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 文言文考点复习 课时37 精准断开句读——积累语感,注重方法 (含详解)

PPT
  • 阅读 5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4 页
  • 大小 35.203 MB
  • 2022-11-2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 文言文考点复习 课时37 精准断开句读——积累语感,注重方法 (含详解)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 文言文考点复习 课时37 精准断开句读——积累语感,注重方法 (含详解)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 文言文考点复习 课时37 精准断开句读——积累语感,注重方法 (含详解)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 文言文考点复习 课时37 精准断开句读——积累语感,注重方法 (含详解)
(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 文言文考点复习 课时37 精准断开句读——积累语感,注重方法 (含详解)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9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 文言文考点复习 课时37 精准断开句读——积累语感,注重方法 (含详解).ppt,共(94)页,35.203 M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001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板块二——积累语感,注重方法课时37精准断开句读大一轮复习讲义课堂课时复习任务1.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正确断句。2.突破做题过程中的难点,做到精准断句。【考情微观】年份卷别题干表述命题特点2016~2021年所有全国卷及202

0~2021年新高考Ⅰ、Ⅱ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所选句子多为叙述性句子,展示传主生平和命运转折的重要时刻;50字左右。②设6~8处停顿,有两处难度大的不同。③侧重语法停顿而非语音停顿,一般不考

具体的标点,只要求用斜线断开。【知识图要】大一轮复习讲义活动一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1.(2021·新高考Ⅰ)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

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A.初/上皇欲强宗室

/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以镇天下”是“强宗室”的目的;“故皇再从三从弟„„”

以“故”字领起,是“强宗室”的具体行为。“以镇天下故皇”于理不通,由此排除A、D两项。“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是名词性短语,作主语,因比较长,一般在它和谓语之间停顿;而“虽童孺皆为王”是一个紧缩复句,中间不应再断开;太宗问群臣遍封宗子对天下有

没有好处,这里的“利”应是“于天下”之利,因此“于天下利乎”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B。参考译文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季八月甲子,太宗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起初,太上皇想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震慑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是幼

童也均被封为王,做王的有数十人。太宗语气和缓地问群臣:“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多的。封的爵位已经很高,又大量赐给

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是的。”2.(2020·全国Ⅱ)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王安中)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C.开封逻卒夜迹盗/

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讼诸府”和“不胜考掠”的主语都是“民”,连续动

作要断开;同时“不胜”不是“没有胜利”之意,而是“禁受不住”之意,可排除B、D两项。由前文得知,王安中查访并了解了其中的冤情,便释放了被抓的百姓,并治州府官吏之罪,所以“即出民”和“抵吏罪”是在分述两件事,中间应断开

,排除C项。故选A。参考译文(王安中)从秘书少监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提升为御史中丞。开封巡逻的士兵晚上捉拿盗贼,盗贼逃脱了,有个百姓受惊出门正好与士兵相遇,被当作盗贼绑起来;百姓到开封府诉讼,受不住拷打的惨痛,于是

无辜服罪。王安中调查到这个案件,审查后定为冤案,立即放出这个百姓,治官吏之罪。方法点拨名词、代词经常作主语或宾语,可以首先标出文段中的名词、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

“吾、予、尔、汝、公、卿、彼、此、之、其”等代词。因为名词、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前后往往要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当名词作主语时,一定要关注前后主语的一致性与变化性。另外,要注意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10题中出现的“上皇”是指唐高祖,而不是唐太宗,而“故皇”则不是故去的皇帝,而是两个词,“所以”“皇帝”。还有,如两个名词连用,则中间可以断开。1.(2020·全国Ⅲ)下列对文中画

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指传主王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A.答曰/中兴

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B.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C.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

/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D.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愚意尝谓非宜”的意思是,我认

为不合时宜。“何者”是针对“愚意尝谓非宜”而发问的,故其前要断开,排除C、D两项。“黎庶不达其意”,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B。参考译文这时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任抚军,执掌朝政,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

该大赦天下。王彪之回答说:“自中兴以来,郊祀时常常会大赦天下,我私下里认为不合宜。为什么呢?老百姓不明白郊祀时大赦天下的意义,将会认为每逢郊祀必有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蠢之辈又要产生侥幸心理了。”简文帝就听从了王彪之的意见。2.(2019·全国Ⅲ)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

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

击秦,拔五城。(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

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画波浪线句中的两个“则”领起下文的推论句或结论句,其前均应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根据句

子大意,应该是鲁君怀疑吴起,“疑”的主语是“鲁君”,“鲁君”前应断开,据此排除A项。故选B。参考译文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人攻打鲁国,吴起率军攻打齐国,大败齐军。鲁国有人说:“鲁国是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

国和卫国是兄弟般的国家,而鲁君起用吴起,就是舍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就)罢免了吴起。吴起这时听说魏文侯贤德,想去侍奉他。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领,攻打秦国,攻克了五座城池。方法点拨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

方。虚词可以使前后关系变得一目了然。初通文意、化整为零的过程,就是借助虚词初次判断的过程。尤其是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以借助具体情境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运用虚词就可以使断句变得容易。常见的情况有:类别常见例词断句技巧发

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唯、斯、今、凡、且、窃、请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句末语气词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其后一般断开疑问句末尾耶、与(欤)、邪、乎感叹句末尾哉、夫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

如、奈何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复句关联词语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其前一般断开复音虚词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

至于、足以、何以复音虚词须保持完整,不能点断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朝廷以前东平太守夏侯陟为襄阳太守。陟,弘(指传主刘弘)之婿也。弘下教曰:“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

女婿然后为政哉!”乃表“陟姻亲,旧制不得相监”。诏听之。(节选自《晋书·刘弘传》)A.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B.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

然后为政哉C.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D.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

哉√“与天下一心”语意完整连贯,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安„„哉”是固定句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B。参考译文朝廷让前东平太守夏侯陟任襄阳太守。夏侯陟,是刘弘的女婿。刘弘开导他说:“统率天下的人,应和天下人一条心;教化一国的人,应以一国为己任。如果必须是婚姻亲戚才可以任用,那

么荆州有十郡,非得有十个女婿才能管理好吗?”于是上表说“夏侯陟是我的姻亲,按以往的制度我们不能互相监督”。朝廷下诏予以批准。方法点拨固定句式断句要求为„„所„„,受„„于„„,见„„于„„(被动句)前后可断,中间不断奈„„何,如„„何,无乃„„乎,不亦„„

乎,何„„之有,何以„„为,唯„„为„„,孰与„„乎(固定句式)„„者,„„也前后可断,中间须断与其„„,孰若„„„„,抑(还是)„„其„„,其„„也非惟„„,抑亦„„(不只是„„,而且是„„)(2021·新高考Ⅱ)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A.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B.初/范阳祖逖少

/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C.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D.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

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少有大志”是“范阳祖逖”的谓语和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中夜”是“闻鸡鸣”的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另外,“琨”是“蹴”的宾语,“觉”补充“蹴

”的状态,紧密相连,中间不能断开,也可据此排除B、D两项。故选C。参考译文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方法点拨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以明辨句读。不过,也有例外。“曰”有两种情况,一是表“叫作”的意思,例如明代魏学洢《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二是在句首、句中作助词,无实义,例如《诗经·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莫止。”“云”有两种情况,一是表“有”的意思,例如《荀子·法行》:“其云益乎?”二是表“为、是”的意思,例如《后汉书》:“虽云匹夫,霸王可也。”“言”有七种情况,或表

七种意思时,后面不可断开:①谈论;②记载;③告诉;④问;⑤陈述;⑥说明;⑦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者“意思是”。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又是文言文句式的一大特点。如果能

分辨出这些特点,断句则相对容易多了。(2020·天津)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堕厥初。(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A.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

营利/吾家之所深耻B.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C.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D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

/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通读句子,对比选项,可知“亦命也”与“命也”相照应,其前后均须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挠节以求贵”与“市道以营利”结构一致,中间须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选A。参考译文哎,做官做到公卿,是命;隐退成为农民

,也是命,如果屈节以求富贵,出卖道德来谋求利润,这是我们家深以为耻的。子孙后代要戒备这,希望不要败坏最初的良好家风。大一轮复习讲义活动二突破疑难选项1.(2020·全国Ⅰ)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元祐元年,

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节选自《宋史·苏轼传》)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

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

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本处

断句为记叙性质,宜首先考虑句子主语的一致性或变化。B项“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错。“士”是“坐庭中”“噤未能言”这两个行为的主语,而“(苏)轼”是“宽其禁约”的主语。D项“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错。“使得尽技”的主语是“(苏)轼”,“

每摧辱举子”的主语是“巡铺内侍”。C项是B、D两项错误的叠加。故选A。参考译文元祐元年,苏轼以七品官身份入侍皇帝于延和殿,皇帝接着赐他银绯,升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代理掌管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冻得说不出话来。苏轼放宽那些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才能。巡视考场的宦官常折辱应试

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词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2.(2018·全国Ⅱ)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

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B.王涣字稚

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

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根据语意,“涣少好侠”是“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的意思,“(王)涣”是“少好侠”的主语,语意连贯,中间不能断开;“尚气力”承前省略主语“王涣”,语意完整,前面应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敦儒学”中的“敦”是“重

视”的意思,后面带宾语“儒学”,中间不能断开;“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是并列关系,中间应分别断开,据此排除A项。故选B。参考译文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郡郪县人。王涣的父亲王顺,担任安定太守。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崇尚武力,多次和强悍轻捷的少年往来。后来他改变操行,重视儒学,修习《

尚书》,诵读法律,大致能把握其主要意思。他担任太守陈宠的功曹,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方法点拨文言断句题是一种常规考题,综合性强。全国卷采用的是有语境选择型断句题,这种题型需要掌握三个关键点:1.联系语境,疏通文意。在提供语境的文言断句客观题中,需要断句的语段在内容上

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断句前可翻译上下文,再据此推断断句部分的大意。如果是记叙性文段,应首先弄清讲了什么人、什么事、过程如何、结果如何;如果是议论性文段,则应先弄清观点是什么、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在实际断句中,不少考生弄不清断句部分的大意是

什么,把其中的人名等专有名词生生断开,这都是未联系语境的缘故。凭借上下文,起码要标清其中的人名、陈述对象是谁、涉及哪几个人物等。2.排同聚异,突破难点。四个选项中,先排查出哪些停顿是相同的,对此不必关注;再聚焦停顿不同的,重点思考。那些停顿不一样的地方,可能是难点,且难点就那么一

两处。对此,要有足够的突破方法。先看看能否找到标志,如名词、虚词、句式的标志。能找到这些“路标”固然好,但这类题中真正的难点往往不是靠寻找标志就能应付的,关键是揣摩语意,看看句子的陈述对象是谁,句子之间、词语之间有怎样的意义

关联,每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这其中如有小技巧的话,那就是会抓谓语动词。在文言文中,动词是常见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充当谓语,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一种主要成分。因此,可以用抓动词找主干的方法来断句。断句时,可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先找出谓语动词,然

后前追主语,后问宾语、补语,即可确定句子的标点。如果句子里出现了几个动词,就应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先弄清动词间的关系,如果两个动词是连动式,则不需要断开。也有少数句子没有谓语动词,而是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作谓语动词,断句时要特别注意。最后,排除、选定。3.选定答案,通过读一读、译一译来进行检验

,确保正确。大一轮复习讲义随堂练习(2021·全国甲)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

“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

/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

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入寇”是“入侵”之意,“时”作后句的时间状语,应在“时”前断开,排除A、D两项。“王钦若临江人”“陈尧叟阆州人”是两个判断句,“临江人”和“阆州人”均为宾语,分别在

其后断开,排除B项。故选C。参考译文九月,契丹大举入侵,当时因为契丹敌寇深入中原,朝廷内外都震惊骇怕,召集群臣询问应对策略。王钦若是临江人,请求皇帝驾临金陵暂避。陈尧叟是阆州人,请求皇帝驾临成都暂避。皇帝用这件事去

询问寇准,寇准说:“不知道是谁替陛下筹划这两种策略?”皇帝说:“你姑且判断这两个方法是否能行,不要询问是谁出的计策。”寇准说:“我想要找到这个献策之人,斩杀他们,用他们的血涂鼓行祭,然后北伐中原罢了!”大一轮复习

讲义巩固训练1.(2021·全国乙)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23456789101112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

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

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123456789101112√“多诈冒资荫”修饰前面的“选人”,“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的意思是皇上因很多候选官员假冒资历和门荫

,语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两项。“有„„者”的意思是“有„„的人”,为固定句式;“上欲杀之”的意思是皇上想要处死他,语意完整,故“有„„者”和“上欲杀之”之间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C。123

456789101112参考译文戴胄忠诚廉洁公正耿直,被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很多候选官员假冒资历和门荫,下令让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假冒之事被发觉的人,皇上想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皇上生气地说:“你想遵守法律,却让我失信于

天下吗?”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产生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怨恨候选官员多有欺诈行为,所以想要杀掉他们,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2.(2020·新高考Ⅰ)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左

光斗,字遗直,桐城人。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

遣使往逮。(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123456789101112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

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

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123456789101112√该句第一处不同是“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劾”的意思是检举揭发罪状,其对象是魏忠贤及魏广微的三十二条当斩的罪行,

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第二处不同是“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意思是说左光斗计划呈上奏章,预先送妻儿南行回老家,故应在“先遣妻子”前断开,排除D项。故选B。123456789101112参考译文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杨涟弹劾魏忠贤,左光斗参与了他的谋划,又与高攀龙共同揭发崔呈秀贪赃徇私,魏忠贤和他的党羽都很恼怒。等到魏忠贤驱逐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依次将轮到杨涟、左光斗。左光斗非常愤怒,草拟奏疏弹劾魏忠贤以及魏广微三

十二条应当处斩的罪行,打算在十一月二日呈上奏疏。左光斗先遣送妻子儿女返回南方。魏忠贤刺探得知,提前两天借会同推选之事将左光斗与杨涟一起削去官籍。小人们还不解恨,又陷害汪文言入狱,加上左光斗的名字,派差役前往捉拿。3.(2019·全国Ⅰ)下列对文中画

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

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123456789101112√画线句子是由两个分别以“贾生”和“吴廷尉”为主语的句子组成的,自然应在“吴廷尉”前断开,排除A、D两项。

“门下甚幸爱”明显不合事理;“门下”前省略了“于”,作“召置”的补语,排除B项。故选C。123456789101112参考译文贾生名为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

才学优异,就把他招来置于自己门下,非常器重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长孙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初未知名人弗之识也唯高祖一见,深嗟异焉,乃携其手而谓人曰:“长孙郎武艺逸群,适与其言,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宣帝时,突厥摄图请婚于周,以赵王招

女妻之。然周与摄图各相夸竞,妙选骁勇以充使者,因遣晟副汝南公宇文神庆送千金公主至其牙。前后使人数十辈,摄图多不礼,见晟而独爱焉,每共游猎,留之竟岁。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两箭与晟曰:“请射取之。”晟乃弯弓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而双贯焉。摄图喜命诸子

弟贵人皆相亲友冀昵近之以学弹射其弟处罗侯号突利设尤得众心而为摄图所忌,密托心腹,阴与晟盟。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大业三年炀帝幸榆林欲出塞外陈兵耀武经突厥中指于涿郡仍恐染干

惊惧,先遣晟往喻旨,称述帝意。染干听之,因召所部诸国,奚、室韦等种落数十酋长咸萃。晟以牙中草秽,欲令染干亲自除之,示诸部落,以明威重,乃指帐前草曰:“此根大香。”染干遽嗅之曰:“殊不香也。”晟曰:“天子行幸所在诸侯躬亲洒扫耘除御路以表

至敬之心今牙中芜秽谓是留香草耳。”染干乃悟曰:“奴罪过。”(选自《隋书·长孙晟传》,有删改)12345678910111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长孙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初未知名人/

弗之识也/B.长孙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初未知名/人弗之识也/C.长孙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初未知名/人弗之识也/D.长孙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初未知名

人/弗之识也/√123456789101112“通敏”的意思是通达聪慧,“略”的意思是粗略、广泛,“书记”指书籍、奏记一类的文字资料,据此可知“通敏”与“略”之间要断开;“略涉书记”“善弹工射”语意相关,结构对称,“书记”后要断开,排除A、

C两项。“人弗之识也”是宾语前置句,其中“人”作主语,指人们,故“名”与“人”之间要断开,排除D项。故选B。12345678910111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摄图喜/命诸子弟贵人

皆相亲友/冀昵近之/以学弹射其弟/处罗侯号突利设/尤得众心/B.摄图喜命诸子弟贵人皆相亲友/冀昵近之/以学弹射其弟/处罗侯/号突利设/尤得众心/C.摄图喜/命诸子弟贵人皆相亲友/冀昵近之/以学弹射/其弟处罗侯号突利设/尤得众心/D.摄图喜命诸子弟贵人皆相亲友/

冀昵近之/以学弹射/其弟处罗侯/号突利设/尤得众心/√123456789101112就本题而言,寻找句子的主语和梳理句子的语意,是正确断句的关键。此句共有三个主语:一是“摄图”,二是“诸子弟贵人”,三是“其弟处罗侯”。据此可知,画线句共包括“摄

图大喜,让各位子弟贵人都和他做朋友”“(各位子弟贵人)希望与他亲近,来学习弹射的本事”“摄图的弟弟处罗侯名叫突利设,很得人心”三层意思。分析可知C项正确。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大业三年/炀

帝幸榆林/欲出塞/外陈兵耀武/经突厥中/指于涿郡/B.大业三年/炀帝幸榆林/欲出塞外/陈兵耀武/经突厥/中指于涿郡/C.大业三年/炀帝幸榆林/欲出塞外/陈兵耀武/经突厥中/指于涿郡/D.大业三年/炀帝幸榆林/欲出塞/外陈兵耀武/经突厥/中指于涿郡/123456

789101112√“大业”是年号,“大业三年”是年号纪年法;“炀帝”是名词;“榆林”是地名;“塞外”是名词,表示地点;“突厥”是名词,指突厥民族;“涿郡”是地名。结合上下文可推知句子的意思是“大业三年,炀帝巡幸榆林,想去塞外,布列军队耀武扬威,经过突厥领地,到达涿郡”。根据句意,可知C项断句正

确。123456789101112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子行幸/所在诸侯躬亲洒扫/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中芜秽谓是/留香草耳B.天子行幸所在/诸侯躬亲洒扫/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中芜秽/谓是留香草耳C.天子行幸/所在诸侯躬

亲洒扫/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中芜秽/谓是留/香草耳D.天子行幸所在/诸侯躬亲洒扫/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中芜秽谓是/留香草耳123456789101112√此句共涉及三个陈述对象:一是“天子”,二是“诸侯”,三是“芜秽”。意思是“天子所到之处,诸侯应亲自洒扫,清除御行道路,来

表示极为尊敬之心。如今牙帐前杂草丛生,我以为是留的香草呢”。此外,“幸”指皇帝亲临某地,其后应带表处所的词语,故“幸”“所在”中间不能断开。综合分析四个选项,可确定B项正确。123456789101112参考译文长孙晟字季晟,性情通达聪慧,广泛涉猎书籍、奏记一

类的文字资料,善于弹射,起初没什么名气,没有人赏识他。只有隋高祖一见他,就嗟叹不已,认为他与众不同,于是拉着他的手对人们说:“长孙郎武艺超群,刚刚与他交谈,他又有很多奇策。未来的名将,难道不是他吗?”北周宣帝时,突厥的摄图请求

与北周通婚,朝廷将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嫁给他。但北周与摄图各自争着夸耀实力,精选骁勇之士来充当使者,(北周)于是派遣长孙晟作为汝南公宇文神庆的副使,送千金公主到突厥王庭。前后(被派遣的)使者有数十人,摄图多不礼遇,唯独对长孙晟特别喜爱,常常与他一起游猎,留他在突厥待了一整年。曾有两只雕飞着争

肉吃,(摄图)于是给长孙晟两支箭,对他说:“请射取它们。”长孙晟于是拉满弓纵马上前,正好赶上两只雕因争抢食物纠缠在一起,于是一箭射穿两雕。摄图大喜,让各位子弟贵人都和他做朋友,他们希望与他亲近,来学习弹射的本事。

摄图的弟弟处罗侯名叫突利设,很得人心,而被摄图忌恨,(于是处罗侯)密派心腹,偷偷与长孙晟结盟。大业三年,炀帝巡幸榆林,想去塞外,布列军队耀武扬威,经过突厥领地,到达涿郡。因担心染干惊恐,先派遣长孙晟前往染干处喻示旨意,表达炀帝的意图。染干听了,便召集所辖各部落,奚、室韦等部落几十

个酋长都来了。长孙晟因考虑到牙帐前杂草丛生,想让染干亲自除草,明示各部落,以显示炀帝的威望,于是指着牙帐前的草说:“这草根很香。”染干马上去闻,说:“一点儿都不香。”长孙晟说:“天子所到之处,诸侯应亲自洒扫,清除御行道路,来表示极为尊敬之心。如今牙帐前杂草丛生,我以为是留的香草呢。”染

干于是领悟说:“这是我的罪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上召问公卿,王恢曰:“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

。”上从恢议。元朔元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临淄人主父偃上书。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高皇帝定天

下,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高帝不听,果123456789101112有平城之围。”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

穷兵之祸也。”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秋,匈奴浑邪王降。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浑邪之降也,汉发车二万乘以迎之。县官无钱,从民贳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右

内史汲黯曰:“匈奴畔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令天下骚动,罢敝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上默然。元封元年冬十月,123456789101112下诏曰:“朕将巡边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勒兵十八

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遣使者郭吉告单于曰:“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语卒,而单于大怒,立斩主客见者,而留郭吉,迁之北海上。然匈奴亦詟,终不敢出,上乃还。(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123456789

101112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B.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

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C.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D.是时单于怒浑邪

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123456789101112√“怒”的宾语应该是“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其间不可断开,据此

排除B、D两项。“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的主语都是“浑邪王”,其间应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A。1234567891011129.下列对文中加颜色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行,即大行令,主管王朝对边陲部族的接待、交往等,文中王恢、李息先后担

任此职。B.和亲,常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间的政治联姻,文中指汉武帝与匈奴间的联姻。C.高皇帝,大多是中国古代开国皇帝的庙号,也简称“高帝”,文中指的是汉高祖刘邦。D.夷狄,古代分别称中国东方、北方的少数民族为“夷”和“狄”,文中泛指四方少数民族。1234567891

01112√“大多是中国古代开国皇帝的庙号”错。高皇帝是开国皇帝的谥号之一,不是庙号。123456789101112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邑县统帅聂壹建议,和亲后匈奴已亲信边民,汉朝如果以利引诱匈奴并伏兵袭击,定可战胜;王恢则认为无

须畏惧匈奴,应派兵攻打。B.严安在给汉武帝的上书中指出,秦始皇好大喜功、贪求声名,派蒙恬北击匈奴,却因在位时的穷兵黩武而招致天下叛乱,最终国亡祀绝。C.因长安县令未能赊买到足够的马匹以迎接浑邪王,汉武帝想处斩他。汲黯建议,对于投降的匈奴人由沿途各县依次传送他们即可,没必要让全天下都不安宁。

D.汉武帝亲巡边疆,派郭吉告知匈奴单于,或一决高下,或俯首称臣。单于大怒,斩杀了负责引见郭吉的官员,将郭吉扣留并流放至北海。123456789101112√“认为无须畏惧匈奴”错。原文中王恢说“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意思是匈奴因为不害怕汉朝而接连进犯,并不是他“

认为无须畏惧匈奴”。123456789101112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历经十多年,百姓痛苦

得无法生存,在路旁树上上吊自杀,死去的人接连不断。(得分点:行、自经、相望,句意通顺)统率十八万骑兵,旌旗首尾相接达一千多里,以显示武功,威慑匈奴。(得分点:勒、见、威,句意通顺)12.主父偃对汉武帝采用什么论说方法进行劝谏以达到什么目的?请简要分析。12345678910

1112答案先引用《司马法》中的话,再用高皇帝不听劝谏而被围困之事,来劝谏汉武帝不要轻易对匈奴用兵。参考译文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郡马邑县的统帅聂壹通过大行令王恢向武帝建议说:“匈奴刚与汉朝和亲,亲近信任边境百姓,可以用财宝引诱他们前

来,汉朝埋伏军队发动袭击,这是一条必胜无疑的良策。”汉武帝召集并询问公卿大臣的意见,王恢说:“匈奴不断地入侵抢掠,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它对汉朝没有了畏惧之感。我私下认为攻击匈奴对汉朝有利。”武帝听从了王恢的建议。汉

武帝元朔元年秋季,匈奴两万名骑兵入侵汉朝。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名骑兵从雁门郡出击匈奴。临淄人主父偃上书武帝。主父偃的上书中讲了九件事,其中八件事讲的是律令方面的问题,一件事是劝谏停止攻打匈奴。上书中说:“《司马法》说:‘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然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记备战必然危险。’高皇帝平

定了天下,听说匈奴聚集在代谷的外面便想前去攻打他们。御史成进劝谏。高帝不听劝谏,果然发生了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的事变。”严安上书说:“从前秦始皇志得意满,便想入非非,要威震海外,派蒙恬率兵北上攻打匈奴。历经十多年,百姓痛苦得无法生存,在路旁树上上吊自杀,死去的人接连不断。等到

秦皇帝驾崩,天下人纷纷反叛,秦朝最终国家灭亡,祭祀断绝,这就是滥用武力造成的灾难。”汉武帝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任骠骑将军,率领万名骑兵从陇西郡出发攻打匈奴。秋季,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朝。当时单于恼怒浑邪王驻守西部却被汉军杀死、俘虏了几万人,打算把他召来处死。浑邪王十分恐惧,谋划投降汉朝,先派人在边

境阻拦汉人,让他们把情况向武帝报告。这时大行令李息正要在黄河岸边修筑城池,见到浑邪王的使者,立即通过驿站快马报告朝廷。浑邪王率部投降汉朝时,汉朝征发车辆两万乘来迎接。朝廷没有钱,向百姓赊买马。百姓有许多人把马

隐藏起来,马不够用。武帝恼怒,打算杀了长安县令,右内史汲黯说:“这些匈奴人背叛了他们的主子而投降汉朝,汉朝慢慢由沿途各县依次传送他们就行了,何至于弄得天下动荡不安,使国家疲敝来服侍这些外族人呢?”武帝默然不语。汉武帝元封元年冬季,十月,汉武帝颁布诏书说

:“我将要巡视边陲,设置十二路将军,并亲自统率指挥。”统率十八万骑兵,旌旗首尾相接达一千多里,以显示武功,威慑匈奴。武帝派使者郭吉前往告诉单于说:“现今单于要是敢与汉军决战,我汉朝天子将亲自在边境等候;要是不敢决战,那就赶快面朝南向汉朝称臣!”话音刚落,单于大为震怒,立即将引见的官员斩

首,扣留了郭吉,把他流放至北海。但匈奴也对汉朝心存恐惧,始终不敢出战,武帝只好回朝。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3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