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4国共的十年对峙 含解析

DOC
  • 阅读 5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 页
  • 大小 51.500 KB
  • 2022-11-2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4国共的十年对峙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4国共的十年对峙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4国共的十年对峙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3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2.00 元
/ 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4国共的十年对峙 含解析.doc,共(6)页,51.5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424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4讲国共的十年对峙一、选择题1.(2019·北京西城区六校联盟联考)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赤白贸易线,通过各种渠道,向白区输出苏区盛产的竹木等。后来又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派人到白区进行贸易,也保护来苏区进行贸易的白区商人。这些措施的作用主要在于(A)A.打破

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B.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C.缓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D.打击地方土豪劣绅的势力[解析]1928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对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为打破国民党对

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封锁,故A项正确;“建立了赤白贸易线”、“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派人到白区进行贸易”与“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无关,排除B项;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D项。2.(2019·北京朝阳期中)“妇女,

赶快要觉醒。汇入工农兵,参加闹革命。争自由,谋解放,还得靠自身,团体要结紧,万众一条心。推翻旧礼教,废除包办婚姻,自由恋爱,男女平等,建立新家庭。”这首歌谣(D)A.体现了戊戌变法女权运动的影响B.表现了辛亥革命移风易俗的成果C.折射了五四运

动青年觉醒的进步D.反映了苏区社会革命动员的成就[解析]根据材料中“妇女,赶快要觉醒。汇入工农兵,参加闹革命”的信息分析出,发动工农革命属于土地革命时期,故排除A、B、C三项,而选择D项。3.(2019·山东德州期末)1928年,中共《土地问题决议案》规定

没收豪绅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1931年,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要求苏维埃各级政府发布通告,告之民众所分得的土地,“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这一转变(C)A.标志着中共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B.造成了土地政

策严重脱离实际C.有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D.意味着党内“左”倾思想得以根除[解析]从材料“实现土地国有”到“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中可以看出,中共的农村土地政策由土地国有转变为土地归农民所有,根

据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一转变使农民经济上分得土地,摆脱封建剥削,生活得到改善和保证,提高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故C项正确,B项错误;A项是指秋收起义后建立了井冈山根据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党内“左”倾思想,故D项排除。4.

(2018·安徽皖南八校联考)1927年夏,全国工会会员达280万人,农民协会会员900余万人。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发展,各地党组织领导建立了一批工人武装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这表明(C)A.北伐战争的兵

源准备充分B.国共武装斗争将全面展开C.有了创建新型军队的条件D.工农武装割据具有可行性[解析]北伐战争从1926年开始到1927年七一五政变失败,为北伐战争提供充足兵源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全国工会和农民协会会员的增长,组建

了工人和农民武装,没有涉及国共两党武装斗争即将开始,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工人和农民武装的出现,可知为中国共产党建立无产阶级军队提供条件,故C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是在攻打大城市的武装起义失败后,中共采取的措施,与材料中工人和农民武装出现不符,故D项错误。5.(

2018·辽宁六校协作体联考)1929年2月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这说明(A)A.中共中央坚持走苏俄道路B.

中共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C.中共当时存在性质转变的危险D.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领导岗位[解析]材料说明当时中央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理,仍然坚持俄国式的城市中心论,故A项正确;当时毛泽东已经找到适合中国革命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思想路线之争,并不代表性质变化,故C项错误;毛泽东已经离开领导岗位是20世纪30年代,故D项错误。6.(2018·广东湛江调研)1927年11月,中共领导人瞿秋白指出:“革命潮流的低落与消沉,在现时的中国必须有三个条件:一、反革命的统治能相

当解决中国社会关系中的严重问题(如土地问题、劳资问题等);二、反革命的统治能够逐渐稳定;三、革命的群众溃散而消沉。如今事实上中国绝对没有这些条件。”这一认识的提出(C)A.结束了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B.加速了国共武装对

峙阶段的到来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D.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供了依据[解析]根据所学,八七会议批判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故A项错误;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国共开始了武装对峙,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如今事实上中国绝对没有这些条件”,结合所学,八七会议在反右的过

程中,没有注意防“左”,瞿秋白对革命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左”倾错误,而工农武装割据,强调农村包围城市,故D项错误。7.(2018·河南中原名校考评)1930年10月,共产国际认为中国

革命“必须在暂时还不是苏区的地方,发展农民运动,发展游击战争”,中共的干部工人骨干才开始按共产国际的要求向农村地区转移。这表明当时(B)A.中共始终以农民运动为革命的核心B.井冈山道路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认可C.土地革命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开展D.中共党内关于革命道路的分歧消失[解析]材料中共只

是在暂时还不是苏区的地方发展农民运动,可见不是以农民运动为革命的核心,故A项错误;材料共产国际主张在暂时还不是苏区的地方发展农民运动,井冈山道路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认可,故B项正确;材料中土地革命只是在暂时还不是苏区的地方发展,而非全国各地,故C项错

误;材料“才开始按共产国际的要求向农村地区转移”,说明中共党内对革命道路问题之前是有分歧的,故D项错误。8.(2018·四川绵阳市模考)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双减双交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再到“耕者有其田”的几次变化。这反映了(A)A.生产关系调整以民主革命任务为导向B.政治局面动荡影响经济政策制定C.中共土地公有制的确立过程曲折艰难D.中共始终以废除封建剥削为目标[

解析]“双减双交”是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的条件下,为完成反帝任务实行的土地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和“耕者有其田”均是为完成反封建的任务,而采取的措施。因此这一变化过程反映出随着不同时期需要完成的

民主革命任务而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土地政策的变化,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排除。9.(2019·陕西榆林一模)193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长张闻天发表文章,批评毛泽东的策略是

“狭隘的经验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宣称根据地的主要危险是“过低估计苏区的力量而过高估计白区的力量”。这反映了当时(A)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不被中共中央认可B.毛泽东过低估计了国民党统治区的力量C.敌后

抗日根据地对自身力量估计过低D.张闻天的判断与当时国共实际情况相符[解析]本题做题的关键是当时的中共中央对于毛泽东的思想进行批判,认为是保守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当时毛泽东正在井冈山践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符合中国实践

的正确探索,据此推断党中央犯了“左”的错误,故选择A。B选项,毛泽东的主张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故错误;C选项,此时是国共对峙时期,并非全面抗战时期,表述不准确,故错误;D选项,张闻天犯了“左”倾错误,

故排除。10.(2019·北京东城期末)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部分代表认为毛泽东的路线是错误的,号召开展正规战争以替代游击战争。但是,毛泽东在大会上获得完全胜利,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这说明(B)A.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得到

认可C.党内的错误被完全纠正D.五次反围剿军事策略完全正确[解析]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得面貌焕然一新,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部分代表认为毛泽东的路线是错误的,„„但毛泽东在大会上获得完全胜利”说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得到认可,故B项正确。1934年“左”倾思想导致反围剿失败,说明此时党内

的错误没有被完全纠正,故C、D两项错误。11.(2019·湖南永州一模)1934年,有人在描述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变化时指出:苏维埃根据地出现以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至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

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这表明当时(D)A.民主共和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主张B.中共开始重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C.苏维埃政权有着较为广泛的阶级基础D.苏区农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较大提

升[解析]从材料信息“今则知之”“至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等可以看出,苏区农民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逐渐提升,因此D项符合题意;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B项中“开始”说法错误,毛泽东在1925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阐

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12.(2018·湖南益阳、湘潭调研)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穆尔·格尔斯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

的一切挑战;能够击败下定决心要消灭他们的敌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B)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B.红军长征C.开辟敌后战场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忍耐

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战胜途中大自然”“边行军边打仗”“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等,可知史实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B项正确。毛泽东开辟井冈山根据地与题干中“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

一切挑战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不符,排除A项。中共开辟敌后战场的艰辛与题干中“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不符,排除C项。千里跃进大别山,与题干中“解决了可

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不符,排除D项。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

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的斗争。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

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只有三个多月,但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材料二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1)对比指出材料一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分析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阐述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

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答案](1)主张: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地位: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

中央“左”倾错误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城市中心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后该道路被放弃。(2)转折:大革命失败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使中国革命逐渐走出低谷。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

利,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主干力量,使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转移到了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获得了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和开创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西安事变

后,中国共产党协助和平解决,中国革命由内战向全民族抗战转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概括、分析能力。(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进行概括;第二小问,结合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史实来分析。(2)根据材料所述的“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来回答。14.(2018·江西南昌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年份党员人数年份党员人数1921年7月(一大)531934年30万1922年6月(二大)1951937年初4万1923年6月(三大)43

21940年80万1925年1月(四大)9941945年4月(七大)121万1927年4月(五大)5.7万1947年12月270万1927年4月后1万1949年10月448万1928年6月(六大)4万——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度发展趋势》结合材料

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答案]主题方向:①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现象,进行分析论证(1927年和1934年~1937年)。②就

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少增多,选取任意两个时间段进行分析论证(1925年~1927年;1927~1934和1937~1940年等)。③选取增减各一个时期,进行分析论证。④从变化总的趋势,看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奋斗中不断壮大。⑤其他合理的论题。示例1:论题: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原因略探论证:①1927年

,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也由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出现右倾错误,大革命失败。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5.7万急剧减少为1万。②1934年,由于王明左的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南方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加上长征路上,红军物资匮乏、道路险峻以及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损失巨大。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30万急剧减少为4万。总而言之:上述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大量减少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错误和敌人的绞杀两个原因共同导致的。[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理论。本题属于典

型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主要明确提供材料的内涵,本题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可以得出“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现象,进行分析论证(1927年和1934年~193

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原因略探”;依据所学从述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大量减少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错误和敌人的绞杀两个原因共同导致的分析回答。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