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 高考生物 一轮复习 必修1 第3单元 第4讲.ppt,共(39)页,1.650 M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959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4讲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综合分析(提升课)•1.[H]、ATP的来源和去路比较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比较项目来源去路[H]光合作用光反应中水的光解作为暗反应阶段的还原剂,用于还原C3合成有机物等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产生用于第三阶段还原氧气产生水,同时释放大量
能量比较项目来源去路ATP光合作用在光反应阶段合成ATP,其合成所需能量来自色素吸收转化的太阳能用于暗反应阶段C3还原时的能量之需,以稳定的化学能形式储存在有机物中有氧呼吸第一、二、三阶段均产生,其中第三阶段产生最多,能量来自有机物的分解直接用于除暗反应外的各项生命活动•2.光合作用速率与细胞呼吸
速率(1)呼吸速率的测定方法:将植物置于黑暗环境中或非绿色组织,测定实验容器内CO2增加量、O2减少量或有机物减少量。•(2)净光合速率和真正光合速率•①净光合速率:常用一定时间内O2释放量、CO2吸收量或有机
物积累量表示。•②真正光合速率:常用一定时间内O2产生量、CO2固定量或有机物产生量表示。•(3)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关系: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若用O2、CO2或葡萄糖的量表示可得到以下关系式:•①光合作用产氧量=氧气释放量+细胞呼吸耗氧量。•②光合作
用固定CO2量=CO2吸收量+细胞呼吸释放CO2量。•③光合作用葡萄糖产生量=葡萄糖积累量(增重部分)+细胞呼吸消耗葡萄糖量。•(4)曲线各点(段)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分析•3.有机物情况变化曲线及密闭环境中一昼
夜CO2含量的变化曲线•(1)绿色植物24h内有机物的“制造”“消耗”与积累•典型图示:•曲线解读:•①积累有机物时间段:ce段。•②制造有机物时间段:bf段。•③消耗有机物时间段:Og段。•④一天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间点:e点。•⑤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量:SP-SM-SN(SP、SM、
SN分别表示P、M、N的面积)。•(2)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一昼夜CO2含量的变化曲线图和O2含量的变化曲线图的比较如果N点低于M点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增加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减少如果N点高于M点说明经
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减少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增加如果N点与M点一样高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不变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不变含量最高点CO2含量最高点为C点O2含量最高点为E点含量最低点CO2含量最低点为E点O2含量最低点为C点•1
.(2017年河南中原名校质检)下图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及其关系的图解,其中A~D表示相关过程,a~e表示有关物质。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物质和能量变化A.A过程表示光反应,它为B过程提供了[H]和ATPB.C过程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在其内膜上物
质b被利用C.在黑暗的环境中,物质c可通过叶片的气孔释放到外界D.若用18O标记物质b,则不会在C6H12O6中出现18O标记【答案】D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综合曲线分析•【答案】B•【解析】ab段随着光照强度逐渐增加,密闭钟罩中的CO2浓度逐渐降低,植物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但是下降幅度逐渐平缓,
光合速率不断减慢,A错误;密闭钟罩中的起始CO2浓度可以看成是大气中的CO2浓度,通过ab段光合作用的进行,密闭钟罩中的CO2浓度逐渐降低,bc段密闭钟罩中的CO2浓度低于大气中的CO2浓度,B正确;呼吸速率不仅受O2含量的限制,还受体内呼吸
酶量的限制,cd段密闭钟罩中的CO2浓度增加,植物的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但是上升幅度逐渐平缓,故呼吸速率逐渐减慢,C错误;题干中温度适宜恒定,d点后呼吸速率减慢是密闭环境中O2不足所致,D错误。•3.对某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O2的吸收量和释放量进
行测定,结果如下表,下列对结果的分析不合理的是()有关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计算问题分析光照强度/klxO2变化量/(mg·h-1)温度051010℃-0.5+3.0+4.020℃-1+2.0+5.0•A.在5klx光照条件下5h,10℃时光合作用产
生的O2总量比20℃时多2.5mg•B.在20℃时,分别用10klx和5klx光照10h,黑暗14h,O2增加量前者比后者多30mg•C.在10℃、10klx光照4.8h后,转入20℃黑暗环境19.2
h,O2变化量为0•D.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温度和照光时间,CO2浓度等属于无关变量•【答案】D•【解析】黑暗中单位时间内O2的吸收量代表呼吸速率,光下测定的单位时间内O2的释放量是净光合速率,在5klx光照条件下5h,10℃时光合作用
产生的O2总量是3.5×5=17.5mg,20℃时光合作用产生的O2总量是3×5=15mg;在20℃时,用10klx和5klx光照10h,黑暗14h,O2增加量分别是5×10-1×14=36mg、2×10-1×14=6mg,前者比后者多30mg;在10℃、10klx光照4.8h,积累O2的量为4
×4.8=19.2mg,转入20℃黑暗环境19.2h,消耗O2的量为1×19.2=19.2mg,O2变化量为0;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与温度,照光时间、CO2浓度等属于无关变量。•1.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关系•(1)分析图1:①一定范围内,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合作用实际量和呼
吸量均增加;②超过A点后,光合作用实际量不再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叶片相互遮挡;③干物质的量=光合作用实际量-呼吸量。干物质量为零时,即叶面积指数为D时,真正光合速率=呼吸速率。•(2)分析图2:①一
定范围内,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都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②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高于光合作用的,所以超过20℃时,光合速率增加缓慢,但呼吸速率增加很快,且可判断20℃时净光合速率最大;③净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即两曲线之间的距离n代表了相应温度下的净光合速率,n=0时,真正光合速率=呼
吸速率。•2.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计算•(1)理清各量的关系•①光合作用所需CO2的来源有两个:细胞呼吸产生和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的(若是水生植物,则是从周围的水中吸收的)。•②光合作用释放O2的去向有两个:细胞呼吸、释放到周围的空气中(当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时)。•③光合作用制造
(等同生产、合成)的葡萄糖的去向有两个:细胞呼吸消耗、积累(当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时)。•④当在光照下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时进行时,光合作用实际产氧量=实测的氧气释放量+呼吸作用耗氧量;光合作用实际二氧化碳消耗量=实测的二
氧化碳吸收量+呼吸作用二氧化碳释放量;光合作用葡萄糖净产量=光合作用实际葡萄糖生产量-呼吸作用葡萄糖消耗量。•(2)注意单位的换算关系•一定要牢记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总反应式,不要记混了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好熟记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如葡萄糖是180,CO2是44,
O2是32。•(3)看懂数据及其相互关系是解题的关键•①文字叙述式:利用一段文字直接给出有关数据;②表格式:在表格中给出相关数据;③坐标曲线式(有时加有方格,是为了准确识别有关数据,1个方格代表一定的变化量),利用坐标系中的曲线所表示的数值来代表CO2、
O2的吸收或释放的量。•1.实验装置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测定方法及实验装置•2.实验原理:因呼吸作用类型不同,瓶内气压增大、减小或不变,可通过液滴的右移、左移或不动来呈现;也可根据光照强度不同,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大小导致瓶内气压变化而引起液滴位置的变化来呈现。•3.装置比较——单一变量
的控制及作用项目装置1装置2装置3材料发芽的种子发芽的种子煮熟的种子试剂20%NaOH溶液5mL蒸馏水5mL蒸馏水5mL导致瓶内气压变化的气体O2(因CO2被吸收)(呼吸引起)CO2-O2(差值)(呼吸引起)—作用——物理误差的校正对照(装置1和2)等量NaOH溶液和蒸馏水单一变量控制—
对照(装置2和3)—等量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单一变量控制•4.若将装置1改为探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光照强度的关系•(1)装置需改动的地方有三处•①将“发芽的种子”换成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材料。•②将“NaOH溶液”换成“NaHCO3溶液”,以保证
装置中CO2的相对稳定。•③置于不同的光照强度下,观察液滴的移动情况。•(2)结果分析•①若着色液滴右移,说明光照较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强度,释放O2使瓶内气压增大。•②若着色液滴左移,说明光照较
弱,细胞呼吸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吸收O2使瓶内气压减小。•③若着色液滴不动,说明在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释放的O2量等于吸收的O2量,瓶内气压不变。•5.探究细胞呼吸状况的实验装置及结果分析•(1)欲测定与确认某生物的呼吸类型,应设置两套呼吸装置,即装置1和装置2。如果使
用的生物材料是幼苗,则实验装置需要遮光。•(2)结果与分析•①若装置1液滴左移,装置2液滴不动,则表明所测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因有氧呼吸产CO2量与耗O2量相等)。•②若装置1液滴不动,装置2液滴右移,
则表明所测生物只进行无氧呼吸。•③若装置1液滴左移,装置2液滴右移,则表明该生物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④装置1与装置2液滴均左移,则呼吸过程中O2吸收量大于CO2释放量,呼吸底物中可能有脂肪参与。(与糖类相比,脂肪的C、
H比例高,O的比例低,故氧化分解时释放相同CO2时,脂肪消耗的O2多,故CO2/O2<1,而葡萄糖只进行有氧呼吸时,CO2/O2=1;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进行,则CO2/O2>1。)•(3)为使实验结果精确,排除实验误差还应设置装置3,以便校正。•(4)进行结果与结论的描述时应“先结果
后结论”,而不是“先结论后结果”,如上。•1.用等体积的三个玻璃瓶甲、乙、丙,同时从某池塘水深0.5m处的同一位置取满水样,立即测定甲瓶中的O2含量,并将乙、丙瓶密封后沉回原处。一昼夜后取出玻璃瓶,分别测定两瓶
中的O2含量,结果如下(不考虑化能合成作用)。有关分析不合理的是()考查有关光合作用的测定透光玻璃瓶甲透光玻璃瓶乙不透光玻璃瓶丙4.9mg5.6mg3.8mg•A.丙瓶中浮游植物的细胞产生[H]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B.在一昼夜内,丙瓶生物细胞呼吸
消耗的O2量约为1.1mg•C.在一昼夜后,乙瓶水样的pH比丙瓶的低•D.在一昼夜内,乙瓶中生产者实际光合作用释放的O2量约为1.8mg•【答案】C•【解析】丙瓶不透光,生物只能进行细胞呼吸,产生[H]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甲瓶与丙瓶O2量的差表示丙瓶
细胞呼吸消耗的量。丙瓶不透光,一昼夜的时间内水样中生物均在进行呼吸作用,乙瓶透光,有光照时水样中生物会进行光合作用,消耗部分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因此一昼夜后,乙瓶水样pH比丙瓶的高。乙、丙瓶取自同一处,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基本相同,细胞呼吸速率相同,乙瓶一昼夜的净光合量用O2表示为5
.6-4.9=0.7mg,细胞呼吸的量用O2表示为4.9-3.8=1.1mg,所以一昼夜乙瓶中生产者实际光合作用释放的O2量为1.8mg。•2.呼吸熵(RQ)是指单位时间内进行细胞呼吸的生物释放CO2量与吸收O2量的比值。如图表示测定消毒过的萌发小麦种子呼吸熵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不
正确的是()考查有关细胞呼吸的测定•A.KOH中放置筒状滤纸的目的是增大吸收CO2的面积•B.假设小麦种子只以糖类为呼吸底物,在25℃时经10min观察发现:甲装置中墨滴右移,乙装置中墨滴不动,说明10min内小麦种子进行了无氧呼吸•C.若在25℃时经10min观察发现:甲装置
中墨滴左移30mm,乙装置中墨滴左移200mm,则萌发小麦种子的呼吸熵是0.85•D.为了校正还应设置一个对照装置,对照装置的大试管和小烧杯应分别放入死亡的小麦种子、清水,其他条件不变•【答案】D•【解析】
KOH溶液中放置筒状滤纸的目的是增加吸收CO2的面积,A正确。在25℃时经10min观察发现,甲装置中墨滴右移,说明释放的CO2的量大于吸收的O2的量或者只有无氧呼吸产生CO2;乙装置中墨滴不动,说明不消耗O2,因此10min内小麦种子中发生无氧呼吸过程,B正确。甲装置中墨滴左移30mm,说
明氧气消耗量比二氧化碳产生量多30mm,乙装置中墨滴左移200mm,说明氧气消耗量为200mm。所以,二氧化碳量为200-30=170mm,呼吸熵为释放的二氧化碳体积/消耗氧体积=170/200=0.85,C正确。墨滴移动不仅受萌发种子
细胞呼吸的影响,还受微生物的呼吸及外界温度和压强变化的影响,所以本实验还应设置一个对照装置,装置中的大试管和小烧杯应分别放入消毒过的死亡的小麦种子、清水,其他条件不变,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