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考生物全程训练计划·周测(十二)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含答案.doc,共(19)页,332.5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934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周测(十二)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夯基提能卷(5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题2分)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说法,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链与食物网属于生态系统的结构B.动物都是消费者,细菌都是分解者C.植物都
是生产者,生产者也都是植物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不含有非生物成分2.某淡水湖泊受到重金属Hg污染,科研人员对该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绘制营养结构如右图,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图中所有生物构成淡水湖生态系统B.处于第
二营养级的有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C.图中重金属含量最高的生物是鱼类D.藻类和鱼类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3.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缺少类群乙则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进行B.图中b、c、d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C.图中甲、乙
、丙、丁的全部生物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D.由于细胞呼吸的消耗,乙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4.关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B.利用性外激素扰乱某些动物雌雄交配,属于化学防治C.蜜蜂跳舞属于行为信息D.生
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相对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净光合作用量可用④—①表示B.若②的量减
小,则该生态系统消费者死亡率降低C.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量的多少可用③表示D.该生态系统一年中积累有机物的量可用④—②表示6.在人为干预下,地震毁损的某自然保护区恢复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关系如图[单位为103kJ/(
m2·a)],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这场地震中营养级较高的生物受到的影响较大B.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约为15.6%C.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5×103kJ/(m2·a)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7
.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反映了该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功能B.①和②、②和③之间存在信息交流,①和③之间则没有C.如按最高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③获得的能量大于①同化能量的1/25D.若图中②由于某种原因而灭绝,则③的数量一定会减少8.下
图1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4种生物的食物网,图2为不同体长D种群的食性相对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C和D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B.若体长为6.5cm的D种群增重1kg,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10kgC.若向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为1.4cm的D种群,一定时间内A、B
数量会增加D.池塘中的植物能实现水体净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9.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1∶1调整为甲∶乙=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丙的数量是原来的()A.1.875倍B.1.375倍C.1.273倍D.0.575倍10.稻
鸭共生生态系统是以鸭子捕食害虫来代替农药,以鸭子采食杂草来代替除草剂,以鸭子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以鸭子不间断的活动产生中耕混水效果来刺激水稻生长的稻田生态系统。管理时还要定期召唤回鸭群以便防雨、防高温等。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适当放鸭增加稻
田的生物多样性并延长了相关食物链,但没有增加新的食物链B.鸭子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代替化肥,体现了能量流动关系C.利用鸭子捕虫除草可对害虫及杂草种群进行持续控制,控虫除草效果不如使用农药更显著D.叫声唤回鸭群,与物理信息传递有关,体现了该生态系统中人的因素仍起主导作用二、非选择
题(共2个小题,每题15分)11.果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生态系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果园生态系统的问题:(1)果园生态系统中的果树害虫与其天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2)果树害虫的天敌与害虫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
。天敌控制果树害虫与喷施农药相比,其优点包括能够更有效控制害虫数量,作用时间也更为________,并且能够减少________。(3)某果园中,有一条食物链:柑橘(W1)→蚜虫(W2)→七星瓢虫(W3),括号内
为该生物每年的同化量,正常情况下测算,发现W2远小于1/10W1,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践表明,在果园种草,可以大大降低害虫对果园的破坏作用,这主
要是因为这一措施使果园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下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请分
析回答:(1)在图1中,B、C分别属于________。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传递主要是沿________实现的。(2)图1中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________(填序号)。A、C、D为B提供________。(3)若图1中的C产生60mol氧气,则流入D的能量一般不超
过相当于________mol葡萄糖的能量。(4)在图2的食物链中,②/①的值代表________(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③属于________(生物)的同化量的一部分。创新探究卷(40分)一、选择题
(共10个小题,每题2分)1.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数量增加至K值时,其种群的出生率为零B.池塘中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恢复力稳定性弱的生
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不一定强D.在人工生态林中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2.啮齿类动物如兔、鼠等主要以植物为食,不同动物在取食时存在偏好,如图表示某草原上啮齿类动物的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啮齿类动物的存在可能会引起部分植
物种群密度增大B.啮齿类动物的存在可定向改变某些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C.啮齿类动物的适度增加有利于提高草原上植物的多样性D.随着啮齿类动物密度的增加植物种群密度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3.某林区在30年前发生过火灾,焚毁所有林木。火灾
后该地区曾引入一种外地双子叶植物,已知该双子叶植物的阔叶和窄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对该植物的某个种群进行调查,发现有40%的植株表现为窄叶,剩余表现为阔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于所有林木被焚毁,
该林区在随后的30年间发生了初生演替B.该植物有阔叶植株和窄叶植株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C.原种群中阔叶基因的频率高于窄叶基因的频率D.研究该林区的范围和边界、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种群水平上的研究4.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A.能量①④的总和可能小于生产
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生物圈的物质是自给自足的,能量是需要不断补充的C.丁中包含的生物可能处于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D.碳元素以CO2形式进入生物群落,又以CO2的形式离开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5.人工湿地是将污水、污泥有控制地投放到人工建造的湿地中,主要利用
土壤、人工介质、微生物的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合理搭配植物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B.该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湿地微生物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分解者以加快物质循环D.增大引入湿地的污水总量以
提高能量传递的效率6.对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调查后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甲~戊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戊是分解者)。GP表示总同化量,NP表示净积累量,R表示呼吸消耗量。箭头表示能量流动方向。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数值单位:105J/(m
2·a)]()A.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甲→戊→乙→丙→丁B.能量从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6%C.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中约7.3×107J/(m2·a)未被消费者同化D.流经该生态
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图中所有GP之和7.(2017·安徽六校联考)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A.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体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
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论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C.某农场丰富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良好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下降说明了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
的结果8.有一生态系统总面积为50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有一条食物链:A→B→C,其中B达到K值时的种群密度为4头/km2。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A.当B的种群数量为1000头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A、B、C的数量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C.一只A动物和一只B动物之间能量最大
传递效率为20%D.B、C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9.如图是一个生态系统内成分的相互关系图,其中对c类生物长期使用DDT进行防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碳元素主要是以CO2的形式从a进入群落B.如果大量捕杀e,则d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多后减少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是碳
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群落之间的循环D.c类群产生了对DDT的抗药性,DDT起的是选择作用10.研究人员在对甲、乙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调查后发现,两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相同,甲生态系统只有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乙生态系统则有初级、次级、三级和四级消费者。如果其他因素都一样,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生态系统最高营养级获得的总能量大于乙生态系统最高营养级获得的总能量B.甲生态系统消费者总能量小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乙则相反C.甲、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都大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D.乙生态系统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大于甲生态系统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二、非选择题(共2个小题,
每题10分)11.在淡水湖泊中,生物种类繁多,有芦苇、荷花、浮萍和绿藻等植物,还有鱼、虾、浮游动物以及大量的微生物。绿藻等藻类是鲤鱼及小虾的食物来源,其中小虾也是鲤鱼的食物。如图表示该湖泊中不同体长鲤鱼的食性比例。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作为生态系统的淡水湖,其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挺水植物、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在水体中的分层分布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其重要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鲤鱼体长在4.2cm时,假
设该生态系统中存在鲤鱼、小虾、藻类,若鲤鱼获得的能量为24kJ,则最少需要藻类________kJ。长期的大量取水和干旱导致该湖泊干涸,湖底杂草丛生,湖泊变草地的现象属于群落演替,判断该现象属于群落演替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当湖泊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
__。为了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治理水体污染,先培养藻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再构建食物链快速去除藻类。投喂鲤鱼去除水体中的藻类时,鲤鱼的体长应该大于4.2cm,理由是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下图1所示曲线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和繁衍情况,已知种群C为自养生物;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中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性动物利用的过程,图中的字母表示所含的能量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简单食物链:________,据图1分析种群B的数量在第5~7年之间大幅度下降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物质可以反复利用的原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物可被生物群落重新利用。(3)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生产者
吸收的CO2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4)在图2中,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可用________(填字母)来表示。若从c、e、g、h、i中选择若干字母,用式子来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则应表示为
________。周测(十二)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夯基提能卷1.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与食物网,A正确。动物大多数为消费者,也有进行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蜣螂属于分解者,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属于生
产者,B错误。植物不一定都是生产者,如有些营寄生生活的植物和食虫植物属于消费者,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和自养型微生物,C错误。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错误。答案:A2.解析:图中只有生产者、消费者,无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因此不能构成生态系统,A错误;图中浮
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都能以藻类为食,故都可作为第二营养级,B正确;图中最高营养级是底栖动物,由于生物富集作用,有害物质在最高营养级中积累最多,C错误;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有高等植物和藻类,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浮游动物、底栖动物
和鱼类,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藻类和鱼类分别属于两个营养级中的部分生物,传递效率不一定是20%,D错误。答案:B3.解析:根据碳循环示意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次级
消费者,丁为分解者。缺少类群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仍能进行,A项错误;图中c、d分别表示乙、丙的摄食,b表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B项错误;图中甲、乙、丙、丁的全部生物包含了该生态系统的所有种群,因此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C项
正确;乙的摄入量一部分经消化吸收变成同化量,一部分以粪便的形式排到环境中,乙同化的能量中有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少部分用于乙的生长、发育、繁殖,D项错误。答案:C4.解析:利用性外激素扰乱某些动物雌
雄交配,属于生物防治,B项错误。答案:B5.解析: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净光合作用量=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CO2量-生产者呼吸作用释放CO2量,可用④-①表示,A正确;分解者能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排泄物及遗体残骸,因此②的量减小,并不能说明该生态系统消费者死亡率降低,B错误;消费者的同化量一部分
通过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因此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同化量多于③,C错误;该生态系统一年中积累有机物的量可用④-①-②-③表示,D错误。答案:A6.解析:营养级越高的生物需要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所以受影响较大的生物为营
养级较高的生物,A项正确。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为(14+2)×103-(4+9+0.5)×103=2.5×103[kJ/(m2·a)],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2.5×103)∕[(
14+2)×103]×100%≈15.6%,B项正确。由图可知该生态系统不能自给自足,需要外界能量的补偿。肉食动物共需要能量为(2.1+5.1+0.05+0.25)×103=7.5×103[kJ/(m2·a
)],其中从植食动物获得2.5×103kJ/(m2·a),因此还需要外界补偿能量为5×103kJ/(m2·a),C项正确。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补偿输入的能量之和,D项错误。答案:D7.解析:该图只能反映能量流动,而不能反映物质循环,因为物质循
环指物质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循环,图中缺少无机环境,A错误;①和②、②和③之间存在信息交流,①和③之间也存在信息交流,B错误;按照最高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如果③只从食物链①→②→③获得能量,则获得的能量为①同化能量的1/25,但③还可以从
食物链①→③获得部分能量,所以③获得的总能量应大于①同化能量的1/25,C正确;②若灭绝,③直接从食物链①→③获取能量,则③由第二、三营养级变为第二营养级,故③的数量会增多,D错误。答案:C8.解析:D捕食C,C和D都捕食A和B,故C和D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
争和捕食,A正确;若体长为6.5cm的D种群增重1kg,则增重的25%来自C,75%来自A和B,故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1kg×25%÷20%÷20%+1kg×75%÷20%=10kg,B正确;若向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为
1.4cm的D种群,则它们会大量捕食C,从而使C的数量减少,故一定时间内A、B数量会增加,C正确;池塘中的植物能实现水体净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答案:D9.解析:解题时应该从丙出发,设当食物比例为甲∶乙=1∶1时
,丙的能量为x,则需要的甲为(1/2)x÷10%+(1/2)x÷10%÷10%=55x。设当食物比例为甲∶乙=2∶1时,丙的能量为y,则需要的甲为(2/3)y÷10%+(1/3)y÷10%÷10%=40y。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55x=40y,则y=1.375x。答案:B10
.解析:鸭子以害虫、杂草为食,增加了新的食物链关系,A错误。鸭子粪便作为有机肥,被稻田中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盐再被植物利用,体现了物质循环关系,而非能量流动关系,B错误。利用鸭子捕虫除草可实现持续控制,效果比使用农
药更显著(使用农药会使害虫和杂草抗性增强),C错误。声音属于物理信息,叫声唤回鸭群体现了人的主导作用,D正确。答案:D11.解析:(1)果树害虫及其天敌都属于消费者。(2)果树害虫的天敌以害虫为食,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天敌控制果树害虫与喷施农药相比,一方面能减少环境污
染,另一方面通过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及反馈调节机制可使作用时间更为持久。(3)对于柑橘的同化量W1,部分会流入以柑橘为食的其他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因此通常情况下,流入到蚜虫的能量会小于1/10W1。(4)如果在果园种草,则营养结构会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抵抗力稳定性也会更高。答案:(1)消费者(2)捕食持久环境污染(3)柑橘的同化量中还有一部分流入与蚜虫同营养级的其他种群(4)营养结构复杂,增加了抵抗力稳定性12.解析:(1)由图1中箭头指向可知,B属于分解者,C属于生产者。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传递是沿食物链(网)实现的。
(2)图1中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2、3、4、5,A、C、D为B(分解者)提供物质和能量。(3)若图1中的C产生60mol氧气,则根据光合作用反应式可以计算出C合成了10mol葡萄糖,根据能量传递效率(10%~20%)可知
,C流入D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2mol葡萄糖的能量。(4)在图2的食物链中,①表示兔的同化量,②表示狼的同化量,则②/①的值代表兔与狼的能量传递效率。图2中③表示兔未同化的能量,即草的同化量的一部分。答案:(1)分解者、生产者食物链(网)(2
)2、3、4、5物质和能量(3)2(4)兔与狼草创新探究卷1.解析:种群数量为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A错误;池塘中的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在垂直方向上分层,因此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北极苔原恢复力稳定性弱,其抵抗力稳定性也弱,C正确;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物种
多样性增大,食物网变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D正确。答案:A2.解析:由于啮齿类动物在取食时存在偏好,故其存在能为其不爱取食的植物提供更多生存空间,导致部分植物种群密度增大,A正确;啮齿类动物取食的偏好可能使同一
种植物某种性状消失得较多,其结果可能定向改变某些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B正确;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啮齿类动物密度的增加,植物的种类数也随之增加,植物的多样性提高,C正确;随着啮齿类动物密度的增加,其偏爱取食的植
物的种群密度可能下降,D错误。答案:D3.解析:火灾后的森林土壤中还存在部分植物的种子及根等,因此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该植物有阔叶植株和窄叶植株,阔叶和窄叶是一对相对性状,说明不同植株的基因不同,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B正确;只
根据原种群中阔叶植株的数量高于窄叶植株,无法判断原种群中阔叶基因频率与窄叶基因频率的大小,C错误;林区的范围和边界、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D错误。答案:B4.解析:分析图中的信息可知,甲是生产者,乙和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有四个去向:自身呼吸
消耗、流向初级消费者、被分解者利用、未被利用。图中①④的总和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呼吸散失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有些能量可能没有被利用,故①④的总和可能小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正确。从题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物质可
以循环再生,如碳元素以CO2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又以CO2的形式离开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而能量(太阳能)必须不断得到补充,B、D正确。丁为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C错误。答案:C5.解析:建立人工湿地时,需要合理搭配植物,形成相对稳定的营养结构,提高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A正确;人工湿地
是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B正确;水体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可作为分解者,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利用,加快物质循环,C正确;建立人工湿地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答案:D6.解析:由能量沿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且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能
量传递效率只有10%~20%的特点,可判断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为甲→乙→丙→丁,但不包括分解者戊,A错误;能量从初级消费者乙到次级消费者丙的传递效率为15.91/141.10×100%≈11.3%,B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
固定的太阳能,即871.27×105J/(m2·a),并不是所有GP之和,D错误;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中未被消费者同化的为871.27×105-141.10×105≈7.3×107J/(m2·a),C正确。答案:C7.解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新生个体数量为2
0,出生率为20%,A错误;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为种群密度,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不属于空间特征,B正确;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下降只能说明黑线姬鼠生物个体量减少,但是生物种类的数量没有发生变化,农
场群落的丰富度不变,C错误;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由环境条件的差异决定的,比如温度、湿度等,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答案:B8.解析:根据生态系统的总面积和K值时的种群密度计算,B种群的K值为2000头,种群数量为K/
2时增长速率最大,A正确;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B正确;传递效率是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而不是单个生物之间的传递效率,C错误;B、C为消费者,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正确。答案
:C9.解析: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群落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吸收CO2,A正确;e表示三级消费者,如果大量捕杀e,则d由于缺少天敌,数量会增加,但随后种内斗争加剧又会使其数量减少,B正确;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C、N、P等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群落之间的循环,碳循
环只是其中一种,C错误;DDT对c类种群起选择作用,D正确。答案:C10.解析:甲生态系统消费者只占有两个营养级,散失的能量少,而乙生态系统占有四个营养级,散失的能量多,A正确、D错误;两个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总能量都小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B、C错误。答案:A11.解析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在自然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过程。挺水植物、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在水体中的分层分布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其重要意义在于能显著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2)从曲线图可以看出,鲤鱼体长在4.2cm时,植食性与肉食性比例为3∶1,若
鲤鱼获得的能量为24kJ,则有18kJ来自藻类,6kJ来自小虾,求最少消耗藻类的能量时,传递效率应按20%计算,故消耗藻类最少为:18÷20%+6÷20%÷20%=240(kJ)。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现象。(3)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
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鲤鱼体长大于4.2cm时,植食性比肉食性比例高,有利于去除藻类。答案:(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显著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2)240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3)负反馈调节植食性
比例高12.解析:(1)根据题干可知,C是生产者、A和B都是消费者,且B的数量先于A的数量增加和减少,说明B是初级消费者,A是次级消费者,故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简单食物链为:C→B→A。据图1分析,在第5~7年之间种群A的数量较多,而
种群C的数量较少,即食物少、天敌多,故种群B的数量大幅度下降。(2)物质可以反复利用的原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经过呼吸作用都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物可被生物群落重新利用。(3)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说明生态系统还不稳定,在这一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
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4)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是植食动物摄入但未被同化的能量,即g。据图2分析,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a=c+b=c+e+d=c+e+g+f=c+e+g+h+i。答案:(1)C→B→A种群A的
数量较多,种群C的数量较少(或种群B的食物较少,天敌较多)(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3)大于(4)gc+e+g+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