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中考语文试卷按考点分项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doc,共(21)页,132.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275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文言文阅读安顺市10.(17分)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下列各题。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
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
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
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
胜于朝廷。(1)用“/”标示下列语句的语义停顿。(每句标一处)①吾妻之美我者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④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受蒙蔽而不明(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4)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悟出了怎样的道理?(5)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我们能从齐王
身上学到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考点】DA:课内文言文阅读.【分析】译文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
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一天,徐公来
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
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
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
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
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
还要考虑句子的结.①句意为: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主谓之间停顿为:吾妻/之美我者;②句意为: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句意之间停顿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2)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
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①句意为: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及:比得上.②句意为:邹忌仔细地看着他.孰:通“熟”,仔细.③句意为:是偏爱我.私:偏爱.④句意为: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蔽:受蒙蔽而不明.(3)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
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①中重点词语有昳丽:光艳美丽;句意为: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②中重点词语有谤:公开指责别
人的过错;句意为: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悟出
了这样的道理:面对复杂的社会,人很容易受蒙蔽,要辨别真伪,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5)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答案:(1)①吾妻/之美我者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2)①比得上②通“熟”,仔细③偏爱④受
蒙蔽而不明(3)①邹忌身高八尺,形体容貌光艳美丽②能够在公共场合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都我的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4)面对复杂的社会,人很容易受蒙蔽,要辨别真伪,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5)一个人要正确看待
别人对自己的赞美或批评,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点评】词义积累:诚帝感其诚(诚心)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毕节市(二)文言文阅读阅
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3-16题。(12分)【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⑴锦鳞.游泳()⑵佳木秀.而繁阴()(2分)【答案】(1)鱼(2)繁荣滋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鳞,借代,代指鱼;秀:植物开花结实。这里有繁
荣滋长的意思。佳木秀而繁阴:美好的树木繁荣滋长,(树叶)茂密成荫。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
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答案】不因外物
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⑵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答案】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玩乐,却不知道太守因为人们的快乐而感到快乐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玩乐,却不知道太守因为人们的快乐而感到快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
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1句中“以”,因为;2句中“而”表转折,然而;第一个“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
-当做快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事深远与豁达胸襟。该句用了互文修辞手法。人知从太守游
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翻译为: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玩乐,却不知道太守因为人们的快乐而感到快乐。体现了太守那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胸怀和积极向上、和奋发有为的光辉思想,以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尚品德.【考点定位】理解或
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5.下列句子中停顿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而或/长烟一空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答案】C【解析】C项“禽/鸟”停顿划分错误,因为禽鸟就是指各种鸟儿,不能分开
读,正确的停顿划分是: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此句可按虚词标志划分法:虚词“而”表转折,然而的意思,句子译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唱啊。对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主
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这么一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确实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分析句子的主干就是“我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对应文言句中就是“臣知不如徐公美”,那么句子
的主语就是“臣”,谓语就是“知”,“不如徐公美”就是“知”的内容,作“知”的宾语,按照主谓宾各成分间停顿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当然,可用这种方法划分的句子必须是主谓结构的句子。【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
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6.范仲淹“此乐何极”,欧阳修“乐亦无穷”,请分析两者“乐”的不同之处。(4分)【答案】①主体不同:前者是迁客骚人之乐,后者是太守之乐(或百姓之乐);②客体不同:前者是春季美景之乐,后者是四时山水之
乐;③原因不同:前者是因宠辱偕忘而乐,后者是因百姓乐而乐;④本质不同:前者是个人之乐,后者是与民同乐。(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得满分)【解析】《岳阳楼记》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
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
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醉翁亭记》第二段,
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描绘出山间两幅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接着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一句话概括了山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光,一季一幅画面。“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结,作者直接抒发了自己
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是上一段总写“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回答此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此乐何极”和“乐意无穷”在文章的位置,确定是谁的“乐”。欧阳修的“乐”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
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其实,从全文来看,范仲淹和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太守有三乐:一是山水之乐,二是
宴酣之乐,三是乐人之乐(与民同乐)。欧阳修的“乐”是与民同乐,表明他心中有百姓;范仲淹的“乐”是先忧后乐,忧国忧民,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立意更深。【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贵阳市公输(节选)墨子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
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
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1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
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胡不见我于王于舅家见之(王安石《伤仲永》)B.今有人于此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C.舍其文轩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醉翁亭记》)D.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复立楚国之社稷(司马迁《陈涉世家》)【答案】D【解析】
D项都是结构助词,的;A引见/见到;B在/比;C花纹/文章;所以选D。解答此类题,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于:“于yú”的介词详解“于
yú”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或仍作“于”。例: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明《巡抚登莱右佥都御史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夫妇诰》:“庆既,覃于流虹恩,宜颁于秉钺。”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例:韩
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关使者袁环中(袁可立子)来晤,即于舟次报谢。”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
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⑵表示动
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3.引进动作行为的
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报任安书》)。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
译为“对”“对于”。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对”“对于”。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
·张居士》)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西汉·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异同。“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与”等。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比”。例: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
动作行为为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为”。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0.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
是()(2分)A.然胡不已乎这些胡人不会停止进攻B.此为何若人这是什么样的人呢C.荆之地方五千里楚国的土地方圆有五千里D.宋无长木宋国没有高大的树木【答案】A[【解析】“然胡不已乎”的正确翻译应是:可是为什么不停止呢?然:表转折,可是,然而。胡:为什么。已:停止。胡:字义1、代
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名词)。如胡人。汉代匈奴冒顿单于给汉帝书中说:“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汉书·匈奴传》)。古代泛指居住在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胡服、胡人、胡越。2、泛指古代来自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东西(形容词),也
泛指来自国外的东西。如胡琴、胡椒、胡萝卜。3、姓:出自舜帝后裔胡公满的早期封地胡襄城或谥号。4、表示随意乱来(副词):如胡说、胡闹、胡扯。5、胡子:嘴周围及与鬓角相连的脸部长出的毛:胡子、胡须、山羊胡。6、文言疑问代词(
代词):为什么,怎样:胡为乎来哉?胡不归?7、〈古〉指兽颈下的垂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胡,牛顄垂也。8、古地名:在远古时期,今胡襄一带生活着一支以“胡”为名的原始东夷部落,他们以鶟(亦称鹕)为图腾。《尔雅·
释鸟》记载,这种鸟“似雉,青身白头”,很像我们所说的白头翁鸟。据学者的推断,胡即鶟,是以白头翁鸟为图腾的部落,当系东夷族中鸟类的一支。后来,在弱肉强食的部落战争中被兼并,逐渐消亡,融合到其他部族中去了,此地仍被称为“胡”地,留有“胡曹作衣”的传说。后周文王将妫满封在
“胡”地为胡襄王。妫满在此筑城,名“胡襄城”。“胡”为古地名,“襄”为辅佐之意,即表示辅助周王朝以定天下的意愿。【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21.选文中,通过“文轩之与敝舆”“①”“锦绣之与短褐”对比,墨子得出楚国攻宋是“②”的结论。(4分)【答案】①梁肉之与糟糠②
为与此同类【解析】从原文“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依
次提取答案“梁肉之糟糠、为与此同类”即可。【考点定位】筛选、提取信息,C级:分析综合。22.《邹忌讽齐王纳谏》与这一段选文都围绕“劝说”展开,下表对此进行了梳理。请在空缺处填写相应内容。(4分)项目人物劝说性
质劝说目的劝说方式劝说效果墨子外交劝说楚王放弃攻宋以窃疾设喻②邹忌内政劝谏齐王广开言路①齐王欣然纳谏【答案】①)以家事设喻②楚王必定取宋【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先秦文学作品善用比喻论证的理解与分析。墨子在《公输》一文中,善于运用类
比说理,而尤为突出者,是作者运用比喻之妙。诸如墨子见到公输盘后,公输盘问他有何见教,他并不正面直答来意,而说:“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他把问题说得十分严重,意在一下子把对方的注意力引到这件事上,迫使对方对这件事立即表示态度,说出意见,亦即使对方说出自己要他说出的
话来。可是公输盘偏偏不说,只是表示不高兴。公输盘不说,当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只好再来个火上加油,“请献十金”。这意味着要拿金钱贿赂收买他,让他去干杀人的勾当。这下子公输盘可沉不住气了,便脱口说出“吾义固不杀人”。
墨子之所以使他不高兴,继而又激怒他,无非是让他说出这句话来,然后再予以批驳。墨子见楚王,则是另一番气象。一开头就作比说:“今有人于此”如此这般。他不用“倘若”“假如”等假设字样,好像是讲一件实实在在的事,使对方不致发生错觉,能够听得进去,然后让对方说出自
己要他说出的话来。墨子连用了三个比喻,然后问楚王:“此为何若人?”楚王很痛快地回答说:“必为有窃疾矣。”既然回答得痛快,那就毫无必要再用激将的办法进一步逼问了。但读者完全可以想像,假如楚王也像公输盘那样吞吞吐吐的话,墨子将会用别的办法使他
说出自己要他说的话的。可见,墨子是根据不同对象的表现,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总之,要他们说话,要他们说出自己想要他们说的话。不说话,不行;说了话,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也不作罢。只要他们说了话,事情就好办了,就可以抓其把
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了。墨子就是用这种引鱼上钩、先发制人的办法,进行说理的,自始至终都以主动进攻的姿态出现,使对方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文章之所以富有逻辑性和说服力,是同这种说理方法密不可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孰美”的问答开篇,继写邹忌暮寝自思,寻找
妻、妾、客人赞美自己的因为,并因小悟大,将生活小事与国大事有机地联系起来。由自己的“敝”,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婉讽“王之敝甚”,充分显示了邹忌巧妙的讽谏艺术与娴熟的从政谋略。邹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活体悟,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六盘水市10.阅读古文,完成下列各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
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节选自荀子《劝学》)【注释】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
多次。(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不知其旨.也甘美②然后能自强.也勉励③学不可以已.停止④故.木受绳则直所以,因此(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輮使之.然也辍耕之.垄上B.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五
过矣。C.虽.有嘉肴虽.有槁暴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翻译下列句子①《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教学相长(也);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
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考点】DA:课内文言文阅读.【分析】译文:【甲】即使有美味的菜,(如果)不品尝(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注:然后
,这样以后.然,这样.后,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别人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用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
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
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旨:甘美.②句意: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强,勉励.③句意:学习不可以停止.已:停止.④句意: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困:所以,因此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含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前句句意为:(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之:代词,它.后句句意为:(陈胜)停止耕作到田畔高地上(休息).之:到.B项:前句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知:知道
.后句句意为: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知:通智,智慧.C项:前句句意为:即使有美味的菜.虽:即使.后句句意为: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虽:即使.D项:前句句意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转折.后句句意为: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而:表递进,并且.故选
:C.(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
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的词有:曰:说;学:第一个为“教”,第二个为“学习”.其:大概,表示推测.句子翻译为:《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②句中重点的词有:为:变成,凝成;于:比.句子翻译
为: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4)本题考查理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以及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虽有嘉肴,弗食,不知
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了:类比;观点是教学相长;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
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
点,催人奋进.(5)本题考查感悟启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感悟即可,做到言之有理.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凡事都要实践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
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答案:(1)①甘美②勉励③停止④所以,因此(2)C(3)①《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②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4)教学相长(也);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5)启示:“教学相长”的意思就是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也会有进步.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中,就会慢慢发现一些不足,然后再学
习,再提高,就会弥补以前的不足.黔东南州8.(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
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
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BA.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通“避”)B.万钟于我何加.焉(动词,增加)C.此之
.谓失其本心(助词,无实意)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连词,假如)(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C.呼
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A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B.本文开篇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身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慈让之心,是
非之心等这些善心。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表现的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物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考点】DA:课内文言文阅读.【分析】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
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
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
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
)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
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词语所在的句子的理解.B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加:好处.(2)本题考查句子的停顿.先翻译句子: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这样看来,句
子停顿一目了然,而且本句又是一个对称句.(3)本题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A错误.《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
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及句子翻译.①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
不躲避.恶:厌恶.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②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乡:通“向”,从前.得我:感激我.得:通“德”,感激.答案:(1)B(2)C(3)A(4)①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
不躲避.②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黔南州10.下列句子加点字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吾妻之美.我者一鼓.作气B.腰.白玉之环其一犬.坐于前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狼得骨止
.D.尉果笞.广任意东西..答案:C(二)阅读《鱼我所欲也》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段,完成16~19题。(13分)【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
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6.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①蹴.尔而与之()②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③而后作.()④劳.其筋骨()1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8.翻译句子。(4分)(1)是亦
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2)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9.甲乙两则文段都运用的论证方法,甲文论证出的观点,乙文论证出的观点。(3分)(二)阅读《鱼我所欲也》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3分)16.(4分)①用脚踢②“得”通“德
”,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③奋起,指有所作为④使„„劳累17.(2分)A18.(4分)(1)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人的本性。(2)(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贤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部的忧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19.(3分)对比论证(1分);
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分)遵义市《出师表》节选诸葛亮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
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
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资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北.定中原北:②庶竭.驽钝竭:③臣不胜.受恩感激胜:④临表涕零.零: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1.结合选段,说说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答案】19.①向北;②用尽(竭尽);③禁得住;④下雨,像雨一样(落下)。(每点1分,共4分)20.①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关键词、谨慎、
崩、以,倒装句式,整体句意通顺,2分)②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啊)。(关键词:所以、职分、判断句式,整体句意通顺,2分)21.忠于职守,严于律己,做事谨慎,知恩图报。(每点1分,共2分
)【解析】19.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重点考核词类活用。考
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0.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21.试题分析: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
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参考译文】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
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希望陛下把讨伐汉贼
、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于先帝的英灵。如果不能进献增进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已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征询臣下的意见,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现在即将远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
真不知该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