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复习 课后作业本3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含解析)

DOC
  • 阅读 3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8 页
  • 大小 174.000 KB
  • 2022-11-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考生物复习 课后作业本3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生物复习 课后作业本3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生物复习 课后作业本3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5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2.00 元
/ 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考生物复习 课后作业本3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含解析).doc,共(8)页,174.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925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高考生物复习课后作业本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B.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C.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

的数量特征2.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C.t3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的效

果最佳3.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B.研究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养殖生产

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时可获得最大的增长速率C.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D.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4.丹顶鹤是世界珍稀濒危鸟类,科学家研究了苏北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动态变化,获

得如下数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2015年丹顶鹤的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一半B.2000年后,栖息地面积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的变化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丹顶鹤最有效的措施D.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丹顶鹤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小5.数学模型

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调查发现某种一年生植物(当年播种、当年开花结果)的种群中存在下列情形:①因某种原因导致该植物中大约只有80%的种子能够发育成成熟植株;②该植物平均每株可产生400粒

种子;③该植物为自花传粉植物。目前种子数量为a,则m年后该植物的种子数量N可以表示为()A.400a·0.8mB.0.8a·400mC.a·320mD.320am6.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下图所示的曲线。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

.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7.下列关于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

可能影响,叙述错误的是()A.可以适当提高人口出生率B.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C.将影响教育、就业、住房等领域D.必将导致人们对耕地的过度利用8.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①②③三种类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在我国近年的人口调查中,获知人口出生率每年在下降,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一定为图

③表述类型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①表述类型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图③表述类型D.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

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②所示类型9.某地区甲、乙两岛的生态环境基本相似,乙岛上6~8月黄鼠狼活动活跃。对两岛上田鼠进行种群数量调查,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两岛田鼠的环境容纳量分

别为52只、58只B.两岛6~8月期间田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C.捕食是6月之后乙岛田鼠数量快速下降的因素之一D.两岛的田鼠最终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10.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血球

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C.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mm×2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

厚度为0.1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M×105个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11.(多选)下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

数量、性别比例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12.(多选)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水库中的鱼是一个种群,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

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C.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D.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二、填空题13.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指导草原牧民更科学地放牧,对草原生物种类进

行了调查。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兴趣小组为确定放牧量,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____。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N1、N2、N3、N4、N5(单位:株/平方米

),则该种优质牧草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株/平方米。(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了该生态系统,这种田鼠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并绘制出如图曲线:①图中虚线表示在__________________条件

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图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生态系

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图中__________(填字母)点时,该田鼠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②在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应采用何种方法?______________,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________

____。为保护牧草,牧民开展了灭鼠活动,即在图中所示的某时刻向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投放了灭鼠药,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酵母菌是发酵工程常用的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某兴趣小组为

了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验,图1为实验流程,图2为根据实验测得数据绘制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1)摇床又称为自动振荡器,培养时需将锥形瓶置于摇床上进行振荡的目的是_______。(2)若本实验使用的是如下规格的血细胞计数板,图3是一块血细胞计数板正面示意图

,图4为计数板规格图,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________个计数室,在计数时一般采用__________法进行取样计数。若制备装片时,将清洁干燥的血细胞计数板先在计数室上滴一滴酵母菌液,静置5min再盖上盖玻片,测量的

结果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显微观察时在调焦清楚后,若发现只能看到血细胞计数板的横线而看不到竖线,此时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4)显微计数时发现所选取的样方中方格内酵母菌总数为零,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多选)。A.样液中酵母菌数量过少B.样液稀释的倍数过大C.样液取自未摇匀的上清液D.实验过程中部分酵母菌

死亡(5)分析图2实验数据得知,在0~7d之间酵母菌的数量呈________增长;超过7d之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原因,酵母菌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15.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蝗灾频发的国家,治蝗问题的研究备

受关注。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曾在珠三角地区做过一项实验,即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把4000亩地里的蝗虫吃干净,有效控制虫害。为了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某小组尝试构建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1

)甲图模型属于________(填“物理”“概念”或“数学”)模型,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_______调节机制。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______进化逐步形成的。(2)乙图中OA时

间段,蝗虫每天增加3.5%,并呈“J”型曲线增长,假设最初有3000只,则15天后种群的数量为N15=____________(只)。(只写出表达式,不必计算)(3)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蝗虫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鸭是

________消费者。(4)这种控制虫害的方法属于________,具有长效、环保和无污染的特点,而利用单一农药进行的化学防治不可能取得长期持续的防治效果,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答案解析1.答案为:A;解析: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依次为大于、等于和小于,A正确、C错误;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快,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D

错误。2.答案为:B;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在t2~t3时间内大于0,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项错误;t3~t5时间内乙种群数量一直增多,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此时,甲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项正确;甲种群密

度最大应在t3时,乙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5时,C项错误;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之前就应防治,D项错误。3.答案为: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和分析应用能力。年龄组成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

,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根据“S”型增长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蚜虫、跳蝻的活动范围较小,因此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应统计相邻两样方线上

的个体。4.答案为:D;解析:据图分析可知,2015年丹顶鹤的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一半;2000年后,栖息地数量的变化导致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随之发生变化;保护丹顶鹤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若用标志重

捕法调查丹顶鹤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大。5.答案为:C;解析:据题意可知:该种群一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则两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80%×400=a×(80%×400)2,三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80%×400×

80%×400=a×(80%×400)3,以此类推,m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m=a×320m。6.答案为:C;解析:由题意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本实验的不同时间的取样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为了

实验的准确性,在每次取样前都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均匀分布。7.答案为:D;解析: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可以适当提高人口出生率;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目的就是缓解人口老龄化,逐步调整完善现行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将影响教育、就

业、住房等领域;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不一定会导致人们对耕地的过度利用。8.答案为:A;解析:种群数量的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我国人口从现状看,出生率下降,但出生率依然大于死亡率,人口数量仍在上升,应用图①增长型表示。严格控制渔网

孔眼大小保护幼鱼,使幼龄个体数量远大于成、老年个体数,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图①所示的增长型。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幼虫数量锐减,害虫的年龄组成将成为图③所示的衰退型。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其年龄组成为图②所示的稳定型。9.答案为:C;解

析:两岛田鼠数量超过50只后均开始下降,不能维持在50只上下波动,可见50只超过了环境的容纳量,环境有限的资源,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由图可知,7~8月,甲岛田鼠的种群数量是增加的,所以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6

~8月,乙岛田鼠的种群数量是降低的,所以其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6~8月乙岛上有黄鼠狼活动,在6月之后乙岛田鼠数量下降快的影响因素是黄鼠狼的捕食;两岛的田鼠长期地理隔离,各自的突变和自然选择不同,久而久之两种群的基因库会变得很不相同,时间久了可能会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但并

非一定能形成新物种。10.答案为:C;解析:培养液应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并非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故A错误;在统计血球计数板每格内的酵母菌数时,压在边上的个体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故B错误;C所述的计算结果是1

0cm30.2cm×0.2cm×0.01cm×10M=2.5M×105,故C正确;该实验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只要分组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即可,故D错误。11.答案为:ACD;解析: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

群密度,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变化,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故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除出生率和死亡

率外,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城市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种群数量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12.答案为:ABD;解析:水库中的鱼有很多种,所以不是一个种群;调查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田鼠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的种群

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13.答案为:(1)随机取样(N1+N2+N3+N4+N5)/5(2)①理想(或营养、空间充足,没有

天敌)a×(1+m)nC②标志重捕法偏高灭鼠药对田鼠进行选择,导致种群中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随

机取样。(2)图中虚线表示“J”型曲线,是在理想的状态下产生的。对田鼠来说,繁殖一代后原来的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为a×(1+m)1;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1+m)n。实线表示该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最大种群增长速率出现在K/2时,

即图中的C点。对田鼠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可用标志重捕法,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那么重捕个体中标记数偏小,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高。14.答案为:(1)摇晃振动可以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利于酵母菌和反应底物的充分结合(答到其中

一点即可)(2)2五点取样偏高;(3)调节反光镜和光圈,将视野调暗;(4)ABC;(5)“S”型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培养液pH的变化;解析:(1)将锥形瓶置于摇床上进行振荡,一方面可以增加培养

液中的溶氧量,另一方面有利于酵母菌和反应底物的充分结合。(2)根据图3确定,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根据图4可知,一个计数室中有25个中格,计数时一般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计数。先在计数室上滴一滴酵母菌液,再盖上盖玻片,由于液体表面存在张力,导致

加入的培养液体积大于计数室的体积,测量的结果偏高。(3)显微观察时在调焦清楚后,只能看到血细胞计数板的横线而看不到竖线,说明视野太亮,此时应该调节反光镜和光圈,将视野调暗。(4)某个中方格内酵母菌总数为零,可能的原因有样液中酵

母菌数量过少、样液稀释的倍数过大、样液取自未摇匀的上清液等。(5)由图2曲线可知,在0~7d之间酵母菌的数量呈“S”型增长。7d之后,由于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培养液pH的变化等,酵母菌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

呈下降趋势。15.答案为:(1)数学负反馈共同(2)3000×1.03515(3)二次级(4)生物防治农药可将蝗虫种群中的抗药个体选择出来,并导致蝗虫种群中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以种群为主的生态学知识,意在考查考

生识记基础知识,运用数学模型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1)甲图是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所构建的捕食者——猎物的模型,是一种数学模型。(2)应用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将具体数值带入即可。(3)蝗虫属于第二营养

级,鸭是次级消费者。(4)生物防治具有长效、环保和无污染的特点;而利用单一农药进行的化学防治,不可能取得长期持续的防治效果,因为农药可将蝗虫种群中的抗药个体选择出来,并导致蝗虫种群中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