针向右偏转。•②动作电位时,膜内正电位,膜外负电位,指针向左偏转。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有关实验分析•5.下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
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2)用b刺激骨骼肌,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
部位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①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传出神经受损。•②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表明骨骼肌受损。•③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部位d受损。•【答案】(1)不属于(2)不能•(3)①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②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③用a刺激神
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解析】(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因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2)因兴奋在经过突触传递时具有单向性,故用b刺激骨骼肌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3)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收缩,可能是传出神经受
损,也可能是骨骼肌或部位d受损。若是传出神经受损,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若是骨骼肌受损,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若是部位d受损,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而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探究兴
奋在神经纤维传导和神经元间传递特点的方法(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