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试(含答案)人教版

DOC
  • 阅读 13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75.350 KB
  • 2022-11-2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试(含答案)人教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试(含答案)人教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试(含答案)人教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试(含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试(含答案)人教版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试(含答案)人教版.docx,共(11)页,75.35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364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图是学习主题为“近代化的探索”的知识结构图。下列与图中数字编号②③相关的历史事件,完全对应恰当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D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2.1940年9月,国民政府明确规定为中华民国陪都的城市是()A.成都B.重庆C.武汉D.西安3.很多同学看过《秦始皇》《汉武帝》等历史剧,使主宰天下的“皇帝”最终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4.有学者撰文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始而言技(学技术),继而言政(学制度),进而言教(学思想)的过程。这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共同目的是()A.救亡图存B.巩固清朝统治C.

向西方学习D.发展资本主义5.学生小明的爷爷今年(2014年)恰好满八十大寿,他平时总强调自己出生于民国。寿宴上,一位历史老师问小明:你爷爷出生于民国多少年?小明的正确回答应该是()A.十三年B.二十三年C.三十三年D.四十三年6.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功绩突出地表现在()

A.结束了封建帝制B.改变了社会性质C.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D.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27.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很快就暴露了其意图实行独裁的野心。他实行独裁的下列史实,其先后顺序是()①刺杀宋教仁②废除《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③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④镇压“二月革命”A.①③②④B.①④③②C.③④②①D.④②①③8.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下面哪一项不属于三民主义的内容()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

主义D.民主主义9.(2017·襄阳)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驱,其突出的贡献是()A.领导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B.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C.推动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D.倡导“实业救国”,挽救民族危亡10.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导致孙中山

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原因是:()A.中华民国的成立B.清帝下诏退位C.武昌起义的胜利D.《临时约法》的颁布11.“共和成,专制灭;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历史事件是()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北伐战争12.19

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是()A.武昌起义的胜利B.中华民国的成立C.清帝下诏退位D.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的统治13.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自强、求富②民主、科学③

三民主义④变法维新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①②④③D.①④③②14.“‘民国’之取代自秦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是()3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15.台北的孙逸仙纪念馆之所

以被称为“国父纪念馆”,主要是因为孙中山()A.建立了兴中会B.领导了武昌起义C.提出了三民主义D.建立了中华民国16.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点,是近代中国的缩影。下列事件没有发生在该地的是()A.中华民国成立B.同盟会的成立C

.国民党政权垮台D.日本侵略者制造大屠杀惨案17.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下列有关辛亥革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孙中山领导的,发生在1912年②推翻了清朝的统治③建立了中华民国④有利于资本主

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18.“振兴中华”的口号响彻华夏民族,这一口号的提出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的成立密切相关。你能判断这一口号的最早提出者是()A.康有为B.孙中山C

.洪秀全D.毛泽东19.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分离、统一、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些事件直接相关()①《马关条约》签订②中华民国建立③抗日战争胜利④渡江战役胜利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二、材料分析题20.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

丰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初起义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人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也。惟庚子失败(1900年)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

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孙中山《建国方略》材料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材料三: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达,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

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4材料四: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军阀割据在这段时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

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五: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指出:“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1)据材料一回答,“庚子失败”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2)材料二是哪个党派的主张?这一党派的成立有什么特点?(3)结合材料三

,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4)材料四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什么社会现象?(5)你如何理解材料五对中华民国成立的评价?21.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所谓“近代化”主要是指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步骤一:收集资料

,感受中国近代化艰难探索路材料一:步骤二:整合知识,体验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成果步骤三:感悟历史,中国近代化探索多困惑材料二: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1)依据材料一的历

史事件发展进程图,分别写出A,B,C,D四处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名称。并举出B处相关历史事件的内容。(任意2点即可)(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各举一例有关中国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3)根据材料二,请指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并结

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在近代化探索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22.(2017·娄底)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器物之路】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

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制度变革】5材料二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

”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材料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孙中山【思想解放】材料四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了„„那

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新的征程】材料五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带领中国人民经历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建立新中国,并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1)根据材料分析,洋务运动60年代和70年代创办的企

业有什么不同?器物探索之路有何意义?(2)材料二中“政治变革运动”指什么?材料三中的“革命”有何历史贡献?为什么孙中山还说“革命尚未成功”?(3)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随着运动的深入

发展和国际新形势的出现,他们宣传的思想又有了什么新发展?(4)新中国的成立在中国近代探索历程中有何重要意义?(5)综合上述材料,近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3.(2017·衡阳)“中国梦”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辈辈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几多教训,几多启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中体西用】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江苏巡抚李鸿章总理衙门原函》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我

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有人认为戊戌变法在政治上是具有君主立宪的目标和理想,在经济上呢,它要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共和之路】材料三中国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材料

一反映了李鸿章的一种什么主张?李鸿章所搞的洋务运动有人认为是成功的,有人认为是失败的,你的观点是什么,并说明理由。(2)由材料二可知,甲午战败极大地唤醒了中国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通过改革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改革最终失败。这说明了

什么问题?(3)依照材料三中国同盟会纲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哪一年建立了共和体制的“民国”?其胜利果实被谁篡夺?(4)辛亥革命失败后,一些先进中国人认为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于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批判封

建文化,主张学习西方文化,提出了哪两大口号?(5)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在对西方的学习上,体现了一种怎样的规律?6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B【解析】【分析】“近代化的起步”的制度层次指的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指的是新文化运动。

器物层次指的是洋务运动。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掌握洋务运动的背景、时间、领导人、过程、结果及影响。本题难度适中。2.【答案】B【解析】【分析】在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国民政府明确规定陪都是重庆,本题属于基础知识的再现,选择B项,CDA错误

。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国民政府的都城。3.【答案】C【解析】【分析】使主宰天下的“皇帝”最终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故选C。【点评】学生要知道,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4.【答案】A【解析】【分析】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领导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的新文化运动。这

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共同目的是救亡图存。B是洋务运动的目的,C不是目的,D不是洋务运动的目的。故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要熟练掌握在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几个阶段,据它们目的共同点上作答。本题难度较大。5.【答案】B【解析】【分析】2014﹣80=1934。1912年1月1日,孙

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1934﹣1912+1=23。因为1912年为民国1年,需要加上这个1。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公式为:()﹣1

912+1。6.【答案】A【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功绩突出地表现在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故选A。【点评】学生还要知道,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还表现在: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7.【答案】B【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袁世凯为了建立独

裁统治,采用暴力手段刺杀了宋教仁,“宋案”发生后,孙中山主张武力讨伐袁世凯,发起了“二次革命”,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以后,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之后很快下令解散国民党,接着下令解散国会,又改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所以袁世凯

实行独裁的史实,按先后顺序是①④③②。7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史实。8.【答案】D【解析】【分析】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其具体内容是民族、民权、民生。民族主义指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解除民族

压迫;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国政府;民生主义指改革土地制度。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的内容。识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9.【答案】B【解析】【分析】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

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可以知道,孙中山先生一生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

帝制。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0.【答案】B【解析】【分析】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原因是清帝下诏退位,结

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辛亥革命结果。11.【答案】B【解析】【分析】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故选B项。【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的识记。12.【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原因是清帝下诏退位,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故选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知识。13.【答案】D【解析】【分析】自强、求富是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运动的主张;民主、科学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

革命的指导思想及其施政纲领。变法维新是1898年维新派发起的一场变法运动。所以其先后顺序是:①④③②。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近代化的探索。14.【答案】C【解析】【分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民国”“取代自秦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联系

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统治,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15.【答案】D【解析】【分析】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

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故孙逸仙纪念馆之所以被称为“国父纪念馆”,主要是因为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的历史功绩。816.【答案】B【解析】【分析】题干直接给出了“南京”这个重要城市,设问考查没有发生在该地的事件。1905年8月,统一的革命组

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中华民国成立、国民党政权垮台和日本侵略者制造大屠杀惨案都发生在南京。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发生在南京重要史实。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重要史实的发

生地点。17.【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题目直接设问考查下列有关辛亥革命的叙述中,正确的选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它发生在1911年。故选

B。【点评】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用的,一般题目排除一个即可获取正确答案。18.【答案】B【解析】【分析】1894年,孙中山在夏威夷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成为以后激励中国人民奋斗的响亮口号,

兴中会名称由此引申而来。故选B19.【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①《马关条约》签订,割台湾给日本,这样台湾与大陆分离;②中华民国建立时,台湾还在日本殖民统治之下,这与台湾的分离与统一无关;③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光复;④渡江战

役胜利,国民党集团逃往台湾,台湾与大陆再次分离。所以①③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了台湾与大陆关系的演变这一主题,梳理清这一主线即可轻松得出答案: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割台湾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了日本对台湾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

台湾光复;1949年,国民党集团败退台湾,台湾与大陆分离至今。二、材料分析题20.【答案】(1)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必要性,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2)中国同盟会。特点: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

产阶级革命政党,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3)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复辟帝制不得人心)。(4)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现象:军阀割据。(5)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性质没有改变。【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惟庚子失败(1900年)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了《辛

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一事件以后,中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都了解了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必要性,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9(2)根据题干“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

均地权”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材料的内容是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中国同盟会在1905年成立,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3)根据题干“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的

信息可知,这段材料表明1911年的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复辟帝制不得人心。(4)根据题干“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辛亥革命推翻的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但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军阀割据,混战是此时期的社会现象。(5)根据题干“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所以中华民

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学生要对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进行梳理,依据时间先后顺序识记孙中山的革命活动。21.【答案】(1)名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

运动。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载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等。(2)经济:如,洋务运动诞生了中国第一批近代

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政治: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思想:如,新文化运动使人们思想获得空前大解放。(3)特点: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应当注意的问题:要根据国情来确定自己的近代化之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防止环境污染;在近代化过程中应当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在近代化建设中要注意道德建设,防止道德沦丧(盲目追求财富、侵略掠夺、管理腐败等)。【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相

关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发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开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揭开了革命的序幕。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标志

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戊戌变法的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载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等。(2)本题考查的是中国

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中国的近代化探索虽然失败了,但还是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经济方面,洋务运动诞生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政治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

多年的封建帝制。思想方面,新文化运动使人们思想获得空前大解放。(3)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及应当注意的问题。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是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要根据国情来确定自己的近代化之路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防止环境污染;在近代化过程中应当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在近代化建设中要注意道德建设,防止道德沦丧(盲目追求财富、侵略掠夺、管理腐败等)等等。【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相关内容。22.【答案】

(1)60年代:军事企业;70年代:民用企业;意义:引进先进技术,建立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人才,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0(2)戊戌变法;贡献: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或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的悲惨遭遇。(3)新文化运动;传

播马克思主义(4)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5)先进思想的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和“通过

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的信息可知,洋务运动60年代:军事企业,70年代:民用企业,洋务运动引进先进技术,建立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人才,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1895年,“公车上书””的信息,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政治变革运动”指戊戌变法,材料三中的“革命”是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的悲惨遭遇。(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和国际新形势的出现,

后期新文化运动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共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至此结束,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

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给了我们的启示是:先进思想的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建立政策要符合本国的实

际,符合客观的规律。【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和新中国的成立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23.【答案】(1)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应该否定,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而且其军事企业仍为封建的官办工业,主观上洋务派并不

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其官办民营(封建买办性)的特点对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是不利的;应该肯定: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

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2)说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3)1912年;袁世凯。(4)民主、科学。(5)由学习技术(或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文化。(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解析】【分析】(1)由材料“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

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可知,李鸿章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

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故可选择任一角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2)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的斗争勇气,采取改良途径,发展资本主义,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终于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以此作答即可。(3)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建立了共和体制的“民国”。1912年311月,袁

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篡夺了。(4)本问主要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知识点。结合课本所学分析,从1915年起,进步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高举等“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5)本题考查的是近

代化探索的内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先后经过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发展近代工业(主要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的统治。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

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宣传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促进了人民思想的解放。故答案为:(1)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应该否定。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而且其军事企业仍为封建的官办工业,主观上洋务派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其官办

民营(封建买办性)的特点对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是不利的;应该肯定: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

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2)说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3)1912年;袁世凯。(4)民主、科学。(5)由学习技术(或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文化。(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点

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